今天是:
电话(传真):0818-2373886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信息动态 > 综合信息 >  > 正文

2019-2020年度农业主推技术推介汇总表








附件2
2019-2020年度农业主推技术技术规范
 
第一部分  种植业技术
 
一、优质杂交稻保优提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我国西南地区水稻常年播种面积444.82万hm2,总产量3121.4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16%,杂交籼稻占该区域80%以上。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人们对优质绿色大米的需求愈加迫切。近年来,西南稻区先后选育或引进筛选出了宜香优2115、川优6203、德优4727、宜香4245、旌优华珍、隆两优534等品质产量俱佳的优良杂交稻品种。
但西南“稻强米弱”、“杂交稻米不好吃”、“优质不优价”等现象仍然存在。近年来,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专项、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和四川省产业体系水稻创新团队等项目,系统研究了稻米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和调控技术,明确了优质杂交稻提质增效的关键栽培环节,按广义绿色生产的要求,形成了一套保优提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在四川稻区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发挥了优质杂交稻品种的优质潜力,打造了一批优质稻米品牌,促进了贫困地区的产业脱贫,推动了优质稻绿色栽培的发展。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四川大面积示范应用了5年时间,《优质稻保优提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入选2018年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作为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四川省水稻绿色提质高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核心技术,在大邑县、射洪县、荣县等10个县(市、区)建立了万亩示范基地10个。同时,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西南稻区优质丰产高效杂交籼稻品种筛选及配套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技术》的主推技术,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年示范推广100万亩以上。
3.提质增效情况。本技术示范推广中,通过选用宜香优2115、川优6203、德优4727、宜香4245、旌优华珍、隆两优534、天优华占等优质稻品种,采用低成本简化育秧、减穴稳苗栽插、规律性适期减量施肥、稻鸭共作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降低成本10%左右,增产5%-10%,特别是生产的品牌稻米,单价8-40元/kg。如与乐山惠田米业公司合作,四川省乐山市的种植基地实施前(2015年)稻谷收购价每公斤3元,实施后的2016年提升到每公斤3.6元,2017和2018年继续上升到每公斤4.2元,较市场价格高出60%,农户稻谷收益以每年递增15%的速度上涨。同时,惠田米业品牌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青睐,比同类型大米价格高20%以上,通过“大米企业+优质品牌+生产基地+订单生产”的高效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米业公司、种植大户和消费者共赢的局面。
4.技术获奖情况。该技术2018年被遴选为了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同时,被选为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四川省水稻绿色提质高效技术协同推广试点》项目推广重大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中下游西部水稻多元化种植水肥耦合与肥药精准减量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四川水稻多元复合种植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的主推技术。支撑该技术推广应用的政策建议《关于推进四川水稻生产绿色发展的建议》于2018年10月22日得到了四川省委常委曲木史哈的批示。
以“优质稻保优提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为主要配套技术的成果《高抗优质超级稻恢复系雅恢2115的创制与应用》获得了2018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8年度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科技奖。
(二)技术要点
1.选择优质杂交稻品种。当前优质杂交稻生产最大的问题是品种混收混贮混加工现象严重。因此,在品种选择时,应选择外观和口感食味受到市场认同的优质杂交稻品种。在同一区域,应选择单一品种或粒型、直链淀粉和食味差异较小的少数几个品种,实现优质杂交稻规模化生产,单类型品种收购、储藏和加工,保证稻米产品的质量持续稳定。
2.治理稻田生态环境。加强稻田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稻田生态系统。提高养殖户粪便再利用技术,禁止直接排放;强化生活垃圾资源化再利用、无害化处理,防止稻田系统间接污染;加强环境管理,公共沟渠、河道集中拦截打捞,实现水岸与灌溉入口无垃圾堆、水面无漂浮物。联合农民、种粮大户清理自家田边、沟渠边的农膜、农药包装物、育秧盘、秸秆、杂草等农业垃圾,消除有害生物滋生的环境。
3.调节优质播种移栽期。籼型优质杂交稻品质形成的最佳籽粒灌浆结实期日均气温为23-27℃。根据品种生育期,合理选择前茬并适当调整播栽期,避开灌浆结实期高温。在栽植方式方面,新型规模化经营主体的适宜栽植方式为无纺布育秧机插,而难以规模集中和不具备机械化条件的区域,可采取旱育秧手插或抛栽,也可采用湿润育秧手插。平原区,品质产量俱佳的抽穗期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以此为标准调节播栽期;丘陵区依据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逐步实现“中稻迟栽”,将优质杂交稻的抽穗期调节到8月上中旬,成熟收获期调节至9月中下旬;川南冬水田稻区,因高温持续时间长,宜早播早栽,头季稻收获中等品质稻米,再生稻季灌浆期间气温回落至25℃左右,收获高等级优质稻米。
4.减穴健株稀植。按“减穴不减苗”的思路,扩大栽插行距或穴距,为植株健壮生长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和提高品质的群体生境条件,同时也为栽培管理提供作业通道,为稻鸭(鱼)共作中鸭(鱼)的活动提供空间。综合考虑优质高产兼顾的预期穗数、品种主茎总叶数、伸长节间数、分蘖发生率、移栽秧苗叶龄、带蘖多少,按叶蘖同伸规则计算表明,优质杂交稻人工栽插适龄带蘖秧苗22.5-30万株/hm2为宜,按行距33.3 cm、穴距20-25 cm进行浅插或定抛,每公顷栽植12-15万穴,穴栽(抛)基本符合叶蘖同伸的健壮秧苗2株。机械栽插的基本苗以45-60万株/hm2为宜,行距30 cm,穴距由原来的14-16 cm扩大至 20-25 cm,每穴苗数3-5苗,在稳产优质的基础上,还可提高栽插效率,减少漏插率,节省补苗人工成本。
5.系统高效营养管理。采用前作秸秆全量机械翻埋还田,改良稻田土壤结构,平衡土壤矿质营养元素,但秸秆分解的有机酸易对水稻造成毒害,也会与植株争氮,导致坐蔸。因此,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需要增加氮肥前期比例,基蘖肥、穗肥比以7:3为宜,同时采用干湿交替灌溉促进秸秆分解。增施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肥料。化学肥料施用宜选用环境友好型肥料,如多肽尿素、包膜缓控释肥、有机无机复混肥,肥料用量降低20%以上,纯N为120-150 kg/hm2,氮肥当季利用率提高到45%以上,N : P2O5 : K2O为2:1:1,并配施硅肥和微量元素肥料增强植株抗性。钾肥施用采用中移技术,即在主茎拔节期施K2O 60-75 kg/hm2,既能塑造粗壮抗倒的茎秆和挺拔坚韧的叶姿,又利于籽粒灌浆和稻米品质改善。
6.清洁水质富氧灌溉和稻田生物多样化。利用河流、水库和蓄水池的无污染水源灌溉,灌溉时在出水口安装去污装置,去除随灌溉水带入的垃圾。因地制宜发展稻鸭共作、稻渔共作等稻田生态种养模式,丰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增强系统抗逆能力。秧苗移栽后浅水勤灌,群体茎蘖数达到预定穗数的80%-90%时开始晒田,拔节时复浅水施促花肥,之后继续晒田至二次枝梗原基分化。之后,对于稻鸭共作田块,保持10-20cm水层,便于鸭子活动。对于水稻单作田块,从幼穗颖花原基分化期到抽穗后25 d左右,以浅水层和湿润交替灌溉为主,既不能长期干旱,也不要长期保持水层,避免土壤再次恢复到陷脚状态。抽穗后25 d到成熟,以湿润为主,养根保叶,确保品质产量协同提高。
7.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着眼优质稻米质量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病虫草害防控措施由主要依赖单一化学农药防治向绿色防控和综合防治转变。在选用抗病优质品种和前述减穴健株、降低肥料施用量、稻田生物多样化等农业措施基础上,通过理化诱控、驱避技术、生物防治等,结合当地病虫测报和田间观测调查,选用生物源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利用无人机等现代植保机械精准施药防治螟虫、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和杂草等,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8.注重品牌建设。发掘独特的稻作文化,做强、做大优质稻米品牌,建立完善的监测溯源体系,从区域布局、品种选用、栽培技术运用,到生产加工,全方位进行优质稻米管控,提高优质稻米品牌区分度和辨识度,强化稻米品牌营销和宣贯维护,提升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实现质名相符、优质优价。
(三)适宜区域
四川无污染的杂交稻生产区域。
(四)注意事项
无。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农业大学
联系地址:四川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政编码:611130
联系人:任万军,陈勇
联系电话:028-86290866
电子邮件:rwjun@163.com,26440609@qq.com
2.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联系地址:成都市温江区公平农科路200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张帆,沈超
电子邮件:zf2606@163.com
3.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四川成都市武侯大街4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周虹
电子邮件:scnj@vip.163.com
4.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四川省水稻绿色提质高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组
联系人:任万军,周虹, 张帆
 
二、杂交稻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高效育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四川省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年均水稻播种面积187.5万公顷,占全国的6.1%,总产量1473.7万吨,占全国的6.91%。随着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基本完成,农业发展方式快速转变,全省水稻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规模化经营和农村劳动力短缺导致水稻机插秧的需求进一步扩大,2018年全省水稻机插秧面积已达到872万亩,占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的31.0%。
杂交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是育插秧机械化。四川稻区典型气候特点是春季气温回升快,温度变幅大,育秧面临的低温冷害、高温热害现象十分突出。传统育秧从播种到出苗经历时间长,管理复杂。传统育秧的薄膜覆盖常常导致高温烧种烧芽烧苗现象,而早揭晚盖的薄膜管理也会导致费工费时,薄膜难以分解导致白色污染。近年来,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专项、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等项目,以耐粗放低风险为目标,以暗化催芽集约化管理代替传统育秧的播种至出苗环节,以无纺布覆盖代替传统薄膜覆盖的秧田管理方式,系统研究了杂交稻育秧过程的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的控温增湿防风险的技术关键,明确了机插杂交稻省工节本壮秧培育技术的关键技术环节,形成了一套技术成熟、苗齐秧壮、栽插质量稳定、节本增效的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育秧技术,并进行了大面积的示范推广应用,充分挖掘了一批杂交稻品种的丰产增效潜力,促进了新型经营主体水稻生产发展和节本增效。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中的暗化催芽已在四川熟化并示范应用了3年,无纺布覆盖控温保湿技术已在四川熟化并大面积应用了5年,育秧效果好,成本低,风险小。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中下游西部水稻多元化种植水肥耦合与肥药精准减量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项目研发的共性关键技术,经过3年暗化条件、暗化时间、催芽效果、无纺布控温控湿等的技术攻关和核心示范,已经实现了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育秧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技术充分熟化,并在成都大邑县建立了核心示范区1500亩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区县种粮大户大面积生产应用。同时,也依托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四川省水稻绿色提质高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等项目对该技术进行了推广。2019年3月的全省春耕生产现场会上,四川省副省长尧斯丹到四川大邑示范基地考察并肯定了该技术的应用效果。2019年4月25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四川省水稻绿色提质高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的全省8个科研单位的技术专家和10个试点县的推广专家现场观摩并肯定了该技术的应用和取得的省工节本增效和壮秧培育效果,在全省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3.提质增效情况。本技术在进行示范推广中,通过选用宜香优2115、F优498、天优华占、晶两优534等杂交稻品种,进行叠盘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等技术实施,可有效缩短秧龄约5天左右,降低育秧成本8%左右,气象风险降低80%,秧苗栽插质量提高10%-15%,漏插率基本可控制在5%以下,节省了补秧环节。如通过与大邑县旭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合作,合作社种植基地在该技术应用前,主要依赖于从其他合作社采购秧苗以及传统育秧,育秧成本较高,秧苗整齐度差。2018年起,在本项技术的支持下,合作社育秧20余亩,在该年份遭遇了严重的低温冷害气象灾害情况下,秧苗生长正常,叶绿根壮,盘根效果和栽插质量较好。2019年,合作社育秧面积达到近60余亩,社会化服务育秧约20余亩,育秧期间遭遇34℃以上的高温,但暗化过程温湿度仍然可控,未产生烧种烧芽的现象,移入秧田后叶片返青快,无烧苗现象,秧苗整齐均匀,秧苗素质好,栽插质量高,比传统机插育秧秧苗整齐度提升了30%以上,节省秧盘15%,每亩本田生产在育秧环节节约成本约20元,节本增效约30%,气象风险灾害率下降了80%。通过四川水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形成的“一站、两主体、四中心、六协同”的协同推广机制与高效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育秧技术迅速扩散,经营主体经济收益快速提升。
4.技术获奖情况。该技术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中下游西部水稻多元化种植水肥耦合与肥药精准减量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研发的共性关键技术和2017-2019年主要示范推广技术,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以《研究简报》的形式对本技术面向“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的全国各稻区的项目专家宣传推广。也是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四川省水稻绿色提质高效技术协同推广试点》中的水稻高效育秧技术,受到《四川农村日报》的报道。
(二)技术要点
1.种子处理。杂交稻种子可能携带病原菌,且稻瘟病等防治难度大、成本高,故要求播种前用三环唑或咪鲜胺等药剂浸种12小时左右,再换清水浸泡至少12小时,清水浸洗后用药剂拌种并晾晒至种子之间不粘连,用于播种。
2.秧床准备。根据当地水、土资源条件选择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排方便、交通便利的田块作为秧田。制作秧床时,要求秧床厢面净宽1.4-2.0 m,厢沟宽0.4-0.5m,厢沟视情况深10-15 cm。秧床土块细碎,无杂物、杂草,床面平整一致,可采用人工或机械压平压实床面。秧床四周开围沟,确保排水畅通。
3.育秧介质选择。
(1)采用营养土作为育秧介质。选择疏松肥沃的菜田土,土壤晾至含水率为15%~25%,机械粉碎过筛备用,含水率过高或过低均影响播种质量,营养土可添加稻壳增加土壤通气性,稻壳添加比例不超过5%。营养土应添加育秧活性物质以培肥和消毒,优选育苗伴侣,每200 kg土混600 ~800 g育苗伴侣为宜,确保土壤和活性物质充分混匀。
(2)采用无土育秧基质作为育秧介质。无土育秧基质因不需取土破坏耕地,质量稳定可控,具有安全、环保、稳定等优点。应选择质量稳定,当年生产的新鲜无土育秧基质,忌用陈旧基质以避免养分不足影响秧苗生长。无土育秧基质可直接使用,无需额外添加外源物质。
4.播种。本技术宜采用塑料硬盘育秧,秧盘规格为28cm×58cm×2.5cm。优选育秧播种流水线进行机械化播种,若采用硬盘手工育秧,流程参照机械化播种。播种量根据千粒重确定,一般发芽率85%以上,千粒重20-25g,每盘用种量为70-80g,千粒重25-30g,每盘用种量80-90g。播种过程中,调节底土厚度1.8-2.0cm,并用0.3%的敌磺钠兑水浇透底土,盖土厚度0.2-0.3 cm,以覆盖不漏种为宜。播种后的盖土表面距离秧盘上缘0.2-0.3cm,以便为暗化催芽留出稻芽生长空间。
5.秧盘叠置。预先准备秧盘托架,托架可根据油动或简易叉车规格准备,采用托架可使秧盘与地面隔离,起到提升底盘温度,降低上下盘温差作用。播种后清除秧盘上缘的泥土,并将秧盘整齐叠置于秧盘托架,上下盘间堆叠整齐,防止相互压住营养土(或基质),叠盘高度以25-30盘为宜,切忌超过35盘,避免暗化过程上下温差过大导致出苗不齐。顶盘采用空盘倒扣,以降低顶盘温度和预留生长空间。
6.暗化催芽。暗化催芽场地宜选择开阔场地便于操作,将堆叠后的秧盘带托架运输至催芽场地整齐放置,每个托架间留10-15cm的间隙以促进空气流通,确保堆内温度相对均匀。秧盘摆放完成后,采用三色彩条防雨油布进行遮光覆盖,油布四周压住以防风、保温、保湿。暗化过程适宜平均温度为28-32℃,湿度为65%-80%。早茬口杂交稻育秧暗化过程中若遇低温天气,可在彩条油布上覆盖农用薄膜保温增温;迟茬口水稻育秧暗化过程若遇超过33℃的高温天气,应采取顶盘加高或揭开彩条油布周围以适当通风降温。当中部秧盘稻芽伸出土表1.5-2.0cm时,暗化过程结束,一般在适宜温度下需要3-5天,温度越低暗化时间相应延长。暗化结束的秧苗生长整齐一致,颜色嫩黄,无病害,入田可快速转绿生长。
7.摆盘和无纺布覆盖。暗化结束后的秧苗应及时摆入秧床,摆盘要求整齐一致,盘与厢面、盘与盘之间紧密接触,摆盘后起厢沟中泥土填敷盘边空隙,防止盘周缺水,影响整齐度。搬运秧盘时,应避免上下盘相互碾压导致断芽、伤芽。摆盘后应快速灌水浸透一次,淹水以恰好淹没秧盘为宜,保证每盘浸透,切忌淹水过深导致漂盘、漂土。淹水后,及时排干,并宜采用50g/m2厚度规格的白色无纺布覆盖,并用泥土压住无纺布边缘,无纺布宜松不宜紧,为秧苗预留生长空间。当秧苗生长至2叶1心时,可完全揭无纺布,早茬口秧床的无纺布可回收作为晚茬口秧床继续使用,质量较好的无纺布头年使用后也可回收于第二年再次使用。如遭遇长时间20℃以下的低温,则需加盖薄膜保温。无纺布覆盖大大促进了秧床控温保湿效果,其可以有效控制迟栽茬口秧床温度,避免高温烧苗,也可保证秧床的湿度,减少水分蒸发,为秧苗生长提供优良的温湿度环境,大大减少人工频繁管水的繁琐工序,具有省工、省本的作用。
8.秧床水肥管理。水分管理:推荐采用干湿交替管理。3叶期前要求速灌速排,严禁长期淹水,以防烂种烂苗。整个秧苗生长期,应采用干湿交替灌溉,秧苗浇一次透水后自然落干或排水保持土壤湿润,之后视情况盘面泥土泛白时再浇透水一次,反复如此管理。
肥药管理:揭无纺布后,应及时用药防治立枯病、绵腐病、稻瘟病。对于已发生绵腐病的秧床建议用碱式硫酸铜或瑞苗清等于晴天早晚喷施,连续施药2-3次。移栽前5-7天,采用尿素15-20g/m2施“送嫁”肥和送嫁药,以保证秧苗生长旺盛,带肥带药入田。施肥时应采用兑水浇施或秧床保持适当水层后撒施,施用时间应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施用,切忌晴天高温时施用。
适栽秧龄:早茬口秧苗30天左右秧龄,迟茬口秧龄25天左右。秧苗可达到生长均匀,颜色嫩绿,白根数多,盘根力强,适栽性好。
9.社会化服务。依托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采纳优势,发挥新型主体在“一站、两主体、四中心、六协同”推广体系中的推广角色,高质量培育适栽健壮秧苗,控制育秧成本,降低育秧过程的高温、低温等气象灾害风险,促进低成本轻简化育秧,提升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育秧经营能力,增加育秧过程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动育秧环节市场化和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三)适宜区域
四川省杂交稻生产区域。
(四)注意事项
无。
(五)依托单位
1.四川农业大学
联系地址:四川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政编码:611130
联系人:陈勇,任万军
联系电话:028-86290866
电子邮件:yongchen@sicau.edu.cn,rwjun@163.com 
2.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四川成都市武侯大街4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周虹
电子邮件:scnj@vip.163.com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中下游西部水稻多元化种植水肥耦合与肥药精准减量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项目组
联系人:陈勇,任万军,杨文钰
4.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四川省水稻绿色提质高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组
联系人:任万军,周虹,陈勇
 
三、四川多元种植水稻机直播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在四川稻区水稻-冬闲(水)田、水稻-蔬菜、水稻-小麦(油菜)等多元种植模式并存,为水稻直播提供了早中迟三类茬口。根据四川种植制度特色,同时针对当前水稻规模化生产进一步节本省工和稳产高产的需求,研究形成的水稻机直播生产技术,相对于传统人工直播技术,具有机械化程度高、规范性强、稳产性好、产量潜力大的优势,迎合了当前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很好的解决了“谁来种田”的问题。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在本区域的生产实践应用表明,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示范,该技术已制订相应的技术规程作为四川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标准号DB51/T 2220-2016),在四川年推广应用面积超过30万亩,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并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推动了水稻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发展。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已在生产上大面积示范推广,根据用户反馈和典型调查统计,与传统人工移栽的生产技术相比,可增产5-10%,劳动力投入减少80%以上,种植效益提高400元/亩以上。与现有机插秧技术相比,可增产10%以上,劳动力投入减少30-40%,种植效益提高150元/亩以上。
(二)技术要点
1.机械选型。优先选择水田精量穴直播机械,丘陵区可选择人力直播机械。
2.品种选择。根据不同茬口选择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高产、抗病、抗倒伏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冬闲(水)田、蔬菜茬田选择当地育秧移栽生育期相同的品种;如川优6203、宜香2115等,小麦和油菜茬田选择比当地育秧移栽生育期短10 d~15 d的品种,如五山丝苗、川作优8727等中稻或早稻品种等。
3.播种量。杂交稻品种播种量为1.2 ~1.5 kg,常规籼稻品种亩播种量为2.0 ~3.0 kg,常规粳稻品种亩播种量为4.0 ~4.5 kg。
4.种子处理。播种前2 天进行浸种,一般浸种时间为48小时,浸种后将种子沥出,摊晾,去除多余水分,之后将种子置于阴凉处晾干后包衣。
5.播期土地耕整。前茬作物收获后,泡田整田,待泥土沉实后,田面无明显积水时播种。麦茬可先粉碎秸秆,之后干旋上水,待田面无明显积水时旋耕一次,随后播种。
6.播种。播前对直播机械进行检查调试,并根据品种类型和千粒重进行播种量的调节,设定播种量。
7.田间水肥管理。亩施纯氮10~12公斤,N、P、K配比2:1:2,氮肥底、蘖、穗肥比例6:2:2。水分管理按照“湿润出苗,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干湿灌浆,收获前7~10天排水”进行。
8.化学除草。播种后3-5 d,排水后田面湿润无积水时采用芽前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秧苗4-5叶时进行第二次化学除草,8叶左右视田间杂草情况进行选择性防除。
9.病虫害防治。秧苗现青后常检查、勤观察,适时防治青枯病、立枯病、稻瘟病、稻蓟马、稻飞虱和潜叶蝇等苗期主要病虫害;抽穗期主要针对螟虫、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和稻瘟病等病虫害进行防治。
(三)适宜区域
 适用于田块面积300m2以上适度规则、田面落差不超过10cm的田块,要求水源基本有保证,可适用于小麦(油菜)、蔬菜(蘑菇)及冬闲(水)田各种茬口。
(四)注意事项
注意后期病虫害防治和水分管理,提高抗倒伏能力。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李旭毅 欧阳裕元
联系电话:028-84504245
电子邮箱:lixuyi_2005@126.com
2.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大街4 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周 虹
联系电话:028-85505450
电子邮箱:scnj@vip.163.com
 
四、水稻机械化种植同步侧深施肥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针对四川水稻机插秧生产提质增效的迫切需求,以节肥增产、省工高效、绿色优质为目标,创新集成了水稻机械化种植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可在水稻机插时同步完成精确定量深施肥(在播/栽侧面35 cm,深度约5.5 cm的区域开沟施肥,再利用泥土覆盖)。该技术具有促进早生快发、提高肥料利用率、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等优势,能够满足我省水稻规模化种植产量、效率、效益协调提高的要求,符合当前水稻绿色、可持续、增产增效发展趋势。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自2017年以来,该技术已先后在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眉山等水稻主产区进行示范,示范效果突出,目前四川年推广面积超过30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在示范推广中的生产应用表明,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成熟、先进实用,具有技术规范、管理规范、节本增产、安全高效、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符合当前四川水稻绿色、可持续、增产增效发展实际。根据用户反馈和典型调查统计,采用该技术可化肥用量可以减少10%~15%,氮肥利用率提高15~30%,肥料投入减少10~20元/亩。该技术节省去1~2次施肥作业,降低施肥人工成本10~20元/亩。该技术显著缩短返青时间,提高水稻分蘖成穗能力,稻谷每亩增产20~30 kg,种植户增收80 元/亩左右,三项合计每亩节本增效100~120元,节本增收同时还提升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率和肥料利用率。
(二)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选择适宜机械化生产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分蘖力强的水稻品种。
2.培育壮秧。正确执行水稻机插育秧秧田准备、营养土配置、播种、秧田管理等环节的操作规范,确保秧片苗齐、苗匀、苗壮。
3.土地耕整。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泡田整田,待泥土沉实2~3天后,田面水层深度不超过1厘米进行机械作业。麦油茬可先粉碎秸秆后浅水整田。
4.机械选择。适宜选择具备同时精量施肥和插秧的侧深施肥插秧机,一次栽插行数≥6行,行距为25~30厘米,株距12~24厘米,缺蔸率≤5%,一次可载秧盘数≥12盘,作业速率≤1.5米/秒;载肥量大于等于100公斤,能将肥料均匀施在水稻根系侧面5.5±0.5 厘米,距泥面5.5±0.5 厘米的区域。
5.肥料准备。通常选择颗粒状的复合肥、缓/控释复合肥,肥料要求挤压硬度高、粒径适宜(3~5毫米)、成型好、吸湿性弱。中等肥力田块施氮量8~10公斤/亩,氮磷钾比例以2:1:1为宜。
6.机械作业。秧苗机插时根据品种类型,合理安排取秧量,每亩栽插不少于12000穴,以保证足穗;同时插秧深度不超过5厘米,作业速度以“中速”为宜,不超过1.2米/秒。进行机械作业前,检查施肥器流畅性,根据肥料的养分含量调节施肥量;作业过程中,及时补充肥料,检查施肥管道是否堵塞;作业结束,清理残余肥料,避免受潮产生腐蚀和堵塞。
7.水分管理。按照“浅水活苗,干湿分蘖,够苗晒田,干湿灌浆,收获前7~10天排水”进行。
8.病虫草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绿色防控、综合防治的原则进行病虫草害防治。
9.收获。当95 %谷粒变为金黄色时为最佳收获期。脱粒后及时晒干或机械烘干。
(三)适宜区域
适用于四川平原和丘陵区满足机插秧(乘坐式插秧机)作业的区域。
(四)注意事项
机械作业过程中应避免急启急停、未升起插秧台即倒车等不规范作业操作,确保插栽和施肥质量。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李旭毅  朱从桦 
联系电话:028-84504245
电子邮箱:lixuyi_2005@126.com
2.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大街4 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周 虹
联系电话:028-85505450
电子邮箱:scnj@vip.163.com
 
五、马铃薯—水稻轮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马铃薯作为第四大主粮,马铃薯—水稻轮作全程机械化生产也必将有力地增强粮食生产的安全性,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选用茬口匹配、适宜机械种植的水稻和马铃薯品种,配套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土地耕整、起垄播种施肥、中耕培土施肥、植保、收获、烘干等技术,集成马铃薯—水稻轮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多年的生产示范和应用表明,该技术是一项适宜于水旱轮作模式的轻简化生产技术,既能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用工成本,又能提高周年生产效率和种植收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在四川平原及丘陵宜机械化作业的马铃薯—水稻轮作区域示范推广5余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在秸秆还田、土地耕整、播栽、中耕培土施肥、植保、收获等主要生产环节实现机械化作业,周年生产效率提升28%以上。根据用户反馈和典型调查统计,采用该技术水稻每亩可以节本增效160元以上,马铃薯每亩可以节本增效260元以上。
(二)技术要点
马铃薯生产技术:
1.品种选择。选用结薯早、薯块集中、块茎前期膨大快、抗病性强、优质高产等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早熟马铃薯品种,如费乌瑞它、川芋5号、川芋56等。
2.种薯处理。种薯切分为30~50 g/块,每块芽眼不少于2个。采用50%可湿性粉剂多菌灵(种薯 : 多菌灵 = 1000 : 1)、农用链霉素(按参照使用说明书)和滑石粉(种薯 : 滑石粉 = 40: 1)拌种。
3.田块准备。前作水稻收获后及时开沟排水。按照马铃薯机械化耕整地技术,采用配套机械完成灭茬、犁耕、旋耕、耙地、施基肥、灭草等作业。整地后要求土地平整,土壤细碎无大块。耕深为25~30 cm,土壤较为粘重的地块在犁耕时加入适量的秸秆,再旋耕2~3次。
4.适时播种。种植垄距90~100 cm,株距20~25 cm,小行距20~25 cm,播种密度5500~7500块茎数/亩。
5.科学施肥、中耕培土。种肥应施在种子下方或侧下方,与种子相隔5㎝以上,肥带均匀连续。苗带直线性好,便于田间管理。苗期进行扶垄除草作业,开花前施肥培土作业,一次完成开沟、施肥、培土、拢形等工序。
6.病虫、杂草绿色防控。选用动力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重点防治晚疫病、早疫病。
7.节水灌溉。有较好灌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膜下滴灌、垄作沟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装备,根据其需水、需肥规律,适时灌溉施肥,提倡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8.机械收获。收获前采用横轴立刀式灭秧机灭秧,露出垄型,保持垄型完整不伤垄。茎叶杂草去除率不低于80%,切碎长度不超过15㎝,割茬高度不超过15㎝。根据地块大小和马铃薯品种,选择中小型挖掘式马铃薯收获机。
水稻生产技术:
1.品种选择。用适合于机械化作业、综合性状好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生育期为145~155 天。
2.机械耕整、排水沉实。马铃薯收获后及时泡水耕整,耕整后田面平整,田面无残茬、杂草、杂物等,田面高低差不大于3 cm,泥脚深度不大于30 cm。泥浆沉实后不板结,插秧时不陷车不壅泥,田面水深1~2 cm。
3.机械化育秧。采用育秧播种流水线播种,杂交稻每盘播芽谷90~110 g,叠盘暗化出苗,集中育秧,及时防治病虫和科学管水,培育适龄壮秧。如果下一茬为秋马铃薯,水稻育秧时间较当地习惯提前5~7 天。
4.机械化插秧。采用6~8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进行插秧作业,杂交籼稻每亩栽插1.4~1.6万穴(行距为30 cm,株距为14~16 cm),每穴栽插3~4苗。
5.科学管理水肥。薄水插秧,立苗返青后浅水勤灌促进分蘖,全田分蘖达到预期穗数的75%~80%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拔节期至抽穗扬花期浅水湿润灌溉,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收获前10天断水。中等肥力田块,全生育期施纯氮10~12 kg/亩,氮(N)、磷(P205)、钾(K2O)比例为1 : (0.5~0.6) : (0.8~1),基肥、分蘖肥和穗肥合理运筹。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促使分蘖早生快发,巧施穗肥提高结实率,促进大穗。
6.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采用自走式植保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有针对性的防治(病害: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虫害:螟虫、稻飞虱等,草害:稗草、鸭舌草、莎草、马唐、千金子、空心莲子草等)。
7.机械化收获、烘干。水稻籽粒灌浆成熟95%时,采用全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一次性完成稻谷收获,靠近地面收割不留高桩,稻草粉碎、均匀抛洒还田。采用全自动中低温循环谷物烘干设备进行稻谷烘干作业。
(三)适宜区域
适宜于川西平原、丘陵宜机械化作业的马铃薯—水稻水旱轮作区域。
(四)注意事项
1.马铃薯生产环节。前作水稻收获后及时开沟排水,旋耕整地,提前马铃薯收获上市时间;及早培土除草,促进薯块膨大,避免匍匐茎外露;收获土壤最大含水率不超过60%;种薯挖掘前10天以上杀秧,商品薯可适时收获。
2.水稻生产环节。培育适龄壮秧,宁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早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实时断水控湿,收割留桩高度不超过15 cm,稻草均匀粉碎、抛洒还田。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朱从桦,胡建军,李旭毅,欧阳裕元
联系电话:028-84504245
电子邮箱:zchsicau@163.com
2.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牛沙路5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易文裕,刘小谭,邱云桥
联系电话:028-84514746
电子邮箱:ywycd@163.com
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外狮子山路4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沈学善
联系电话:13980624141
4.四川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17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张小军,任丹华,谷剑,舒子成
联系电话:028-85511576
电子邮箱:scnjtgz@163.com
 
六、生菜—水稻—生菜轮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生菜—水稻—生菜轮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选用适宜机械种植、生育期适宜的水稻和生菜品种,配套机械化秸秆(残茬)处理、育苗、耕整、起垄、移栽、植保、收获、烘干等技术,实现生菜—水稻—生菜轮作模式全程机械化作业。该技术既能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用工成本,又能提高生产效率和种植效益。多年的生产示范和应用表明,该技术是一套轻简化的水旱轮作种植技术,具有节本增效、绿色环保、高度集成化等优点,符合当前我省生菜—水稻—生菜轮作区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需求,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四川平原及浅丘宜机械化作业的生菜—水稻—生菜轮作区域示范推广3余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根据用户反馈和典型调查统计,采用该技术水稻可以节本增效180元/亩以上,生菜可以节约成本350元/亩以上。
(二)技术要点
生菜生产技术:
1.品种选择。选择抗病性强、耐低温、食味佳、丰产性好、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生菜品种(意大利散叶生菜品种),春季生菜品种生育期不超过55d,秋季生菜品种生育期不超过45d。
2.种子催芽。采取风选或者振动方式清选,将种子用密纱布包裹后放置于4~6℃环境中冷藏处理12~24 h。
3.培育壮苗。采用商品育苗基质和穴盘进行育苗,基质要求肥足、保水性强、透气性好。采用蔬菜育苗播种流水生产线进行播种,一次性完成装盘、压穴、播种、覆盖和喷水等作业。严格控制温度提高出苗质量,出苗前白天温度为15~22℃,夜间12~16℃;出苗后白天15~25℃,夜间10~15℃。定植(4叶1心至5叶1心)前7~10 d炼苗,控水促进盘根,期间严防斑潜蝇等虫害。
4.大田准备。水稻收获后及时开“十字”沟和边沟排水控湿,中沟深度不低于30 cm,边沟深度不低于40 cm,沟宽不低于30 cm。如遇稻田积水较多,需增开厢沟,厢面宽3~5米,沟深不低于30 cm,沟宽不低于30 cm。
5.土地耕整、起垄。旋耕机整地1~2遍,要求地表平整,土块细碎,土壤疏松,高低差≤80mm/亩,旋耕深度200~250 mm,土块直径≤25 mm。旋耕后晾晒使土壤含水率达20~25%,采用拖拉机悬挂牵引式起垄机,一次性完成起垄、精整地作业。垄距1700 mm,垄面宽1200 mm,垄面高180~200mm,沟宽300 mm,垄面平整、表土细碎、棱角分明。
6.机械化覆膜移栽。拖拉机悬挂牵引式蔬菜移栽机或选用自走式移栽机进行覆膜移栽。春季生菜1月中旬移栽,移栽行距280~300 mm,株距180~200 mm;秋季生菜10月下旬移栽,移栽行距280~300 mm,株距180~200 mm。
7.科学施肥。施足底肥,后期追肥结合灌溉同步进行。
8.田间管理。田间搭建遮阳网,移栽后7d内,白天全程使用遮阳网保温,晚上揭开遮阳网;移栽1周后,需根据温度等天气状况合理使用遮阳网。田间沟渠畅通,排灌方便;大田采用漫灌后要及时排水。
9.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有针对性防治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和干腐病等病害,以及潜叶蝇、白粉虱和蚜虫等病害。
10.机械化收获。春、秋季大田生长期为45 d左右,重约250 g/棵。春季生菜在3月下旬前收获,秋季生菜11月中旬收获。采用生菜收获机同步完成薄膜回收、生菜收割作业。
水稻生产技术:
1.品种选择。选择早生快发能力强,丰产性好、适合于机械化作业的优质多抗水稻品种,生育期不超过145 d。
2.机械耕整、排水沉实。生菜收获后及时泡田旋耕整地,耕整后田面平整,田面无残茬、杂草、杂物等,田面高低差不大于30 mm,泥脚深度不大于300 mm。泥浆沉实后不板结,插秧时不陷车不壅泥,田面水深10~20 mm。
3.机械化育秧。采用育秧播种流水线播种,杂交稻每盘播芽谷90~110 g,叠盘暗化出苗,集中育秧,及时防治病虫和科学管水,培育适龄壮秧。
4.机械化插秧。采用6~8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进行插秧作业,杂交籼稻每亩栽插1.6~1.8万穴(行距为30 cm,株距为12~14 cm),每穴栽插3~4苗。
5.科学管理水肥。薄水插秧,立苗返青后浅水勤灌促进分蘖,全田分蘖达到预期穗数的75%~80%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拔节期至抽穗扬花期采用浅水湿润灌溉,灌浆结实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收获前10天断水。中等肥力田块,全生育期施纯氮10~12 kg/亩,氮(N)、磷(P205)、钾(K2O)比例为1 : (0.5~0.6) : (0.8~1),基肥、分蘖肥和穗肥合理运筹。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巧施穗肥提高结实率,促进大穗。
6.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采用自走式植保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有针对性的防治(病害: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虫害:螟虫、稻飞虱等,草害:稗草、鸭舌草、莎草、马唐、千金子、空心莲子草等)。
7.机械化收获、烘干。水稻籽粒灌浆成熟95%时,采用全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一次性完成稻谷收获,靠近地面收割不留高桩,稻草全量粉碎还田作业。采用全自动中低温循环谷物烘干设备进行稻谷烘干作业。
(三)适宜区域
适宜于川西平原、丘陵宜机械化作业的生菜—水稻—生菜水旱轮作区域。
(四)注意事项
1.生菜生产环节。水稻收获后及时开沟排湿防渍害;土地耕整严格控制作业质量,要求垄面平整、表土细碎;严格按照工厂化育苗要求进行育苗;严格控制栽种环境温度;准确把握生菜适宜收获时期。
2.水稻生产环节。早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巩固穗数和争取大穗;防止贪青陡长,及时收获;尽早断水控湿,收割留桩高度不超过15 cm,稻草均匀粉碎、抛洒还田;正确设置烘干机械工作温度(推荐35~40℃),提高稻谷烘干后的品质,降低爆腰率。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17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张小军、任丹华、谷剑、舒子成
联系电话:028-85511576
电子邮箱:scnjtgz@163.com
2.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联系地址:成都市温江区农科路200号
邮政编码:611130
联系人:孙聪 史志明
联系电话:028-65488429
电子邮箱:szm512@163.com
3.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牛沙路5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易文裕 邱云桥 周小波
联系电话:028-84514746
电子邮箱:ywycd@163.com
4.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欧阳裕元 李旭毅 朱从桦
联系电话:028-84504245
电子邮箱:ouyang8805@126.com
 
七、油菜—水稻轮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推进川粮(油)产业发展,选用茬口匹配、宜机械化种植的水稻和油菜品种,配套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土地耕整、播栽、植保、收获、烘干等技术,集成油菜—水稻轮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该技术既能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用工成本,又能提高周年生产效率和种植效益,还能避免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多年的生产示范和应用表明,该技术是一项适宜于水旱轮作模式的轻简化生产技术,具有节本增效、绿色环保等优点,符合我省粮油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协同发展需求,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四川平原及丘陵宜机械化作业的油菜—水稻两熟制区域示范推广10余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在秸秆还田、土地耕整、播栽、植保、收获等主要生产环节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周年生产效率提升35%以上。水稻和油菜秸秆全部还田,既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又改良了土壤。根据用户反馈和典型调查统计,采用该技术水稻可以节本增效160元/亩以上,油菜可以节本增效200元/亩以上。
(二)技术要点
油菜生产技术:
1.品种选择。选用株型紧凑、分枝部位高、抗倒性好、抗裂角、抗病性强、适宜密植、优质高产、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油菜品种,生育期220~230天,如蓉油16、川油36、蓉油18等。
2.大田准备。水稻收获后及时开“十字”中沟和边沟排水控湿,中沟深度不低于30 cm,边沟深度不低于40 cm,沟宽不低于30 cm。如遇稻田积水较多,需增开厢沟,厢面宽3~5米,沟深不低于30 cm,沟宽不低于30 cm。播前3~5天采用植保机械进行化学除草。
3.种子处理、适期播种和定苗。种子清选后采用油菜种子包衣剂(GZ1号,10%氰霜唑悬浮剂10~20倍液等)包衣,风干后播种。选择浅耕精播施肥联合播种机或浅耕精量油菜直播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最迟不超过10月20日)机直播,每亩用种200~300 g。根肿病发病严重区域宜在10月15日前后播种,以降低根肿病发病率;播种量随播期推迟应适量增加。2~3叶期间苗;4~5叶期移密补稀定苗,留苗2.0~3.0万株/亩。
4.科学施肥。施足底肥,即纯氮用量为8~12 kg/亩、P2O5用量为3~6 kg/亩、K2O用量为3~8 kg/亩、硼砂用量为1 kg/亩;或者每亩施用40~50 kg油菜专用配方肥(N : P2O5 : K2O = 25 : 7 : 8)。出苗后,依据苗情,冬前合理追肥。
5.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选用自走式植保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苗期喷施2.5%高效氯氟氰菊酯1000倍液,防治菜青虫;初花期混合喷施咪鲜胺、吡虫啉、速乐硼、磷酸二氢钾,进行一促多防;青荚期吡虫啉4 g/亩,防治蚜虫。播种后每亩喷施50%乙草胺30 ml(兑水30~40 kg)或96%精异丙甲草胺30~45 ml(兑水30~40 kg),进行封闭除草。油菜出苗后,根据杂草优势种类选用除草剂,在杂草3~5叶期茎叶喷雾防除禾本科和阔叶杂草。
5.适时收获。一次性联合收获,选用带秸秆粉碎的油菜联合收割机,在全田90%以上角果外观颜色全部变黄或褐色时于早、晚或阴天进行收获,秸秆粉碎均匀抛洒还田,留茬高度不超过15 cm,秸秆粉碎长度不超过10 cm;分段收获,全田75%~80%角果外观颜色呈黄绿或淡黄,选用油菜割晒机于早、晚或阴天进行割晒,晾晒4~5天后采用捡拾机捡拾脱粒,秸秆粉碎均匀抛洒还田,秸秆粉碎长度不超过10 cm。
水稻生产技术:
1.品种选择。选用穗粒兼顾型、优质丰产、宜机械化品种,生育期为145~150天。
2.田块耕整、排水沉实。油菜采用一次性联合收获后及时旋耕作业将油菜根茬秸秆旋埋入土;油菜采用分段收获后,采用粉碎灭茬机将油菜根茬秸秆粉碎,再将油菜根茬秸秆旋埋入土,或使用双轴灭茬旋耕机复合作业一次性完成旋耕灭茬、根茬秸秆混埋还田;还田深度不低于15 cm。同时每亩撒施5 kg尿素(可增施2 kg秸秆速腐剂),灌水泡田4~5天(水深1~3 cm),促进秸秆腐烂。插秧前旋耕一次,打浆机平整一次,耕整后田面平整,田面无残茬、杂草、杂物等,田面高低差不大于3 cm,泥脚深度不大于30 cm;泥浆沉实后不板结,插秧时不陷车不壅泥,田面水深1~2 cm。
3.机械化育秧。采用育秧播种流水线播种,杂交稻每盘播芽谷90~110 g,叠盘暗化出苗,育秧场集中育秧,及时防治病虫和科学管水,培育适龄壮秧。
4.机械化插秧。采用6~8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进行插秧作业,杂交籼稻每亩栽插1.4~1.6万穴(行距为30 cm,株距为14~16 cm),每穴栽插3~4苗。
5.科学管理水肥。薄水插秧,立苗返青后浅水勤灌促进分蘖,全田分蘖达到预期穗数的75%~80%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拔节期至抽穗扬花期浅水湿润灌溉,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收获前10天左右断水。中等肥力田块,全生育期每亩施纯氮10~12 kg,氮(N)、磷(P205)、钾(K2O)比例为1 : (0.5~0.6) : (0.8~1),基肥、分蘖肥和穗肥合理运筹。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促使分蘖早生快发,巧施穗肥提高结实率,促进大穗。
6.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采用自走式植保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有针对性的防治(病害: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虫害:螟虫、稻飞虱等,草害:稗草、鸭舌草、莎草、马唐、千金子、空心莲子草等)。
7.机械化收获、烘干。水稻籽粒灌浆成熟95%时,采用水稻联合收割机一次性完成稻谷收获,靠近地面收割不留高桩,稻草全量粉碎还田作业。采用全自动中低温循环谷物烘干设备进行稻谷烘干作业。
(三)适宜区域
适宜于川西平原、丘陵宜机械化作业的油菜—水稻两熟制区域。
(四)注意事项
1.油菜生产环节。稻田要开沟排湿防渍害;适时机械直播,及早间苗、定苗,合理密植;准确把握油菜适宜收获时期,降低机械收获损失率。
2.水稻生产环节。油菜秸秆粉碎均匀抛洒,油菜秸秆粉碎长度不超过10 cm,混埋还田深度不低于15 cm;适量撒施氮肥加速根茬秸秆腐烂;泡水旋耕后再用打浆机平整,确保秧苗栽插质量;培育适龄壮秧,宁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早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实时断水控湿,收割稻桩高度不超过15 cm,稻草均匀粉碎、抛洒还田;正确设置烘干机械工作温度(推荐35~40℃),提高稻谷烘干后的品质,降低爆腰率。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李旭毅 朱从桦 欧阳裕元
联系电话:028-84504245
电子邮箱:lixuyi@126.com
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外狮子山路4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陈红琳,刘定辉
联系电话:028-84504879
电子邮箱:chenhl0107@163.com,dinghuiliu@163.com
3.四川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17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张小军、任丹华、谷剑、舒子成
联系电话:028-85511576
电子邮箱:scnjtgz@163.com
4.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牛沙路5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易文裕 邱云桥 刘征明
联系电话:028-84514746
电子邮箱:ywycd@163.com
 
八、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以水稻为中心,从稻田生态系统出发,根据有害生物、有益生物和稻田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辅以科学、合理、安全使用药剂防治病虫害,达到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确保水稻生产安全、稻谷质量安全和农田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增产增效。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成熟度高,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已在四川省稻区年推广1000多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该项技术对水稻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稻曲病等重大病虫害的防效可达90%以上,能实现增加水稻产量10%左右,每亩可减少农药施用3~4次,减少农药使用量30%~40%,稻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产的稻谷质量安全。
4.技术获奖情况。四川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推广2013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1.农业防治
(1)品种选择。因地制宜,选用经过国家和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优质、高产并具有良好抗逆性的品种。
(2)稻草与种子处理。选用无病田留种,彻底处理病稻草,不用带菌稻草拴捆秧苗。浸种前晒种,并用温汤、石灰水、沼液或多抗霉素浸种,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
(3)播种与合理稀植。床土用田园土和腐熟农家肥配制成优质营养土,均匀播撒。
(4)带药移栽。秧苗移栽前7~10天选用植物诱导免疫剂喷雾;秧苗移栽前3~5天选用三环唑或咪鲜胺加四氯虫酰胺或氯虫苯甲酰胺混合施用,预防本田叶瘟,防治水稻螟虫等。
2.生态控制。
(1)在稻区周围周边、沟渠种植野稗、马塘、游草等害虫嗜食的诱集植物,形成隔离带;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的控害能力;田边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减少二化螟和大螟的种群基数。
(2)改变农事操作,采用提前育秧、早栽早插等措施,避开病虫危害。
3.生物防治。
(1)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保护和利用青蛙、蜘蛛等有益生物。
(2)稻田养鸭。在秧苗栽插返青时,按每亩放养10~15只雏鸭,野放田间,至水稻灌浆时收回。利用鸭子取食稻株中下部螟虫、稻飞虱、叶蝉、纹枯病菌核、福寿螺和田螺幼螺以及杂草等有害生物。
(3)人工释放赤眼蜂。于二化螟越冬代蛾高峰期和稻纵卷叶螟迁入代蛾高峰期开始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每次放蜂10000头/亩。
(4)性诱剂诱杀。分别在水稻螟虫(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越冬代成虫羽化前5~7天(水稻育秧后揭膜前)、一代成虫羽化前5~7天和二代成虫羽化前5~7天,按田间平均每亩放置1套性诱器诱杀螟蛾。
(5)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水稻破口期喷洒井冈霉素、纹曲宁等生物农药控制穗颈瘟、纹枯病、稻曲病等病害。选用Bt等生物农药控制害虫。
4.物理防治。
(1)灯光诱杀。按30亩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趋光性害虫。从二化螟成虫始见开始开灯,至当年水稻生育期二化螟成虫终见止关灯。
(2)人工除害。对发生较轻且危害中心明显及有假死习性的病虫,采用人工拔除或捕杀的方法,铲除中心病(虫)株。
5.药剂防治。
(1)稻瘟病。在秧田发病初期、本田发现发病中心或叶上有急性型病斑时,每亩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5~30克兑水50kg喷雾;预防穗颈瘟掌握在破口初期,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50kg喷雾。
(2)纹枯病。当病丛率达15~20%时,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ml或2.5%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纹曲宁)水剂250ml兑水50公斤喷雾。
(3)稻曲病。在水稻破口前5~7天,每亩用2.5%纹曲宁300~350ml或5%井冈霉素水剂300~350ml 兑水50公斤喷雾。
(4)螟虫。当二化螟枯鞘丛率达10%或枯鞘株率达5%时,亩用95%Bt可溶粉50克或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克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ml兑水50公斤喷雾。
(5)稻飞虱。当百丛虫量达1500~2000头时,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褐飞虱禁用)3000倍液喷雾。
(三)适宜区域
适用全省水稻产区。
(四)注意事项
注重搞好技术试验,开展大培训,大示范,实行大推广。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侯祠大街4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田卉、徐翔、马利、杨淞杰
联系电话:028-85513437、85520507
电子信箱:sichuanipm@163.com
 
九、玉米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针对四川省玉米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缺乏、机械化程度低、施肥施药偏多、生产成本偏高、生产效率与种植效益偏低等问题,研究提出玉米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是现代玉米生产发展的必然方向,是实现玉米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玉米绿色生产技术是实现资源节约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措施。四川省玉米创新团队、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和南充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开展了多年的试验示范,并在中江县、西充县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实现了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该技术从整地、播种、植保到收获均实行机械化操作,提高作业质量,玉米增产5~15%,节约劳动力3~5个/,每亩增收节支300元以上。
(二)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选用丰产、优质、耐密、抗主要病虫病、区试倒伏倒折率之和≤3.0%、适宜机播机收的绿色玉米杂交品种,种子精选(去除小瘪粒、超大粒、异形粒,保留籽粒大小均匀一致的籽粒)、包衣。
2.机械整地。播前用旋耕机进行精细整地,耕深20cm左右,要求土表细碎、平整。有条件的地块最好提前机械翻耕,翻耕深度20cm~25cm,深翻后晒田1~3天,然后再旋耕1~2遍。
3.机械化播种施肥。根据地块大小和种植模式选择通过性良好的2行小型播种施肥机或3-4行中型播种施肥机。在土壤墒情适宜的正常播种期适时播种,播种机的施肥箱内加入新型缓(控)释配方肥料与速效肥配合完成一次性基施,施肥量同当地大面积生产,施肥深度6-10cm,追肥部位在窝行侧10-20cm,实现“以硅促磷、增钾抗倒、减氮增效”,采用重大粒种,应适当深播,同时增加播种量,保苗4000株/亩左右。
4.无人机施药与机械植保。根据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发生情况,选择适宜病虫害药剂,采用植保无人机空中定向定点喷施农药,通过无人机旋翼产生的强大气流,将药液直接压迫作用于作物的各个层面,农药随气流可深入到植株叶片背面及根部,减药防治病虫害效果明显。也可在适宜时期用高地隙喷药机械进行机械化植保作业。
5.机械收获。间套作、小地块可选用单行或双行自走式摘穗收获机,在玉米完熟后即籽粒黑层出现或籽粒乳线消失后收穗;净作、大地块、有干燥贮藏条件的可选用籽粒联合收获机,在玉米完熟后10-15天或全株变黄、籽粒含水量≤28%时进行籽粒直收。
(三)适宜区域
四川平坝、丘陵以及类似生态区。
(四)注意事项
精量播种要求整地质量高、种子发芽率≥96%;种植密度和行株距配置要与选用的机械相配套;机械作业前应进行试运行,调试好机具,使用作业质量达到农艺要求后方可投入正式作业。
(五)技术依托单位
1.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玉米创新团队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政编码:611130
联系人:黄玉碧
联系电话:13908160283
电子信箱:yubihuang@sohu.com
2.四川农业大学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政编码:611130
联系人:袁继超
联系电话:13980074156
电子信箱:yuanjichao5@163.com
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何文铸
联系电话:13808062583
电子信箱:981291148@qq.com
4.南充市农业科学院
联系地址:南充市顺庆区农科巷137号
邮政编码:637000
联系人:李钟
联系电话:18980301016
电子信箱:nclizhong@163.com
 
十、大豆/再生高粱套作高产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本技术主要针对自贡多丘陵山地,伏旱频发而旱地多数难以灌溉地区,该技术具有两大优势:一是提高旱地作物复种指数,大豆/再生高粱套作比传统的大豆/玉米套作能够更充分利用土地、光、温、水、肥、气等农业综合资源,趋利避害夺取高产。二是大豆/再生高粱套作模式既显著提高了大豆产量,同时高粱产量显著高于玉米的产量,大大增加了每亩地的经济效益。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在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广安等高粱套作大豆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广应用成效显著,配套技术先进适用,成熟度高。
3.提质增效情况。通过多年多点试验示范,大豆/再生高粱套作条件下与大豆/玉米套作条件下大豆产量相比,应用效果表现为:1、大豆产量平均增产10公斤/亩,亩增产率为10%,大豆每亩地增收30元。2、7月第一季高粱平均亩产为800斤,10月第二季高粱平均亩产为400斤,高粱的经济效益为3000元;而玉米平均亩产为900斤,玉米每亩的经济效益为900元,高粱较玉米平均每亩增产300斤,增收2100元。
(二)技术要点
1.播期。高粱3月上旬育苗,4月上旬移栽;大豆6月下旬穴播,7月中旬收第一季高粱,收获时高于地面3cm处留桩,发出新芽后只保留2-3个,去除多余芽。
2.种植密度。大豆/再生高粱耕制3.0-3.0,高粱行中种2行大豆,高粱窝距1.2尺-1.5尺,大豆窝距1尺-1.2尺,大豆每窝定苗2株。
3.合理施肥。亩施底肥人畜粪肥1500kg和过磷酸钙30-40kg;高粱苗肥每亩施用35%复混肥40kg和清粪水1500kg。高粱穗肥每亩施用35%复混肥10-15kg。
4.病虫害防治。大豆在8月中下旬开花前后注意防治食叶性害虫、蚜虫、红黄蜘蛛等,注意防治高粱炭疽病、纹枯病。
(三)适宜区域
大豆/再生高粱套作栽培技术在四川省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广安等丘陵地区推广。
(四)注意事项
四川省各生态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各区高粱栽培模式应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本地最佳的覆盖增密栽培方式。
(五)技术依托单位
自贡市农科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毛家坝白鸽林100号
邮政编码:643000
联系人:杨华伟、李霖超
联系电话:0813-8105556
 
十一、旱地新两熟制大豆轻简高效绿色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加之玉米套作大豆模式技术难度大、劳动强度大、种植面积呈现锐减态势,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川北地区大豆产区90%以上被轻简高效的油-豆、麦-豆等新两熟制大豆净作模式所替代。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业规模化种植经营逐步形成,传统的种植模式和高劳动强度的人工劳作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就此,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针对当前和未来大豆生产发展的需要,结合南方地区地形地貌特点和大面积发展旱地新两熟制大豆所需要的配套高产优质品种、轻简高效实用技术,研究集成了以机械化旋耕技术为核心的大豆撒播轻简高效播种技术和大豆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高效生产技术体系,解决了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劳动力严重缺乏和规模种植大豆的技术难题,为发展四川及我国南方大豆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于2013年以来,先后在阆中、西充、南部、嘉陵、荣县等大豆主产区展示示范,取得了突出的效果,旱地新两熟制轻简高效种植大豆技术得到大面积快速推广应用,其中在川北地区占大豆播种面积的95%以上,在川南地区已占大豆播种面积的40%左右。
3.提质增效情况。新两熟制种植大豆一般亩产可达180kg以上,亩产值900元以上,比传统种植方式亩增收300-400元。使用该技术大豆每亩节约劳动力4-5个,亩节约劳动力成本300余元,播种效率提高40-150倍,收获效率提高200倍,为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和大力发展大豆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技术要点
1.因地制宜发展轻简高效新两熟制种豆模式。川中、川南小春以油菜为主体,在该区域重点发展油菜-大豆新两熟制模式;川北地区小春以小麦为主体,在该区域重点发展小麦-大豆新两熟制模式;在川西甘孜、阿坝地区和川北秦巴山区小春以马铃薯为主体,在该区域重点发展马铃薯-大豆新两熟制模式。
2.选用中早熟高产优质夏大豆良种,有机衔接两季作物茬口。麦-豆新两熟制选用中熟高产优质良种南夏豆25,油-豆新两熟制选用早熟高产优质良种南夏豆35。
3.机械化耕整地。冬油菜、小麦采用一次性联合收获,秸秆粉碎均匀抛洒还田,秸秆粉碎长度不超过10 cm,旋耕作业将油菜或小麦根茬秸秆旋埋入土,还田深度不低于15 cm,土表细碎、平整、无残茬、杂草,为大豆播种创造有利条件。
4.播期。6月中旬至下旬是四川夏大豆的高产播种期,应抓住下雨后土壤墒情好的有利时机及时播种,确保大豆出苗整齐。
5.轻简化播种。
旋耕撒播:窄小地块选用微耕机,较大地块选用1.5-1.8m的旋耕机,播前适墒旋耕作业,以雨后土壤湿度在70-80%时旋耕撒播效果最好,亩撒播大豆种子6-7公斤,撒播后再浅旋作业覆盖豆种。
机械直播:窄小地块选用2-3行小型播种机,作业效率20-25亩/天,较大地块选用4-6行播种机,作业效率80-100亩/天,行距50 cm,窝距25 cm,每窝播种3-4粒。
免耕播种:选用免耕浅旋带状播种机,在油菜、小麦收获后的土地上直接播种,行距50 cm,窝距25 cm,每窝播种3-4粒。
6.绿色防控,确保大豆高产优质。虫害绿色防治方法:在大豆2~3叶期、分枝期、初花期分别用低毒农药溴氰菊酯与吡虫啉800~1200倍混和液喷雾防控豆秆黑潜蝇、蚜虫、豆荚螟等害虫,遇到斜纹夜蛾大爆发可用康宽(氯虫苯甲酰胺)1500液喷雾防治。也可采用粘虫板+防虫灯进行绿色防控害虫。
7.机械化收获。大豆完熟后及时选用联合收割机收获,且抢晴天晾晒豆籽,确保豆子质量。
(三)适宜区域
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及低山区。
(四)注意事项
注意大豆品种必须选用适宜油-豆、麦-豆等两熟制配套的中早熟夏大豆品种。
(五)技术依托单位
南充市农业科学院
联系地址:南充市顺庆区农科巷137号
邮政编码:637000
联系人:吴海英
联系电话:13699678641
电子信箱:ncnkswhy@sina.com
 
十二、甘薯四改提质增效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针对甘薯生产上的育苗弱、移栽稀、起垄低和偏施氮等共性栽培技术问题,集成创新“壮苗、增密、高垄、增钾”甘薯四改提质增效栽培技术:重点研究了加强壮苗培育、增加种植密度、高厢垄作和控氮增钾肥等四项优质专用甘薯新品种提质增效共性关键栽培技术。改弱苗晚栽为壮苗早栽,培育田间早发优势;改稀植栽培为合理密植,构建高光效能群体;改低厢垄作为高厢垄作,改善结薯土壤环境;改偏施氮肥为控氮增钾肥,保障结薯营养供给。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12年-2018年,四川省项目区建立甘薯高效示范片136个,主体技术在四川省累计推广面积1357.6万亩。带动绵阳市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原料基地累计种植优质专用甘薯76.65 万亩。带动遂宁市安居永丰绿色五二四红苕专业合作社累计辐射18 个乡镇、66 个村、1.56 万余户农户种植524 红苕3 万亩,75%属于贫困农户。
3.提质增效情况。综合多方面试验和简化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结果,鲜食型甘薯提质增效关键技术较常规栽培技术,紫色甘薯平均亩增产20%以上,亩增收40%以上;红心、黄心及白心等用于鲜食的专用甘薯品种鲜薯产量增产15%以上,增收30%以上;如果采用早育苗早移栽,鲜食型甘薯7-9月提早上市,价格可比正常上市高30-50%,是提高农民收入、提升甘薯产业的有效途径。
4.技术获奖情况。以改技术为核心内容之一的《优质专用甘薯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推广》获2018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技术要点
1.选用良种。紫色甘薯可选用川紫薯6号、南紫薯008、南紫薯014、南紫薯015、绵紫薯9号、绵渝紫11等新品种的优质脱毒种薯。黄心红心薯可选用川薯294、川薯20、川薯220、川薯221、南薯010、南薯012、南薯016、绵薯8号等新品种的优质脱毒种薯。种薯要求均匀,无病虫,无外伤,剔除杂薯。种薯大小以150~250 g较为适宜。用20~30℃温水配成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将种薯放入浸种l0~12 min。
2.改弱苗晚栽为壮苗早栽,培育田间早发优势。采用双膜提早育苗,一般在1月下旬到3月上旬育苗。在塑料大棚用改良式小拱棚育苗。采用地膜+拱膜的双膜覆盖方式和全覆土的殡种方式可使薯苗早出苗8~11 天、早齐苗3~15 天。
3.改稀植栽培为合理密植,构建高光效能群体。增加种植密度,鲜食型甘薯以中等大小甘薯为主,因此要增加种植密度。净作种植密度4000~4500株/亩,套作条件下的适宜种植密度在2500~3000株/亩。
4.改低厢垄作为高厢垄作,改善结薯土壤环境。高起垄,垄距0.8~1.0 m,垄高0.30~0.40 m。最佳时期移栽:一般在5月中下旬~6月上旬移栽,育苗早的,可提早到4月移栽。选用一、二茬苗的顶端苗移栽。
5.改偏施氮肥为控氮增钾肥,保障结薯营养供给。净作施肥量为亩施尿素6 kg,过磷酸钙15 kg,硫酸钾15 kg。重底早追,50%钾肥结薯期追施。套作减少施肥量30%。
6.加强管理。及时除草。在中后期,如叶面积不足,叶色炎黄或过早落黄,说明有缺肥症状,根外喷施1%尿素加上1%磷酸二氢钾1~2次。
7.适时收获。根据市场需求,晴天适时收获。
(三)适宜区域
四川省丘陵旱地区域。
(四)注意事项
一是选用适合鲜食的口感好的品种,口感差的饲料类品种不可选用。有病毒病的种薯不可选用。二是注意培育壮苗、提高密度、防旱排涝环节和安全贮藏。壮苗和密植是高产的关键,旱涝直接影响鲜薯的品质,安全贮藏可增加产后附加值。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净居寺路20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屈会娟、潘海平、沈学善、王晓黎、黄静玮
联系电话:028-84504609、028-84504290
电子信箱:qhjuan120@126.com,shenxueshan@126.com
 
十三、四川攀西地区秋冬作马铃薯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本技术根据攀西地区秋、冬季光热资源丰富,川西南凉山州山地立体气候明显,昼夜温差大、冬季无霜冻或少霜冻的气候特征,开展了以川西南金沙江河谷地区、安宁河流域为代表地区的秋、冬作反季马铃薯生产,特殊的时空条件成就了具有适于马铃薯生长的生态气候资源。针对攀西地区在冬作马铃薯生产上,技术不尽合理、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偏低的状况,重点研究和推广适于攀西地区的秋、冬作马铃薯生产技术研究,集成创新一套适于秋、冬作马铃薯生产的技术措施体系,以更好的实现助农增产增收。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西昌学院与凉山州农牧局马铃薯办公室将该技术在宁南县、西昌市、普格县、会东县、会理县等县推广应用,成效显著。宁南县农业局和科技局有关专家对位于凉山州宁南县冬作马铃薯试验田验收。
3.提质增效情况。多年多点试验及示范结果表明,川西南凉山州宁南县秋、冬马铃薯种植一般亩产量可达到2000~2500公斤左右,单株结薯6~12个。凉山州宁南县根据当地的生态特点和冬季马铃薯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制约因素,针对性的通过改进栽培技术措施后,最高亩产达到4316.17公斤,较常规栽培一般亩产1500~2000公斤,增产幅度25%以上。而秋、冬马铃薯上市价格一般3~4元/公斤,相较大春种植,对于群众增产增收的效果更为显著,效益驱动加快了反季节秋、冬马铃薯的推广面积和应用速度。该技术2015年通过宁南县农业局和科技局有关专家有关专家的验收。专家组建议针对宁南县秋、冬季独特的气候资源,将冬马铃薯高效生产技术在类似生态区域扩大推广应用。目前,以凉山州宁南县华弹、会理县黎溪区、西昌市佑君镇、米易县等为代表的区域有较大面积秋、冬反季节种植。
4.技术获奖情况。2018年9月16日,西昌学院邀请宁南县农业局和科技局有关专家组成验收组,对西昌学院在宁南县景星乡黑泥村6组实施实验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选用品种为丽薯6号优质种薯,采用小整薯播种和切薯播种两种方法,小整薯播种面积1.5亩,实行全田验收,实收鲜薯重6573公斤,折合亩产4382公斤,扣除杂质1.5%,产量为亩产4316.17公斤;切薯播种面积2.45亩,实行全田验收,实收鲜薯重7631.46公斤,折合亩产3111.3公斤,扣除杂质1.5%,产量为亩产3064.63公斤。
(二)技术要点
采取“精选良种、适期播种,构建群体、覆膜灌水,肥促化控、综合防病,避免霜冻、适期收获”的关键技术措施,能够明显提高冬季反季马铃薯产量的高产栽培技术。
1.精细整地,精选良种。选择适宜品种“丽薯6号”、“青薯9号”,散射光催短壮芽,选择通过休眠的生理幼龄健康种薯。选择肥沃疏松的土壤,且具有灌水条件的地块。
2.适期播种、构建群体。秋作马铃薯一般在冬作8月~9月初播种,冬作马铃薯一般在10月~12月播种,大垄双行,覆膜种植,每亩种植密度5000~6000株为宜。
3.及时引苗、及时灌水,提高成苗质量。秋作播种期马铃薯遇高温,一般播种后待出苗后再盖膜;冬作一般3~4片叶子时放苗出膜,选择在阴天或晴天的早上或傍晚,在苗上方开膜将苗引出,用细土将苗孔周围膜封严。常遇到苗期干旱,应及时灌水,积极采取水肥一体化覆膜种植技术。
4.肥促化控、综合防病。底肥以农家肥为主,平衡施肥,均衡营养供应,亩施马铃薯复混肥80~100千克,优质农家肥2000~3000千克,一次性作底肥,底肥一道清。齐苗后用尿素5~7 kg /亩,兑清粪水追提苗肥。植株出现旺长时,在现蕾开花期可喷施0.15~0.2%的多效唑或20mg/l的烯效唑溶液1~2次;在现蕾期开始,喷施0.3%磷酸二氢钾,连喷3~4次,防早衰。病害以预防为主,使用预防药剂防治晚疫病,及时清除病株,一定要在病害即将到来前期喷施,同时可以通过灌水控制田间湿度。
5.避免霜冻,适期收获。注意天气预报,遇有异常霜冻天气,采取烟熏、覆草等防冻措施,可根据市场变化适当提前或推迟收获。
(三)适宜区域
以川西南凉山州宁南、会理及攀枝花米易等为代表的攀西河谷地带马铃薯种植地区。
(四)注意事项
秋、冬作马铃薯主要解决供水和后期保温的问题,为此,应综合采取措施。1、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播期、适宜品种。2、秋、冬作马铃薯病害一般较轻,通过覆膜降低田间湿度、多施农家肥(平衡施肥),的综合措施降低田间湿度,来提早预防病害和防治病害,及时清除、拔除病株销毁。3、秋作马铃薯出苗后再覆膜,否则温度过高会烧烂种薯;冬作马铃薯播种即可覆膜,可根据市场行情,适期灵活收获。
(五)技术依托单位
西昌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气象台、四川农业科学院、凉山州农牧局、宁南县农牧局
联系地址:西昌市北工业园区、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成都市青羊区光华村街20号、成都市锦江区净居寺路20号、西昌市三岔口西巷48号、宁南县政务中心1幢
邮政编码:615013、611130、610071、610066、615000、615400
联系人:李佩华、郑顺林、王明田、沈学善、陈学才、肖克智
联系电话:0834-2580077、028-86290870、028-87316329、028-84504290、0834-6995763、0834-4572736
电子邮箱:1604003116@qq.com
 
十四、紫色马铃薯稳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蓉紫芋5号是我省自主选育的早熟紫色马铃薯,富含花青素。针对紫色马铃薯在栽培过程中存在的产量低、易退化、生产成本高、种植技术不规范、技术不配套等问题,近年来通过长期试验和定点监测,研究集成了以“选用优质脱毒种薯,保证种薯质量;调控生理发育,提高田间出苗率;增温防寒,增强植株抗逆性;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机械化作业,降低生产成本;生育期关键时间调控水分,促进块茎膨大;调控地上地下部协同生长,促进源库干物质转化”为主要内容的关键技术,达到了稳产增效的目的,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收益,突破了紫色马铃薯栽培技术瓶颈。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通过多年探索已经成熟应用于大面积生产,蓉紫芋5号自2016年成为主推品种以来,配套该技术至今已在四川及周边省份累计推广20万亩以上。
3.提质增效情况。通过多年多点试验示范和用户反馈,早熟紫色马铃薯稳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平均产量2250 kg/亩,单株结薯数5.6-7.8个,单株薯块重平均375 g,最高单产2878 kg/亩,较农户常规栽培技术平均单产增产34.8%。冬作区域采用地膜覆盖,增温防寒,较常规露地栽培提早出苗15-20天,提早收获20-25天;采用机械化作业,每亩降低劳动成本400-600元左右;扣除农资、材料、地租等成本,每亩纯收益增加1500-2000元左右。
4.技术获奖情况。以该技术作为重要支撑内容的“马铃薯主食化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获2017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1.种薯准备。选择优质脱毒种薯,严格剔除病薯、烂薯。播种前20-30天将种薯摊置于干燥地面,避免阳光直射,利用自然散射光对种薯进行催芽,种薯长出0.5-1.0 cm短壮芽为宜。提倡小整薯播种,整薯播种单个薯块应控制在35-50 g左右;切块薯每个切块重30-40 g,带有1-2个芽。切块前切刀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或75%酒精浸泡1-2 min消毒,准备两把切刀交替使用。切好的薯块及小整薯100 kg用甲基托布津100 g+农用链霉素10 g+滑石粉2 kg混拌均匀拌种,促进切口木栓化,待播种。切块应在播种前2天进行,并随切随用,长时间堆放易引起霉烂。
2.地块选择。选择肥力较好、土质疏松的沙壤土,排灌方便的平整田块为佳,前作为禾本科或豆科作物为宜,忌连作,禁止与其他茄科作物轮作。
3.精细整地。前作收获后,及时清理秸秆、余茬,有条件的地区要用翻转犁对土地进行深翻30-40 cm处理,在深耕过后,利用圆盘耙或旋耕机,对深耕的土层进行精细整地,耙平、耙碎土块,使田块平整,土壤疏松。
4.科学施肥。注重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采用分段多次施肥。可于整地时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2000 kg或商品有机肥100-150 kg,播种时每亩施入马铃薯专用硫酸钾型复合肥(15-10-20)60 kg,切忌种薯与肥料接触。在进入现蕾期后,喷施0.5%的磷酸二氢钾或0.2%尿素溶液,进行叶面追肥2-3次。
5.适时播种。气候条件是播种期确定的决定因素,温度低于4℃时种薯不发芽,温度过高时种薯也不发芽且易腐烂。当土壤10 cm土温达到7-8℃时播种,也可根据当地晚霜期结束前25-30天定为播种期。播种深度一般在12-20 cm 左右为宜 ( 包括垄高)。对于保温、保湿好的土壤宜浅播,保温、保湿差的沙性土壤宜深播。大垄高厢垄作,双行错窝播种,平原区行距0.9-1.0 m,株距25-27 cm,每亩播种密度5500-7000株;山区行距0.9 m或1.0 m,株距26-35 cm,每亩播种密度4000-5000株。机械播种行距一般为90-110 cm,株距的确定根据土壤肥力、气候特征而定。根据农艺要求,常用的马铃薯播种机一般有单垄双行、双垄双行、双垄四行3种作业方式。
6.覆膜增温。对于冬作区域或气温较低的山区,选择白色单膜,于播种后覆盖垄面,提高地温,提升植株抗逆性。根据气象预测,于齐苗后,气温稳定在18℃后,适时揭膜,避免幼苗高温灼伤或焖苗发生。
7.水分调控。出苗前应以提温保墒为主,并保持土表湿润,生长期中,0-40 cm土层内土壤湿度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80%最适宜,现蕾至开花期,是紫色薯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和最敏感的时期,如土壤干旱,适当浇水。应保持土壤湿润,遇雨田间积水要及时排水。
8.中耕除草。播种后用50%扑草净WP、50%敌草胺或33%二甲戊乐灵乳油等药剂喷雾处理土壤,播种后3天内完成施药,喷后垄面禁止踩踏以免破坏药膜;出苗后用25%砜嘧磺隆水分散剂,喷雾进行苗期化学灭草。当苗出齐且株高10 cm时进行首次中耕培土,封垄前进行第二次中耕培土,培成高垄以利于结薯。
9.控制地上部生长量。植株出现旺长时,在现蕾开花期可喷施0.15-0.2%的多效唑或20 mg/L的烯效唑溶液1-2次,促进地上部干物质向地下转运积累。
10.病虫害防治。按“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适时防治,早防早治。尤其是晚疫病,出现中心病株时应及时拔出,并用50%氟啶胺悬浮剂或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喷雾防治,隔7-10天1次,连喷2-3次。
11.机械化收获。收获前要进行杀秧处理,采用双螺旋排列甩刀、高速旋转、负压作用,不伤垄面。根据马铃薯成熟度适时进行机械化收获,作业质量要求:马铃薯挖掘收获明薯率≥97%,埋薯率≤3%,轻度损伤率≤5%,严重损伤率≤2%。
(三)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用于四川及类似生态区的中低海拔紫色马铃薯种植,最适宜于平原或低丘山地,特别是紫色马铃薯鲜销及加工活跃的都市城郊。
(四)注意事项
1.注意紫色马铃薯田块如遇下雨田间积水应及时排水,避免积水造成烂薯。
2.高厢垄作,冬作地区要覆膜增温,并及时揭膜;3、强化晚疫病等毁灭性病害防治。
(五)技术依托单位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温江区公平农科路200号、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
邮政编码:611130、610066
联系人:桑有顺、汤云川、陈涛、冯焱、淳俊、沈学善
联系电话:028-82746572、028-84504290
电子邮箱:cdkxgs@163.com、shenxueshan@126.com
 
十五、油菜全程机械化轻简高效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针对我省油菜生产中传统育苗移栽及人工打收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种植效益低等问题,通过不同学科、多年协同研究形成。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近年来已在成都平原和丘陵地区进行了示范展示及较大范围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3.提质增效情况。在我省平坝、地形地势相对平缓的丘陵地区,采用油菜全程机械化轻简高效生产技术,与传统育苗移栽及人工打收方式相比每亩可节省用工6~7个,其中育苗及移栽环节可节省用工4~5个,收割脱粒环节可节省用工2个,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300元左右,同时秸秆全部粉碎还田,既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补充土壤有机质,从而实现简化、省工、节本、综合高效,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油菜种植效益低下的矛盾。
4.技术获奖情况。以该技术为核心的《四川油菜丰产高效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科技成果获得2018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1.田块选择。选择地势较开阔、便于机械通行、排灌较方便、肥力较均匀的地块,尽量避免连作。
2.品种选择。选择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耐密抗倒性强、株型较为紧凑、抗裂角的优质高产品种,株高适中或采用化学调控降低株高。
3.种子处理。尽量采用种子包衣或播种前药剂拌种防治病虫。
4.大田准备。稻田机械化开沟排湿,机械灭茬,化学除草;旱地机械灭茬,化学除草。
5.机械直播。选择具有一次性完成浅耕灭茬、开沟作畦、播种、施肥等多种工序的联合直播机,或少(免)耕精量油菜直播机等进行作业。
6.合理密植。播种出苗后适当间苗补苗,确保亩基本苗密度2-3万株,成熟期亩有效株不低于1.5万株。
7.配方施肥、足量基肥。基肥施用量应为总施肥量的50%-70%,氮、磷、钾、硼肥应根据当地土壤特性进行配施。
8.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尽量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和机械化作业,化学防治时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且不同农药应交替使用;
9.机械收获。在全田70%-80%角果外观颜色呈黄绿或淡黄且籽粒转色变硬时,采用两段机收方式,先用割晒机进行割晒,后熟3-5天再机械捡拾脱粒;全田95%以上角果黄熟后,采用一次性联合收获方式,一般在晴天上午或阴天进行;机收时或机收后,油菜秸秆机械粉碎还田。
(三)适宜区域
适宜四川省平坝和丘陵油菜主产区,面积较大且较为规则、排灌方便、机械较易操作的稻田或旱地。
(四)注意事项
1.注意前作水稻后期的水分管理,水稻收获后稻田及时机械开沟排湿。
2.注意适宜机收品种选择。
3.适当加大种植密度,但播种量要适宜,以每亩200-300克为宜。
4.在根肿病发生较重区域,适当推迟播期,以减轻稻田油菜苗期湿害和根肿病的影响。
5.一次性联合机收应在油菜完全成熟时进行。
(五)依托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联系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成都市武侯大街4号、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道农科路200号
邮政编码:611130、610066、610041、611130
联系人:吴永成、蒲晓斌、乔善宝、杨进
联系电话:028-86290870、028-84504252、028-85505456、028-82747572
电子信箱:ycwu2002@163.com; pxb922@163.com; scnj@vip.163.com; yjjing@163.com
 
十六、油菜根肿病综合防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油菜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brassicaeWoron.)侵染引起的世界性土传病害,俗称“植物癌症”。在我国,根肿病为害范围覆盖了所有十字花科作物主栽区,据不完全统计,根肿病常年危害面积约320~400 万hm2,占十字花科作物种植面积的1/3以上,大流行年份发生与危害面积可达900万hm2,一般田块株发病率为20%-50%,严重时达100%,导致每亩油菜减产100公斤以上。长期以来,由于根肿病病原菌专性、活体寄生性强,使得根肿病病害流行、病原传播、侵染机制和小种分化等基础研究薄弱,抗病资源和抗病品种缺乏,病害测报和防治技术长期没有突破,导致根肿病难测、难防、难治性问题突出,农民盲目用药防治现象严重,费工费时,收效甚微,严重制约我国油菜产业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制定了以“种子包衣+适期晚播+发病植株诱发新根技术”为核心的油菜根肿病综合防控技术。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率达80%以上,油菜平均每亩增产10%,发生危害严重田块增产30%以上,是一项油菜突破性重大增产技术措施。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研制颁布四川省地方标准“油菜根肿病防治技术规程(DB 51/ T2089-2015)”。且该项技术从2014年起一直被列为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并在四川省油菜主栽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广面积达800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对根肿病的综合防控效果达80%以上,油菜增产10%-30%,减少施药次数1-2次、减少劳动力成本60元/亩以上,两项合计直接增收100-200元/亩。
4.技术奖励情况。以该项技术为核心的“油菜及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获2018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油菜移栽区防控技术要点:
1.种子处理。采用以氰霜唑为主要成分的油菜种子包衣剂GZ一号(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专利配方药剂)进行种子包衣,晾干后播种。
2.苗床消毒。将500g/L氟啶胺悬浮剂稀释1000倍进行土壤浇淋,用药量为75 mL /667 m2,浇淋后覆膜7 d后再播种;或直接用10%氰霜唑悬浮剂1000倍稀释液进行苗床土壤表面喷雾或淋浇,用药量75 mL /667 m2,待土壤表面风干后播种。出苗后2叶期,使用10%氰霜唑悬浮剂稀释2000倍浇苗1次,用药量40 mL /667 m2。
3.移栽时带药移栽。移栽时采用2000倍10%氰霜唑悬浮剂淋浇苗床地后再进行移栽,用药量40 mL /667 m2;也可在移栽前将油菜苗浸根在1000倍10%氰霜唑悬浮液中浸根半分钟后直接进行移栽。
4.诱发新根技术。结合冬季施肥提苗措施,在油菜抽薹期施用尿素,施用量15-20 kg/667 m2。
油菜直播区防控技术要点:播种前采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后风干,直接采用机械化直播或人工撒播;播期较当地常规播期推迟10-15天进行播种;后期遇雨水高温天气时,在根肿病发生严重田块和油菜抽薹期施用尿素,施用量15-20 kg/667 m2。
(三)适宜区域
适宜四川省、成都平原、长江中上游及国内类似生态根肿病发生地区。
(四)注意事项
根肿病防治重在提前预防,一旦作物遭到病菌侵染后再用化学农药毫无防治效果,因此在有根肿病发生的田块应提前采用种子包衣和调节土壤酸度等措施进行预防。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静居寺路20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刘勇、张蕾、黄小琴、伍文宪、杨潇湘
联系电话:028-84504089
电子邮箱:liuyongdr@163.com、zhagnlei9296@163.com、hxqin1012@163.com、312773194@qq.com、yxx20060429@163.com
 
十七、川南旱地油菜-高粱宽窄行套作高产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油菜是四川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高粱是“中国白酒金三角”区域特别是川南地区酿酒重要原料,两者都有旺盛的市场需求。酿酒优质原料高粱一般要求4月上中旬移栽,7月上中旬收获,而油菜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熟,油菜与高粱种植茬口安排矛盾突出,配套栽培技术缺乏。宜宾市农业科学院油料所针对上述产业难题,开展了旱地油菜-高粱宽窄行套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该技术采用“选品种、扩行距、缩窝距、降株高”等技术手段,构建油菜和高粱套作合理群体结构,达到油菜和高粱双高产,实现“白酒金三角”区域农业生产周年高效。
2017年以来,旱地油菜-高粱宽窄行套作栽培在川南宜宾翠屏区李端、李庄、白花、观音等乡镇进行示范,年推广面积在5000亩以上。一般亩产油菜150公斤左右,高粱380公斤左右,油菜和高粱产量达到两作物净作水平。油菜是养地作物,高粱是耗地作物,油菜与高粱宽窄行套作栽培,实现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还可有效缓解高粱净作和连作病虫害加重等问题,实现粮油兼丰,绿色高效生产。
(二)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油菜选择苗期、苔期生长势强,春发能力强,耐密高产的双低优质油菜品种,如宜油21、宜油27、宜油29、川油36等品种;高粱选用抗病抗倒高产糯高粱品种,如金糯粱1号、宜糯红2号等品种。
2.适时播种。油菜在9月下旬播种,稀播匀播,3 叶1 心时用40mg/l烯效唑喷施调控,以培育大壮苗和降低油菜株高。当土壤5厘米土层温度稳定通过12摄氏度时,高粱即可播种,按照油菜与高粱的共生期不超过25天推算,高粱一般在3月中下旬播种,实行地膜育苗。油菜和高粱培育壮苗的要求同一般大田生产。
3.适时移栽。油菜苗龄30-35天移栽。按照油菜与高粱共生期不超过25天,适时移栽高粱,高粱苗龄25-30天(5-6叶),一般在4月中旬移栽。
4.规范移栽。两米开厢,实行宽窄行栽培。宽行160 厘米,窄行40厘米。10月下旬在窄行内移栽2行油菜,油菜行距40厘米,窝距17-22厘米,栽双株,亩植6000~8000 株;次年4月中旬在宽行内移栽2行高粱,油菜行与高粱行的距离60厘米,高粱行距40厘米,窝距17-22厘米,栽双株,亩植6000~8000 株。
5.大田管理。油菜和高粱的施肥、控杂草、防病虫等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生产。
(三)适宜区域
“中国白酒金三角”四川省川南地区。
(四)注意事项
1.高粱播种和移栽时,注意观察油菜的生育进程,将油菜和高粱的共生期控制在25天以内。
2.高粱地膜育苗播种前,使用药剂混土防治地下害虫,播种后如果晴天中午膜内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时,应揭膜通风降温;下午4时盖膜;出苗后及时揭膜炼苗。
3.适时收获高粱,过晚收获严重影响高粱籽商品性。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联系地址:四川省宜宾市西郊街道办事处东风社区428号
邮政编码:644600
联系人:张义娟
联系电话:15351368023
电子信箱:584724007@qq.com
2.宜宾市翠屏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联系地址:宜宾市叙州区金鱼井衍20号
邮政编码:644000
联系人:伍燕翔
联系电话:13708291330
电子信箱:380103105@qq.com
 
十八、油菜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针对油菜生产上施肥过量、肥料利用率不高,农药品种选择、施药时间不科学和喷施过量,生产成本高、种植效益低等突出问题,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和适度规模化生产目标,提出以“肥料高效利用品种、种子包衣、开沟排湿、直播增密、有机水溶肥、油菜专用配方肥、有机替减、稻草覆盖抑草、绿色防控、分段机收”为核心的稻田油菜绿色高效生产技术。该技术较育苗移栽节省育苗、移栽、人工脱粒等用工,减少了化肥农药投入,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同时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对油菜绿色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16-2019年,该技术在川西平原、川中丘陵油菜生产区域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3.提质增效情况。化肥减量10%以上,农药减量5%以上,根肿病及菌核病综合防控效果达80%以上,油菜籽亩均增产3%以上,生产效率提高3倍以上,亩均节本增效100元以上。
4.技术获奖情况。“四川油菜丰产高效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油菜及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均荣获2018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1.播前准备。水稻收获后及时开沟排湿,厢宽3-5米,沟深0.2-0.3米。
2.品种选择。选用肥料高效利用、株型紧凑、分枝部位高、抗倒性好、抗裂角的双低油菜品种。如:川油36、德喜油1000、川油81、川油82、川油71、德新油88、华海油1号、蓉油18等。
3.种子处理。种子清选,采用油菜种子包衣剂GZ1号(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专利配方药剂)进行种子包衣,风干后播种。
4.施足底肥。选用油菜专用配方肥(含硼,N:P:K=1:0.5:0.5),亩施40-50公斤。
5.浅耕机械适期播种。选择浅耕精播施肥联合播种机或浅耕精量油菜直播机,适时机直播,每亩用种200-300克;根肿病发病严重区域宜在10月15日前后播种,以降低根肿病发病率;播种后亩用50%乙草胺30ml封闭式除草剂进行芽前表土喷雾,封闭除草或稻草覆盖。
6.病虫草害绿色防控。苗期适期喷药防治地下害虫,初花期用无人植保机混合喷施咪鲜胺、异菌脲、速乐硼、磷酸二氢钾,一促多防。
7.科学田管。适时适当间苗补苗,合理追肥。
8.适时收获。当整株75%-80%以上角果呈枇杷黄、籽粒转变为红褐色时,人工或选用油菜割晒机于早、晚或阴天割晒,田间晾晒4-5天后采用捡拾机捡拾脱粒;秸秆全量粉碎还田。
(三)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宜于四川及长江流域类似油菜产区。
(四)注意事项
一是稻田要开沟排湿防渍害;二是适时直播,合理密植;三是把握油菜病虫害防治时期,提高药剂防治效率。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外狮子山路4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刘定辉,陈红琳、薛晓斌、覃海燕
电话:028-84504879 
电子邮箱:dinghuiliu@163.com、chenhl0107@163.com
 
十九、南方春大棚黄瓜稀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我国南方地区早春黄瓜生产90年代推广大棚以后,春黄瓜上市时间普遍比原来露地种植提前了1个月,为缩短传统的蔬菜供应“春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10多年来,随着优良新品种的育成,为了进一步提高春大棚黄瓜生产效益,通过多年的研究,通过调整种植密度、控制植株生长、合理肥水等措施,形成了早春大棚黄瓜稀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已在四川黄瓜主产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成熟度高,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实现了早春黄瓜节本高效生产。
2.技术示范推广示范情况。该技术在我省内江、宜宾、乐山和自贡等地推广示范,已经成为当地早春黄瓜种植的主要技术,被普遍接受和应用,成为我省黄瓜高产生产示范基地。应用面积累积已达15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的推广,具有以下优势:
1.黄瓜每亩栽苗1400-1500株,较常规技术能够减少种苗800株,大大降低种苗和管理成本。
2.产量较常规种植技术增产80%以上,增产效果极其明显。
3.通过稀植栽培,使棚内通风效果好,光照条件更优,增强了植株长势,减轻病害发生,可以节约使用农药较常规技术1-2次。
(二)技术要点 
1.地块选择。选择地块较大、地面平整、土壤肥沃、背风向阳、交通水源便利、空气、土壤、水质无任何污染且最好是前作种植过水稻的高标准农田。
2.品种选择。选用强雌性、坐瓜率高、耐低温弱光、抗病性强的华南型黄瓜品种,如川绿2号、川绿15号、燕白等。
3.大棚结构。一般7m-7.5m包沟,6.5m厢面的交叉连棚。每个棚四周开沟,沟深40-50cm,沟宽30-40cm,长期保持沟内有水。大棚设计肩高1.6m,顶高2.8m,宽7m-8m、拱杆间距1.1m-1.3m,每个拱杆中间加一根支撑立柱(竹或钢材质)每个棚内四个边角处安装一个固棚支撑拱杆,顶端一排纵拉杆,纵向二排压膜槽(即一纵二卡式简易大棚),端面两边4根立柱横向1排压膜槽。大棚内用竹子或铁(钢)丝架一平架层,用于吊蔓。根据场地条件建单拱棚或拱杆交叉连接形成2至8个连棚,交叉棚间安装一排纵拉杆固定连接。
4.播种育苗。
早春黄瓜栽培于12月25日左右(不同地区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进行适当调整)播种,采用营养块或营养杯温床育苗,在子叶全部拱出育苗基质前保证温度在25℃-30℃,在棚内温度可达到15℃以上时需揭开小拱棚排湿及增加幼苗光照,防止幼苗疯长。
5.合理密植。
定植一般在立春前后(2月4日)气温升到15℃左右,选择晴天进行定植。每厢采用单行种植,株距40cm,每亩1400-1500株。
6.吊蔓整枝。
当植株长到6片-8片叶片时,开始搭架、吊蔓。以主蔓结瓜为主,前期摘除植株下面5节-6节瓜以免影响植株营养生长。3月上旬开始座果后,及时抹除侧芽和卷须,以集中营养促进黄瓜生长,到3月中下旬采收头批瓜。
7.控旺长。
当黄瓜苗长到6节-7节时开始压苗势,主要是用43%戊唑醇1500-2500倍液进行喷雾,看植株长势喷2-3次,将黄瓜节间控制在8cm-10cm长为宜,直到黄瓜坐果成功后停止喷药。
8.花果管理。
依苗情长势好的话,在第6节开始留瓜,苗情差的可以等到第8节留瓜。大棚早期温度较低时,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辅助坐果。当白天温度稳定在25℃以上时,即可不用药剂点花保果。
(三)适宜区域
长江流域华南型南瓜生产区。
(四)注意事项
1.选择田块需保水能力强
2.在弱光环境下注意防止植株旺长,影响坐果;
3.注意适时防治黄瓜枯萎病、霜霉病、白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等病害及蚜虫、蓟马、粉虱等害虫。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净居寺路20 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刘小俊、梁根云
联系电话:028-84504073、84504798
电子邮箱:lxjsaas@163.com
2.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侯大街4 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吴传秀、刘 娟、孔建雄
联系电话: 028-85505088、85505537、85505799
电子邮箱:scsyyzz@163.com
 
二十、瓜类作物轻简高效双断根嫁接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针对瓜类作物主产区土传病害危害严重的问题,研究集成示范推广了瓜类作物轻简高效双断根嫁接技术。该技术嫁接苗对枯萎病、根腐病等多种现有瓜类土传病害免疫或高抗,可确保丰产稳产;嫁接苗成活率在95%以上;嫁接劳动强度比传统嫁接技术大幅度下降,早春节能效果明显。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从2009年以来一直在我省瓜类主产区推广应用,已经成为我省瓜类蔬菜防治土传病害的最有效方法,应用面积逐年增加,对黄瓜、苦瓜、冬瓜等瓜类蔬菜增产稳产起到关键作用,节本增收效果显著。嫁接苗抗病抗逆性强,吸肥水能力强,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可减少农药、肥料使用量,达到增产减肥减药并举。该技术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显著,为提升四川省蔬菜产业竞争力和地位提供了强力支撑,为农民增收、技术脱贫提供了经济基础。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的推广,在发病区可确保不发生枯萎病、根腐病对瓜类作物的危害,稳产效果明显;在非发病田块,比实生苗增产10%以上。每茬减少药剂灌根2 次及以上,减少叶部病害防治施药次数2-3 次,农药投入节约成本70 元以上。平均每亩综合增收1100 元。
4.技术获奖情况。以该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获得2016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1.育苗设施。嫁接苗需遮光保湿,嫁接前要预先搭建嫁接棚,规格可根据苗床和厢宽度而定。
选择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交通便利和排灌方便的地块建立育苗设施。冬春季育苗应在具有增温、保温功能的大棚设施内进行;夏秋季育苗应在遮阳网等有降温功能的设施内进行。
2.品种选择。
砧木品种选择:根据当地土壤病害类型、严重程度、栽培季节和栽培形式的不同,选用断根后下胚轴不定根再生快、数量多,抗逆性好,与接穗亲和力强的砧木。现生产中普遍采用的砧木为杂交南瓜砧。
接穗品种选择:选用与砧木亲和力强、优质高产、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品种。
3.播种育苗。根据种子发芽势和栽培季节及品种特性确定砧木和接穗的播期。育苗基质要求疏松,透气性好。砧木催芽后发芽率达85%以上即可播种,撒播在苗床,种子间距在3厘米-4厘米,然后覆盖1厘米左右厚的消毒基质;接穗种子催芽后发芽率达90%以上后撒播在育秧盘中,每个育秧盘300-400粒。
4.适时嫁接。双断根嫁接一般在砧木苗长到现第一片真叶,接穗子叶平展时进行。室内温度控制在20~25℃为宜,适当遮光。嫁接工具用70%医用酒清消毒。嫁接方法是先断砧木的根,然后采用贴接法或插接法嫁接。嫁接时用刀片将砧木根切掉,生长点到断根处茎长留5 厘米左右。嫁接后将双断根嫁接苗插入32 孔穴盘(或8*8cm营养杯)内进行控温控湿育苗,插入基质深度在1~2 厘米,地上部砧木高度3-4 厘米左右。
5.嫁接苗管理。嫁接苗前期对温度要求较高,嫁接后1~3 天白天最适为28~30℃,夜间23~25℃。春季气温低时要进行加温,夏秋季气温高时要进行遮光降温。嫁接后在保证接穗不萎蔫的情况下,尽量增加光照和通风排湿,一般嫁接后第3 后天就可以适当见散射光和通风排湿,并逐渐延长光照和通风排湿时间。嫁接成活后苗期管理除及时摘除砧木的萌芽外,其它与普通育苗管理相同。定植前一周进行练苗,以增强秧苗的抗逆性。
6.嫁接苗出圃。嫁接苗植株二叶一心时,达到子叶健全、茎粗、节间短等壮苗标准后应及时出圃。
(三)适宜区域
适宜四川瓜类作物育苗和生产区域。
(四)注意事项
嫁接苗根系发达,吸水肥能力强,同等肥力地块可适当比实生苗减少肥的施用。有些瓜类作物嫁接后会影响品质,注意选用专用砧木。同时注意防治叶部病害和虫害。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净居寺路20 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刘小俊、梁根云、杨宏
联系电话:028-84504073、84504798
电子邮箱:lxjsaas@163.com
2.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侯大街4 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吴传秀、刘 娟、孔建雄
联系电话: 028-85505088、85505537、85505799
电子邮箱:scsyyzz@163.com
 
二十一、泡渍豇豆专用品种稀窝密株节本高效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豇豆是四川泡菜重要原料。针对泡渍豇豆原料生产中劳动力密集、架材需求大,生产成本上升迅速,价格逐年攀升,对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影响较大等问题,从品种选择、培育壮苗、栽培密度、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示范,形成了泡渍豇豆专用品种稀窝密株节本高效栽培技术。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成熟度高,先进适用,在在四川豇豆主产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近3年在眉山、彭州、乐山、泸州、金堂等地累计推广10000余亩,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实现了泡豇豆原料节本高效生产和规模经营,保证了加工企业原料的供应。
3.增产增效情况。该技术通过品种、育苗、施肥管理等措施改良,保证豇豆有效株数与生长透光通风,亩节约架材300元、劳动力2-3个工、农药50元、泡渍专用新品种增加收益300元,合计节约成本770元;极大节约架材等成本,为豇豆增产、农民增收、资源增效作出了贡献。
(二)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选择符合泡渍加工需求,抗病丰产的专用品种,要求加工率达到80%以上,叶片中等偏小适于单窝密植,嫩荚绿色,如成豇9号、成豇10号等。
2.培育壮苗。采用30-50孔的穴盘定量播种育苗,每孔播种不低于6粒种子,保证幼苗数量,培育优质壮苗,带土移栽。
3.栽培密度。稀窝密株相结合,每亩按照1500-1800窝稀窝栽培,提高单窝内种植密度,每窝5-6株,保证亩9000有效株数。
4.肥水管理。主要根据品种特性,亩施用生物有机肥500公斤以上、钙镁磷肥30-50公斤、硼肥1-2公斤,开花结荚期每采收1-2次追施速效肥,保证泡渍豇豆的产量与质量。
5.病虫害防治。针对豇豆根腐病、锈病、白粉病等主要发生病害,苗期用咯菌腈1500倍液灌根进行根腐病和枯萎病预防2次;采用25%三唑酮2000倍液喷雾防治锈病,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交替使用2-3次。播种前在窝内施毒土诱饵,防治地下害虫。采用高效低毒的氯虫苯甲酰胺防治豆荚螟,整个生长期不超过2次。
(三)适宜区域
适宜长江流域及豇豆主产区均可大面积推广种植。
(四)注意事项
1.及时定株补苗,保证有效株数。 
2.重施底肥,加强追肥管理,保证产量。
3.特别注意采用无害化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实现泡渍豇豆节本高效栽培,保证加工原料的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五)技术依托单位
1.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道农科路200号
邮政编码:611130
联系人:陈  玲
联系电话:18908030787
电子邮箱:nkschenling@126.com
2.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侯大街4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吴传秀、刘  娟、杜晓荣
联系电话: 028-85505088、85505537
电子邮箱:scsyyzz@163.com
 
二十二、蔬菜避雨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避雨栽培技术是指在植物冠层顶部覆盖薄膜等透明覆盖物遮挡雨水,同时又保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满足植株正常生长的生产管控技术。针对我省 5-10 月期间高温高湿多雨,蔬菜生产病虫害危害严重,农药用量过多,产量低而不稳,产品品质差,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等问题,研究集成了多功能设施大棚(兼顾冬季保温、夏季避雨、同时便于机械耕整作业等因素)和中小拱棚避雨设施技术。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11-2018年在盆地及丘陵示范推广,该技术能有效减轻蔬菜生产过程中病害发生,减少农药施用量,提高产品品质及质量安全水平,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3.提质增效情况。避雨栽培与传统的露地栽培相比,蔬菜采收期延长21-56天,主要病害降低54.6%-96.5%,产品质量安全性提高,增产26.9%-65.5%,实现稳产高产,亩节本增收1200元以上,效益显著。
4.技术获奖情况。以该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获得2016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1.避雨设施构建。多功能避雨设施棚建设:冬保温、夏避雨多功能单体棚建设建议参数为:大棚宽8米,长40-50米,顶高3.5-3.6米;两侧肩高1.8-2.0米;大棚双推门宽1.2米*高2.2米*2扇;设置剪力撑和斜拉撑;大棚顶左侧/右侧(背风向)距棚顶1.6-1.8米处往下开1.2米宽的放风卷膜带并附加防虫网。视各区域风力、雪载能力选择大棚钢管材质¢25-32,壁厚1.5-2.0 毫米。避雨设施在夏秋季应四周通风良好、环境调控能力强。
小拱棚避雨设施建设建议参数为:棚宽度1.4-1.6米,棚顶高0.8-1.2米,拱间距0.8米,视风力情况每1-2米一根压膜线,棚膜两侧能上下收放便于管理和通风。拱杆材料选择多年生竹片或能达到相同拱形的材料。避雨设施棚在夏秋季应四周通风良好、环境调控能力强。
设施覆盖物的要求:多功能大棚覆盖物应选择8-10丝膜,小拱棚覆盖物选择3-4丝无滴膜。棚膜透光率应在85%以上,防雾防流滴性好。棚膜2年更换或清洗,增加透光性。
2.避雨时段。5-10月雨水较多季节。
3.蔬菜种类选择。宜选择设施栽培对温光敏感性不强的品种,番茄、辣椒、黄瓜、生姜、芦笋、油麦菜等蔬菜避雨效果好;中小棚避雨设施只适宜矮秆作物。
(三)适宜区域。四川蔬菜主产区及夏秋季降雨量相似的我国南方地区。
(四)注意事项。
1.夏秋高温季节注意加强四周通风降温,防治作物徒长及高温障碍;
2.大风来之前关闭大棚防止风灾。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静居寺路 20 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唐 丽 张泽锦
联系电话:028-84504836
电子邮箱:tangli-999@163.com
2.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侯大街 4 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吴传秀、刘 娟、杜晓荣 
联系电话: 028-85505088、85505537 
电子邮箱:scsyyzz@163.com
 
二十三、豇豆秋季地膜覆盖免耕技术
(一)技术概述。“豇豆秋季地膜覆盖免耕技术”是在春夏季蔬菜覆膜栽培采收后不揭膜不翻耕,在秋季继续种植一茬豇豆,是在未翻耕土地上直接播种,减少了开沟、做厢、盖膜等多道工序,具有省时、省工、节本、环境友好等优点。该技术能提高地温,促进豇豆出苗快,防除杂草,减轻病虫害发生,提早上市,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技术解决了现在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劳动力缺乏和趋向老龄化的问题。
“豇豆秋季地膜覆盖免耕技术”已在绵阳、南充等地进行示范应用,该技术能有效节省翻耕土壤的耕地费、地膜成本以及开沟做厢、覆盖地膜的人工费,平均每亩可降低生产成本600-700元。另外,由于秋季豇豆上市正是蔬菜供应淡季,抢种一茬豇豆,能明显增加农民收入。
(二)技术要点
早熟黄瓜—早秋豇豆模式:早熟黄瓜在 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育苗,6 月中下旬采收完毕,7 月上旬直播豇豆。
早熟番茄—早秋豇豆模式:早熟番茄采取冬育春苗播种方式,一般在设施大棚(加小拱棚)提早育苗,育苗时间为 11 月上旬,定植时间为翌年 3 月上旬,6 月中下旬采收完毕,7 月上旬直播豇豆。
1.合理安排茬口。开展豇豆秋季地膜覆盖连续免耕高产栽培,要合理安排茬口,前茬要“早”,后茬要“抢”。前茬为番茄、黄瓜等搭架作物,还可减少搭架的工序。
2.冬春深耕、施足底肥。免耕菜田一般在冬前进行一次深耕晒田,可杀虫灭菌,减少杂草滋生。为了保证秋季豇豆免耕生长时不缺底肥,深耕时要重施底肥,用量比一般菜田高 30%-50%,沟施优质腐熟肥(人畜粪水、渣肥等)7500-10000 kg/667 m2,增施无机肥(化学肥料)30-40 kg/667 m2、优质饼肥100-150 kg/667 m2,结合整地一次性施入,同时灌透底水,保证肥水充足,肥效持久,满足蔬菜生长发育需要,使地膜覆盖栽培发挥更好的增产增收效果。
3.加强肥水管理,保护地膜。豇豆秋季地膜覆盖免耕种植时无法增施底肥,如果后期肥水管理没有相应跟上,易造成肥水短缺,因此,一方面要施足底肥,浇足底水,另一方面及时追肥浇水,可采取窝间打孔深施或根外追施叶面肥的方式,以满足植株生长需求。要使覆盖的地膜秋季豇豆种植时充分发挥作用,必须抓好整地盖膜质量,铺膜时,使厢面土粒细碎、平整。换茬时,番茄、黄瓜等宜用剪刀齐膜面剪除茎秆,以防撕裂地膜。若地膜因风、雨、田间操作等遭到破坏,出现漏洞或裂口,要及时用细泥土压严四周,避免土壤水分蒸发、土温下降、杂草丛生,失去地膜的作用。 
4.及时清除杂草。地膜覆盖不需中耕,但需及时人工去除膜下杂草。
5.防治病虫害。豇豆秋季地膜覆盖免耕种植时极易发生病虫害,在田间管理中要注意防病治虫,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选用抗(耐)病虫的优良品种前提下,采取农业措施改善蔬菜地环境,确保丰收。随时注意植株生长情况和叶色变化,及时发现病虫,及早进行中心病虫株的防治,既可省工省药减少污染,又可避免大的损失。
秋季豇豆要注意防治根腐病、白粉病和蓟马,根腐病可用 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 倍液灌根。白粉病可用 20%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30%嘧菌酯悬浮剂2000-2500倍液等防治,间隔7-10 天喷施 1 次,连喷 2-3 次。蓟马可悬挂蓝板诱杀。
(三)适宜区域
适宜在四川蔬菜种植区推广应用。
(四)注意事项
注意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五)技术依托单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四川省绵阳市经开区松垭镇松江路8号
联系人:黄海涛
联系电话:15228410338
电子信箱:30945143@qq.com
 
二十四、毛木耳高效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毛木耳是我国食用菌生产的大宗种类,四川毛木耳产量居全国第一位,2017年产量100.69万吨,占全国毛木耳总产量的59.71%;产值10.37亿元,成为了四川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毛木耳栽培原料和生产用工大幅度上涨,加之油疤病危害,导致毛木耳生产效益持续下降。为提升毛木耳生产效益、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立了毛木耳栽培技术研发团队,开展了新型基质配制、新型耳棚构建、机械装袋、环保型燃气高效灭菌、微喷水分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集成创新了毛木耳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经过近十年研究,形成了一套毛木耳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在什邡、金堂等毛木耳主产区推广应用,2016-2018年,示范推广毛木耳高效栽培技术2亿袋,项目区内毛木耳每袋产量提高10%以上,技术推广应用栽培利润增加0.5元/袋以上。2018年该项技术作为农业农村部食用菌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的主要技术之一在全省大面积推广。
3.提质增效情况。毛木耳高效栽培基质配方,以低价位的栽培原料部分或全部替代高价位的栽培原料,降低了栽培基质成本,平均每袋可节约0.08元。户用型拌料装袋机及其配套拌料装袋技术,生产效率提高42.55%,劳动强度降低50%以上。环保型燃气灶及其高效灭菌基质技术,综合成本较煤炭灭菌料袋降低58.93%,还减少环境污染,具有环保意义。新型八字顶层架结构耳棚,有效解决了旧式平顶耳棚易产生流耳、烂耳的问题,出耳期感病率降低15%以上,畸形耳发生率降低20%以上,每袋产量提高15.2%,综合效益提高1元/袋。微喷灌设施及出耳水分管理技术,工作效率提高56.14%,劳动强度降低50%,节水27.08%、节电20.65%。
(二)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黄耳10号、琥珀、781和上海1号。
2.栽培基质配方。根据原料来源选择相应栽培基质配方,
配方一:棉籽壳30%、杂木屑(颗粒度≤2.0mm,下同)30%、玉米芯30%、麦麸5%、石膏1%、石灰4%;
配方二:棉籽壳10%、杂木屑33%、玉米芯30%、米糠20%、玉米粉2%、石膏1%、石灰4%。
3.机械化拌料装袋。使用自走式新型拌料机和装袋机进行拌料装袋。料袋规格(折径×长度×厚度)为22cm×44cm×0.003cm或20cm×48cm×0.003cm。装袋基质重量:干料约1.0 kg/袋或1.2 kg/袋,湿料约2.4kg/袋。
4.料袋灭菌接种。采用“环保型”燃气高效灭菌灶(型号:ZFQ10-2.4×3-Q)对栽培料袋进行灭菌。若容量为1800袋/锅,排放冷气后锅内温度达100℃计时持续灭菌维持14h(若容量增加则灭菌时间相应增加)。待料袋灭菌后放入接种箱,当料袋温度降至28~30℃、趁凌晨杂菌不活跃的时候,进行“抢时抢温”接种。
5.发菌管理。料袋接种后在发菌棚内地面上呈“墙式”成行整齐堆码,前期堆高8层/行,待菌丝向袋中间生长至5cm后改为堆高6层/行。发菌期间环境温度控制在18~20℃范围;遮光培养,以遮阳网、塑料黑膜等遮盖发菌棚顶及四周;保持发菌棚(室)空气相对湿度在65%~70%;接种后1周无需通风,菌丝“过膀”后,结合温度情况每天至少一次通风换气,每次通风30min。待毛木耳菌丝刚长满料袋时不能急于上架出耳,让其继续发菌10d,使其有10d的后熟培养期,之后再进行上架出耳。
6.出耳管理。
(1)新型耳棚搭建。搭建方正拱棚或八字形斜棚作为出耳棚。一般棚宽15.6m,棚中高度为5.5m,边高3.5m,棚长20~30m,在四周和顶部加覆盖3层75%遮光率的遮阳网。棚内设出耳床架,架间距1.2m,10层/架。棚内安装微喷灌设施,喷头数量以能够让雾状水喷达出耳菌袋为度。
(2)催芽出耳。经过后熟期的菌袋上架之后,用pH值为7-8的石灰水进行菌袋冲洗,并用高压水枪喷洒料袋口“搔菌”,从而实现催芽出耳。
(3)出耳管理。保持耳棚内温度在18~30℃之间,最适温度在24~28℃。使用微喷设施喷水,在耳片形成原基至耳片开片以前,维持空气相对湿度85%~90%,待耳片开片至八分时,维持空气相对湿度90-95%,采摘前1-2天停止喷水。一般晴天每天喷水2~3次;阴天和雨天少喷水或不喷水。控制棚内光照强度在晴天中午光照强度250~310lx为宜。加强通风换气,保持耳棚内空气新鲜。
7.病虫害绿色防控。耳棚增设防虫网,采用食用菌专用杀虫灯+黄板的物理防治技术,结合安全生物农药的使用,以达到绿色防控目的。
8.采收晾晒。毛木耳采收时选择连续晴天为宜,采摘前1天停止喷水。采收的耳片,去掉耳基所带培养料,置于露天架设竹笆上晾晒。
(三)适宜区域
适宜省内外毛木耳大棚栽培区域。
(四)注意事项
注意极端天气的发生,如冰雹、狂风,一旦在出耳期间遭遇此类极端天气,须采取紧急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减小因耳棚垮塌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制袋发菌中增加栽培基质石灰用量至3~4%,使用3丝以上的塑料袋装袋,在12月份制作毛木耳栽培料袋,在18~20℃环境下发菌,可有效控制油疤病危害。毛木耳生长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等化学药剂,可以使用鲜石灰水,漂白粉水。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 4 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谭伟、李小林、张波、叶雷
联系电话:13981861712
电子邮箱:332528058@qq.com
2.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侯大街 4 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吴传秀、刘娟
联系电话:028-85505088、85505020
电子邮箱:scsyyzz@163.com
 
二十五、稻-菌轮作羊肚菌高效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羊肚菌是一种珍稀名贵食药兼用真菌,被称为“菌中之王”。羊肚菌人工驯化成功之前一直依靠野生采集,产量低、采集难度大。2013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在羊肚菌人工大田栽培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内外率先实现了羊肚菌大田商业化栽培的成功,并创建了以羊肚菌为核心的稻-菌轮作复合种植新制度。羊肚菌大田栽培从播种期开始计算到采收期结束的全生育期为6个月左右时间(小春季节:每年10月~第二年3月),茬口刚好能够与大春作物水稻衔接,且羊肚菌与水稻轮作还具备以下优势:(1)羊肚菌种植后土壤中残余的大量菌丝和菇脚可作为天然有机肥,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多种营养成分,提升稻米的品质(菌香米),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2)水稻种植后的秸秆还田可作为羊肚菌的栽培基质,为羊肚菌的生长提供天然底肥,增加羊肚菌的产量;(3)羊肚菌种植存在一定程度的连作障碍,连续种植后第二年的病虫害爆发情况比较严重,影响出菇的产量和商品性,水旱轮作能够有效降低田间病虫害的发生率,从而保障羊肚菌的产量和品质。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羊肚菌-水稻轮作技术成熟度高。2013-2018年,在四川省内的金堂、绵阳、宣汉、大邑等地以及省外的云南、贵州、湖北、湖南等地示范推广羊肚菌-水稻轮作技术100000亩以上。
3.提质增效情况。2016年3月8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邀请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农科院和新都区农发局的有关专家对单位开展的稻菌水旱轮作羊肚菌生产示范进行了现场测产,测产结果显示羊肚菌平均亩产464.5kg,按当年市场价格130元/ kg计算,羊肚菌实现亩产值6.04 万元。专家组一致认为:“羊肚菌—水稻轮作模式是一种高效、循环的农作模式,技术先进成熟,建议在我省适宜区大面积推广。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3-2018年该技术在大范围推广应用过程中,平均亩产羊肚菌200 kg,优质水稻500 kg以上。按照平均羊肚菌市场价格120元/kg计算,每亩可实现产值约2.4万元,扣除每亩的栽培成本0.8~1万元,每亩增加收益1.4~1.6万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4.技术获奖情况。以该技术为主要内容之一的科技成果“羊肚菌驯化和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于2018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技术要点
1.场地选择。每年10月水稻收割完毕后,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无污染源、土壤肥沃的稻田种植羊肚菌。
2.整地作畦。水稻秸秆经粉碎后翻耕疏松土壤2~3次,土质较细为宜,畦面宽度为80~100 cm,长度不限;畦面与畦面之间留宽40~50 cm,深15~25 cm的走道便于采菇。干燥、排水良好的地块可作低畦,排水不良及粘质土壤应作高畦防止畦面积水。
3.土壤预湿。播种前应根据土壤墒情提前进行土壤预湿。以免播种后因土壤干燥导致菌种失水,菌种复活力降低。预湿的标准是土壤耕作层呈湿润状态,不影响播种作业。
4.播种覆土。播种方式可条播或撒播。条播方式为顺着厢面开2条播种沟,深度3~5 cm;撒播方式厢面宽度控制在80 cm,沟50 cm,不开播种沟。将羊肚菌栽培种(500瓶/亩)加拌种剂(浓度2‰)拌湿混匀后,均匀的播种在沟内或厢面上。播种后,在菌种上覆盖2~3cm厚的细土,整平厢面。
5.搭遮荫棚。搭建2米高的中棚,棚外需覆盖一层遮阳网,以遮挡阳光直射,遮阳网密度可根据当地光照强度进行选择,以营造棚内光照强度“半阴半阳”为宜。
6.摆转化袋。转化袋制作方法为小麦100%或小麦85%~90%、谷壳15%~10%,浸泡充分吸水,取出滤去表面水分,与石灰1%、石膏1%拌匀装袋。菌袋用12㎝×24㎝规格的菌种袋。食用菌常规方法灭菌。播种后10~15天左右,将数量1600~2000袋/亩的转化袋均匀摆放在厢面上,转化袋一面打孔横放,紧贴土壤表面,保持至出菇前取走转化袋。日常注意水份管理,保持土壤湿润。
7.水分管理。
(1)播种后。播种后第3天,浇一次透水,将土壤耕作层完全浇透;
(2)发菌期。羊肚菌菌丝生长阶段时值冬季,土壤水分蒸发量低,根据天气变化,见干便喷水,厢面保持湿润状态;
(3)催菇期。春季气温回升到8℃以上,土壤水分蒸发量增大,开始进入频繁补水期,适宜的温湿度促使羊肚菌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首次重水要将20~30cm耕作层浇透,促使厢面分生孢子消退,但不能让厢面长时间积水,随后几天根据土壤湿度情况适当喷水,维持土壤表层湿润,直至土壤表面出现大量原基;
(4)出菇期。原基形成和幼菇期,土壤水分仅需要维持表层湿润,每天视情况给予少量多次喷水。过量喷水特别是下层积水将导致原基和幼菇死亡,同时长时间高湿状态将加重病害发生。子实体成熟阶段少量多次补水,增加空气湿度。出菇早期要密切关注低温寒潮变化,寒潮来临时要停止喷水,以免造成低温叠加危害。出菇后期要注意预防高温强光照对子实体造成灼伤;
(5)采收期。采收前1~2天,停止浇水,避免菌柄呈水浸状,提高产品品质。
8.采收加工。子实体出土后一般经过7~10天生长成熟,当羊肚菌蜂窝状的子囊果部分已基本展开即可采收。采收后应清理泥土,分级摆放,鲜销或干制,干品必须塑料袋密封保存。
9.水稻种植。每年4月,羊肚菌采收完毕后拆除遮阳棚,进行土地翻耕后直接进行水稻种植。
(三)适宜区域
省内外水稻主产区和适宜羊肚菌生长的地区。
(四)注意事项
羊肚菌对气候和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一旦出菇期间遭遇极低温、高温、雨雪、干旱等天气,或者水分管理不到位等,均会对产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栽培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天气变化和人为管理,通过适当调节棚内温度、光照、水分、通气量等环境因子,营造适宜羊肚菌生长的条件,从而满足出菇和高产的要求。另外,羊肚菌栽培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等化学投入品。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
邮编:610066
联系人:甘炳成、彭卫红
电话:028-84504550
邮箱:1242003604@qq.com。
2.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侯大街 4 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吴传秀、刘娟
联系电话: 028-85505088、85505020
电子邮箱:sichuanshucai@126.com
 
二十六、林下大球盖菇高效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2012年以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以温江、郫都等为核心的成都花木产业区进入了转型和升级发展期,近30万亩花木区农户遭遇了严峻的增收难题,迫切需要寻求好的林下种植项目来增加经济收入。同时,成都市还有上百万亩的果树产区拥有大量的果林空间,也迫切需要寻求林下种植项目,来增加收入。还有众多的生态农庄也需要打造特色林下食用菌体验采摘项目。2014年开始,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食用菌团队在温江区和盛、永宁等地开展林下大球盖菇高效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构建了林下大球盖菇高效种植技术,2018年,该项技术通过省市专家技术鉴定。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16年起,该技术在温江和盛、永宁,崇州市廖家镇、郫都区花园镇,大邑县青霞镇,巴中南江等地进行示范推广,总面积已达5000余亩,每亩平均投入3500元,每亩产值7500-10000元,纯收入3000-6000元。同时,各项目区产品通过保鲜包装进入北上广等大市场,或简易包装进入成都各大批发市场,逐渐拥有了自己的产品营销渠道,市场前景非常好。通过几年来的推广应用,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同时,由于操作简便,种植食用菌后菌渣直接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该技术具有轻简化、生态循环的显著特征,被誉为“不冒烟”的食用菌种植模式。
3.提质增效情况。充分利用林下空间,不仅大幅降低了土地租金,而且利用林下荫蔽的低温小气候环境,提前或延后种植大球盖菇,产品因为提前上市(比露地大田种植早15天左右)和延长上市(比露地大田延长1个月以上)。该技术研制了轻简化的林下种植技术,同时配套简易喷滴灌管网,小拱棚设施以及机械化配料工艺,大幅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强度,相比露地大田栽培,每亩最低节约成本1000元。产品品质经温江区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送检,产品农残和重金属等各项指标低于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每亩林下空间,实际种植面积约为50%,实施该技术,每亩投入3500元左右,产值7500-10000元,纯收益3000-6000元,比大田效益高2000元以上。
(二)技术要点
1.林地选择。选择通风向阳、周围无污染源、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地块,土壤以壤土或沙壤土为好。
2.设施搭建。根据林下空间大小选择栽培厢宽和简易栽培设施。林下空间大于2.0米,搭高2米的中型棚;林下空间小于2米的,搭小拱棚。覆盖黑色薄膜。
3.培养料配方。稻壳和玉米芯各50%。
4.播种时间。根据花木、林果空间小气候环境参数和目标市场需求,确定最佳播期,提高收益。大球盖菇播期为9月中旬至10月底,在此范围内,可根据林下空间郁闭度决定提前或延后播种。
5.培养料预湿。将培养料大体混匀,采用机械翻料,提前3天将培养料加水预湿、混匀,焖堆,堆高一般不超过1米,水分含量要求达到70%以上。
6.铺料、播种、覆土。大球盖菇厢宽以60-70㎝为宜,铺料厚度20㎝,每亩平均使用干料2.5吨。铺料后均匀撒播,最后盖上一层薄料掩盖住菌种,然后立即覆土,厚度2.5-3㎝,土壤湿度以25%为宜,最后在厢面盖上干稻草或林间落叶,以保温保湿发菌。日最高气温低于15℃时,在厢面搭棚盖膜,覆盖注意通风换气。每亩使用菌种100袋左右(17*33菌袋)或400瓶(750ml菌种瓶)。
7.出菇管理。实施温光水气协同管理。大球盖菇前期不盖薄膜,11月中旬日最高气温低于15℃时搭棚盖膜保温,中间要确保土壤水分和厢面的通风换气。一般45-60天后,菌丝发透穿土,菌丝加粗,逐渐转化为子实体。
8.病虫害绿色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运用环境控制、栽培、生态和物理等措施进行预防与治理。在林间提前用防虫灵800倍液喷洒林地土壤,用2000倍液拌入培养料,即可防治绝大多数虫害。防虫灵在30天左右全部降解,不会造成农药残留。
大球盖菇播种时,如遇连续阴雨,土壤湿泡病等病原孢子将大量萌发,侵蚀大球盖菇子实体原基,导致子实体畸形或腐烂。对发现感病的地块,应强化通风换气,同时摘除所有子实体,在厢面喷施2000倍50%咪鲜胺进行防治。
(三)适宜区域
适宜食用菌生长的花木、水果产区和其它经济林区域。
(四)注意事项
土层厚度要达到30㎝以上,不易过粘。
(五)技术依托单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联系地址:成都市温江区农科路200号
邮政编码:611130
联系人:曾先富
联系电话:13881974848
电子邮箱:534329746@qq.com
 
二十七、林下竹荪高效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2012年以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以温江、郫都等为核心的成都花木产业区进入了转型和升级发展期,近30万亩花木区农户遭遇了严峻的增收难题,迫切需要寻求好的林下种植项目来增加经济收入。同时,成都市还有数十万亩的竹产区,拥有大量的竹林空间和老旧竹林改造废弃原料,也迫切需要寻求资源化利用。还有众多的生态农庄也需要打造特色林下食用菌体验采摘项目。2015年开始,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食用菌团队在温江区万春、大邑青霞镇等地开展林下竹荪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构建了林下竹荪高效种植技术,2017年7月25日,该项技术通过省市专家技术鉴定。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16年起,该技术在温江万春、大邑县青霞和邛崃道佐等地进行示范推广,总面积已达1000余亩,每亩平均投入5000元,每亩产值15000-20000元,纯收入5000-10000元。同时,各项目区产品通过保鲜包装进入成都各大批发市场、高端饭店,形成了自己的产品营销渠道,市场前景非常好。通过几年来的推广应用,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同时,由于操作简便,种植食用菌后菌渣直接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该技术具有轻简化、生态循环的显著特征,与林下大球盖菇一起,被誉为“不冒烟”的食用菌种植模式。
3.提质增效情况。充分利用林下空间,不仅大幅降低了土地租金,而且利用林下荫蔽的低温小气候环境种植竹荪,产品质量普遍高于大田净种。该技术研制了轻简化的林下种植技术,同时配套简易喷滴灌管网,小拱棚设施以及机械化配料与堆制发酵工艺,大幅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强度,相比露地大田栽培,每亩最低节约成本500元。产品品质经温江区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送检,产品农残和重金属等各项指标低于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每亩林下空间,实际种植面积约为50%,实施该技术,每亩投入5000元左右,产值15000-20000元,纯收益5000-10000元,比大田效益高2000元以上。
(二)技术要点
1.栽培季节选择。主要参照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确定合适的栽培时间,以满足棘托竹荪出菇阶段的温度达到25-32℃范围内,短裙竹荪出菇阶段的温度达到19-28℃范围内,从而保证竹荪的优质高产。四川平坝地区棘托竹荪播种时间为2月中旬至3月底;短裙竹荪播种时间秋季为9月中旬至10月底,春季播种时间为2月中旬至4月中旬。
2.菌种选择。四川平坝地区主要种植棘托竹荪,高于800米以上的丘陵地区主要种植短裙竹荪。优良菌种外观标志为生长旺盛、菌丝浓白、无虫害,菌龄控制在60天以内。
3.栽培原料。
3.1原料准备。一般每亩用干料5-10吨。栽培原料包括各种阔叶树粗木屑,树枝,竹枝,竹片,桑树枝条等,原料应粉碎成1-5㎝的碎屑,不能过细。新鲜的原料需彻底晾干后粉碎备用。原料选购时,应购买色泽自然、气味清新、无异味、无霉味、无结块、无虫蛀、无异常发热现象的新鲜干燥原料。
3.2建堆发酵。将原料充分湿透,加入1%尿素、2%碳酸钙混合均匀建堆。建堆要求料堆宽2米,高1.6米,长度不限。7天后第一次翻堆,以后每隔6天翻一次堆,总共翻堆4次,最后一次翻堆时加入防虫灵。整个发酵过程要求避雨,雨天用塑料膜覆盖,严防雨水渗入料堆,雨后及时掀膜透气。堆制完成后,培养料成褐色或咖啡色,无异味,水分含量65%左右。
4.地块准备。选择土壤肥沃(壤土和沙壤土最好)、土质中性或弱酸、排灌良好的果园、花木、竹林等林地。林地郁闭度达到30%以上,行间规范,间距达到1.0米以上。坡地种植时,应选择缓坡地带,坡度不超过25°,且排水通畅,顺坡开畦,土质要求疏松、肥沃、不易板结。播种前,应清除杂草、杂物,犁地翻土,土块不应太碎,以便通气,晾晒数天后造床。畦宽50-60㎝,畦与畦之间留60㎝走道。每个林间种植1-3行。竹荪是好氧性菌类,其生长有典型的边际效应,因而畦面不宜过宽。
5.铺料、播种、覆土。将发酵原料均匀铺在畦面上,厚度20㎝。播种方式有撒播和穴播,撒播后在菌种上面盖3-5cm培养料,穴播将菌种掰成拇指大小间距10cm播种一穴,最后在料面覆土3-5㎝,土粒不能过细,一般1-5㎝为宜。播种完成后,根据土壤湿度,喷水调湿,使土壤水分达到20%左右。在畦面覆盖2-3㎝厚树叶或稻草,遮阳保湿保温。在播种早期,气温低于16℃时,应在畦面覆盖一层地膜保温,随后根据气温的变化进行掀膜通气管理。
6.挂遮阳网。待菌丝翻到土面时,在厢面上方2米高处依托林木或竹竿挂遮阳网,遮阳网密度以六针为宜。
7.菌丝培养期管理。一般在播种覆土60天左右,菌丝长满培养料并爬上覆土层。此时,应保持畦面土壤湿度,保持畦面稻草或树叶湿润。当土内菌丝开始形成菌索,可稍微降低畦面土壤湿度,防止畦面菌丝徒长。从播种到菌球形成约70天左右。
8.出菇期管理。
8.1菌球期管理  菌索形成后,经过8-15天,原基发育成小菌球,露出土面。应通过遮阳覆盖物和喷水保湿,将土面空气湿度调节为85%,棘托竹荪出菇温度调节为25-32℃,短裙竹荪出菇温度调节为19-28℃。
8.2子实体发育期管理  当菌球由近扁型发育成蛋型期时,要维持畦面相对湿度85-90%,同时增加光照,以利于诱导菌球破口。这时,每天视天气情况进行喷水管理,始终保持畦面湿润。
菌柄破口后,仅需数十分钟,菌柄伸长就达10-20㎝,30分钟后,菌裙从菌盖下端开始向下伸出。此时,应保持85%左右的空气湿度,促使菌裙正常发育。一般情况下,从开始撒裙到撒裙结束,仅需10-20分钟。
9.采收。当菌裙达到最大开张度时就要及时采收。采收时弃掉菌盖和菌托,若菌群上沾有孢子液,可用清水漂洗。为提高产品等级,常在未撒裙之前采收。采收成熟菌球,用小刀切去菌盖顶1-3㎜,再在菌盖轻轻纵切1刀,置于竹篮内,带回后置于预先撒湿的竹晒片上,摆好,使之后熟,自然放裙,随后整理,烘干,包装待售。
10.病虫害防治。竹荪的主要病害为根霉、毛霉,主要虫害为菇蚊、菇蝇、螨虫,防治方法如下。
10.1 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虫优良品种,把好菌种质量关;栽培原料要新鲜、干燥,无霉变;要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子实体废弃物应远离栽培处理;创造适宜的生育环境。
10.2 物理防治。用防虫网罩护;黄板诱杀;用食用菌专用杀虫灯诱杀。
10.3 生物防治。使用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农药等防治虫害,如用苦楝煮汁喷施菇场,烟叶熏蒸或其浸出液喷施防除生育期菌蝇、菌蚊。
10.4 化学防治。以预防为主,在培养料堆制和场地清理时,宜选用高效、低残留与环境相容性好的食用菌专用药剂如防虫灵进行防治。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出菇期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
(三)适宜区域
适宜食用菌生长的花木、其它经济林、竹林区域。
(四)注意事项
土层厚度要达到30㎝以上,不易过粘,土壤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
(五)技术依托单位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联系地址:成都市温江区农科路200号
邮政编码:611130
联系人:曾先富
联系电话:13881974848
电子邮箱:534329746@qq.com
 
二十八、茶叶优质高效关键集成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针对我省茶产业中主栽品种单一,品种特色不突出;茶园机械化采摘率低,生产成本高;茶园用药、用肥不科学,茶产品存在安全隐患;机采鲜叶加工技术落后,高端川红工夫红茶和高端茉莉花茶加工技术不规范等问题,结合我们多年的研究成果,在今后应重点加大茶树优良特色新品种、茶叶机械化采摘技术、茶园绿色生产技术、机采鲜叶加工技术、高端川红工夫红茶加工技术、高端茉莉花茶窨制技术等六项茶叶关键技术集成的推广力度,大幅度提高茶树品种良种化程度和茶园管理标准化水平,突出川茶产品个性化和特色化,并有效降低茶叶生产成本。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茶树优良新品种、茶叶机械化采摘技术、茶园绿色生产技术、机采鲜叶加工技术、高端川红工夫红茶加工技术、高端茉莉花茶窨制技术等六项关键技术在四川20个茶叶重点县应用推广多年,技术不断优化,其成熟度高,应用面广,茶园鲜叶产量和茶叶品质大幅提高,深受茶农茶企欢迎。
3.增产增效情况。近年来,该集成技术在不同茶区推广应用,毛茶平均亩产较传统茶园提高5%以上,节约劳动成本约1000元/亩,亩产值提高800元,促进了全省茶叶优质、安全、高效发展,加快了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提升了茶叶加工技术水平,突出了川茶优势产品的个性特点,实现了茶农茶企效益“双增”,成为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
4.技术获奖情况。本技术核心科技成果“名优茶机制集成技术”、“茶树特色新品种引选育及应用”、“野生茶树资源挖掘与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茶树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等均先后获得部丰收计划和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1.推广优良茶树品种。推广纯度高、发芽整齐、发芽密度大、持嫩性较强、节间长、再生能力强,并通过省级以上鉴定的茶树优新品种,如川茶2号,天府红1号、天府红2号、峨眉问春、福选9号,中茶108等,可大幅提高茶叶品质、产量和抗性。
2.茶叶机械化采摘技术。强化机采茶园培育技术。新建或改造茶园,要求选择25°以下的坡地或平原,每亩种植3500株~4000株,当树高80 cm~90cm,茶蓬呈平型或弧型,覆盖度为85%~90%时可实行机械化采摘。根据不同产品选择不同的机具采摘不同标准的鲜叶,采后加强肥水管理,确保全年可采摘6-8批次,降低采摘成本,提高茶园产能。
3.茶叶绿色生产技术。建立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长效机制,构建套餐施肥技术体系,土壤、叶面施肥相结合,推行“有机+无机+微生物菌”的施肥模式;构建病虫害预防预测和统防统治体系,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和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生态调控等综合防治技术。以提高茶园土壤质量及茶产品安全水平,维持产区生态环境平衡。
4.机采鲜叶加工技术。鲜叶分级和精制分级是机采鲜叶加工关键技术。针对参差不齐的机采鲜叶,推广应用筛分分级,或风选和筛分组合分级等设备对鲜叶进行质量分级,再按照炒青绿茶、烘青绿茶、川红工夫红茶等工艺加工毛茶产品;针对市场对茶产品的需求茶艺,推广应用不同型号的色选机对毛茶产品进行精制分级,提高大宗产品质量,扩大出口。
5.高端川红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萎凋和发酵是确保川红工夫红茶品质的关键技术。萎凋:对鲜叶原料进行分级萎凋,推广设施萎凋技术,确保萎凋叶含水率在55%~62%,叶面失去光泽,叶色暗绿,青草气消失,叶形皱缩,叶质柔软,折梗不断,紧握成团,松手可缓慢松散。发酵:采用发酵室和发酵机,推广发酵机发酵技术,按照鲜叶分级不同,调整厚度、温度、湿度及发酵时间,当80%~85%的茶条叶色变成红黄色或黄红色下机。有条件的茶企,可引进全自动加工生产线,确保产品规模化生产,品质一致。
6.高端茉莉花茶窨制技术。为充分发挥四川茉莉花清香的特点,推广传统茉莉花茶加工和连续窨制加工工艺的同时,重点推广四川特有的炒花加工工艺,从而加工出高品质且具有四川代表的高端茉莉花茶。技术规程:当茶坯烘制含水率小于8%,茉莉花鲜花养护至80%花蕾开放呈虎爪状,进行窨制,按照打底、窨花、通花、收堆续窨、起花、烘焙、转窨、提花的工艺要求,并掌握窨制次数及每次的配花量,加工出高品质的茉莉花茶。炒花加工工艺:将养护好的鲜花,采用人工择去花蒂(花梗)后,按茶花比例拌合窨制。将窨好的花和茶一并放入炒锅,锅温为80℃~100℃,炒花时间10min~15min,出锅摊晾,含水率至6.5%~7.5%为宜。注意鼓风排湿。将炒制好的花茶摊晾冷却,用16目~24目筛割去碎末茶后进行装箱。
(三)适宜区域
适宜四川平原丘陵、盆周山区集中连片区域。
(四)注意事项
优良茶树新品种、茶叶机械化采摘、茶园绿色生产、机采鲜叶加工适应于全省各茶区推广,高端川红工夫红茶加工技术重点适应于川南等茶区,高端茉莉花茶加工应用于以茉莉花产地(如犍为)为中心进行生产加工。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侯祠大街4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张冬川
联系电话:028-85505768
电子邮箱:zhangdongchuan138@163.com
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静居寺路21号
邮政编码:610051
联系人:王云
联系电话:13708027267
电子邮箱:scteawl@163.com
 
二十九、茶园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四川是全国名优绿茶的重要产区,加强茶园病虫害防治是生产高品位绿茶的重要环节。四川茶园主要病虫害有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螨、茶蚜、黑刺粉虱和茶炭疽病、茶饼病等。近年来,随着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茶小绿叶蝉等病虫害对茶叶生产的危害不断加重,危害严重的茶园年产量可减少20%以上,茶园效益降低30%以上。目前,茶园病虫害主要依靠化学药剂防治,对保障茶叶品质和质量安全造成较大压力。茶园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是在深入研究四川茶园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生态调控、理化诱杀、天敌保护与利用等技术,实现对茶园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成熟度高,已在全省茶叶主产区大面积应用推广。
3.提质增效情况。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使茶园年喷药次数减少3-8次,亩节约防治成本120-450元。
(二)技术要点
1.茶园清洁。冬季进行清园,深埋茶园枯枝落叶,适时修剪茶丛,清除病虫枝叶。
2.人工捕杀。结合采茶和树冠改造,人工摘除虫卵、幼虫,修剪虫枝、病枝。
3.诱虫板诱杀。4-9月,每亩茶园以棋盘式分布安插25张诱虫板,诱虫板下沿高于茶树顶叶10厘米。
4.灯光诱杀。每30-50亩茶园安装1台杀虫灯,灯离地面1.5米。4-10月每晚天黑后开灯、天亮后关灯,雨天不开灯。
5.性诱剂诱杀。对茶毛虫、茶尺蠖等害虫为害较重的茶园,可在4-10月大面积连片使用性诱剂诱杀雄成虫,每亩放置1个诱捕器,茶园均匀分布,诱捕器下端距茶树顶叶5-10厘米,20-30日更换一次诱芯。
6.释放捕食螨。人工释放胡瓜钝绥螨。释放前,茶园喷施一次植物源农药(如印楝素)降低害螨基数。药后10天左右,于晴天或阴天将袋装的捕食螨剪去包装袋上面两角,悬挂于茶树枝上,每亩悬挂40袋。也可按每亩40袋将捕食螨均匀撒施在茶篷上。释放捕食螨后茶园禁止使用化学合成杀虫杀螨剂、除草剂和广谱性生物杀虫杀螨剂。
7.免疫诱抗。在茶园喷施海岛素等免疫诱抗剂,增加茶树抗逆能力,改善茶叶品质,提高茶叶产量。
8.保护天敌。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和寄生蜂等天敌昆虫,以及蜘蛛、捕食螨、蛙类和鸟类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人工投放赤眼蜂、瓢虫等害虫天敌。
9.化学防治。严格按照防治指标施用农药,推荐使用矿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和生物农药,控制使用广谱杀虫剂,减少茶园农药喷药次数和用量。推荐选用超低容量喷雾器、静电喷雾器等高效施药器械,减少农药漂移和流失。
(三)适宜区域
适用省内茶园。
(四)注意事项
严禁在茶树上使用国家禁用和限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4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徐翔、封传红、马利、田卉、杨淞杰
联系电话:028-85513437
电子信箱:sichuanipm@163.com
 
三十、大棚草莓绿色防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大棚草莓由于连作和环境封闭,病原物极易繁殖和积累,炭疽病、白粉病和灰霉病等病害日益严重,以及根结线虫病、黄萎病、枯萎病、疫病等连作病害,成为设施草莓生产的主要障碍。四川在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方面与国外草莓生产大国还存在很大差距,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研究比较薄弱,缺乏高效的、低风险的、可操作性强的、系统的技术体系,大面积草莓种植几乎全靠施农药来保障正常生长。本技术将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应用于冬草莓栽培上,既可提供一套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治方案,生产出绿色、安全、无公害的草莓鲜果,又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土传病害、减少畸形果,不仅能产出绿色草莓产品,促进农民增收,还能减少农药使用,促进农业生态发展。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四川简阳、双流、崇州、大邑、邛崃等地示范应用。
3.增产增效情况。根据在不同示范区的生产应用统计,该技术模式平均增产草莓5.32%,最高达8.40%,同时减少40%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土传病害40%左右,减少畸形果30%左右,减少农药用量、改良土壤,减轻了环境污染,每亩增收300元以上,社会经济效益和环保效应显著。
(二)技术要点
1.品种筛选。拟选用高产、早熟、果实硬度高、耐储运,较抗炭疽病、灰霉病、红蜘蛛的品种,如红颜等在我国大面积种植的品种。种苗选用组培脱毒苗,或采用三级育苗体系繁育的无病毒苗,苗龄40~60d,4叶1心,无病虫,根系完整。
2.大棚建造。大棚朝向宜东西走向,前坡角度30-35度。前坡面的形状以拱圆形为好,这样既能解决南端低矮不便草莓生长及操作问题 又因弧度大于斜面角,从而增加了光线的透射;大棚跨度15m,屋脊高度控制在6 m,坡度20°-25°下弦高度3.6m以下为宜;大棚骨架以轻钢管材为主,膜选择聚乙烯流滴膜。
3.栽培管理措施。采用高垄双行定植关键技术,按夏草莓生产技术规程进行肥水管理。发现病株、叶、果,及时清除烧毁或深埋。收获后深耕借助自然条件,如低温、太阳紫外线等,杀死一部分土传病害;深耕后利用太阳热进行土壤消毒;合理轮作。
4.病虫害绿色防治。
4.1生物防治炭疽病。大棚草莓炭疽病主要发生在育苗期和定植期,结果期很少发生。采用广谱性真菌如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和寡雄腐霉菌浸根处理。
4.2 生物防治白粉病。大棚草莓白粉病在定植后开始进入花蕾期和春后发病普遍。据此我们在定植成苗后开始预防白粉病,并根据实际苗情开展防治措施。采用广谱性真菌如芽孢杆菌、木霉菌和寡雄腐霉菌进行叶面喷施处理。
4.3生物防治灰霉病。大棚草莓灰霉病发病初期常在开花结果期和气温回升后开始蔓延。据此我们在花期前开始预防灰霉病,根据实际苗情开展防治措施。采用多抗霉素水剂、武夷菌素水剂、木霉菌等进行叶面喷施处理。 
4.4利用天敌捕食螨防治红蜘蛛。红蜘蛛是危害草莓的重要害虫,常在开花挂果期对草莓的品质和产量威胁很大。采用红蜘蛛的天敌扑食螨来防治。
4.5利用色板防治蚜虫、蓟马。蚜虫和蓟马对草莓的危害非常大,利用二者对黄色、蓝色的趋向性,在大棚内放置黄色和蓝色粘虫板诱杀成虫。
4.6利用性诱剂诱杀斜纹夜蛾。斜纹夜蛾是大棚草莓的主要虫害之一,采用性诱剂诱杀斜纹夜蛾。
(三)适宜区域
四川草莓主产区
(四)注意事项
多种菌剂交替轮换使用,避免重复使用同一种菌剂。
(五)依托单位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公平农科路200号
邮政编码:611130
联系人:秦燕、赵永康、殷丽琴、文勇
联系电话:028-82746572
电子邮箱:qinyan33@163.com
 
三十一、晚熟柑桔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近年来,晚熟柑橘产业快速发展,是我省乡村振兴“10+3”产业体系“川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种植范围最广、涉及农户最多、农民增收依存度最高的产业。本技术主要解决晚熟柑橘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轻简栽培等重要技术问题,确保晚熟柑橘产业高效健康发展。针对四川晚熟柑桔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需求,在柑橘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基础上,突出晚熟柑橘栽培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以晚熟柑桔的安全、优质、高效生产为目标,以增糖降酸关键技术、果园覆盖技术和高光效修剪技术集成为晚熟柑桔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可操作性强,易学易懂,对果实的安全性无影响,可使果实的风味和综合品质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近年来,晚熟柑桔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在仁寿、丹棱、青神、富顺、资中、井研、古蔺、石棉、雷波等地累计推广面积100余万亩,有效促进了当地晚熟柑橘产业的发展。
3.提质增效情况。“增糖降酸技术”通过测土配方能提高用肥的精准性,提高矿质元素利用率,减轻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达到节本提质增效的目的;“果园覆盖技术”能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尤其在沙质土壤及丘陵山区粘性土壤地区效果明显,减轻秸秆焚烧,改善生态环境,美化果园;“高光效修剪技术”使柑桔树冠主枝错落不重叠,逐年疏除无效枝,减少营养消耗,使得有效枝的营养充足,枝条健壮,易于形成健壮的花芽,实现立体结果。
通过晚熟柑桔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溶性糖含量提高56.95~58.40%,有机酸含量降低25.20~32.90%,果实中糖酸比上升109.84~136.07%,果实风味、综合品质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优质果率提高到85%以上,有效的提高了晚熟柑橘的品质与产业经济效益,增产增收25%以上。
4.技术获奖情况。“高光效修剪技术”作为“优质杂柑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应用”的主要内容,曾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增糖降酸技术”曾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果园覆盖技术”作为“四川省集中重要果树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的主要内容,曾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1.增糖降酸技术。
(1)通过糖酸代谢关键酶活性分析,确定磷、钾元素的集中供应期。在果实膨大中前期,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是糖分积累的关键酶,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果实糖分的积累;在果实膨大后期和成熟期,蔗糖合成酶(SS),合成方向是糖分积累的关键酶,其活性迅速上升,使糖分在果实膨大后期继续积累。在晚熟柑桔幼果期与果实膨大前期,NAD-苹果酸脱氢酶(NAD-MDH)、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柠檬酸合成酶(CS)是影响有机酸积累的关键酶,而NAD(P)-异柠檬酸脱氢酶(NAD(P)-IDH)则是果实发育后期有机酸降解的关键酶。由此可知,晚熟柑桔磷元素的集中供应期为萌芽期和转色期,钾元素的集中供应期为谢花期和壮果期。
(2)营养诊断确定磷、钾元素的精确用量。需通过土壤及叶营养诊断分析,从而判断树体营养丰缺状况,通过叶片喷施微量元素和土壤施肥结合,控制过剩营养、补充缺乏元素,实现树体营养均衡供应。萌芽肥所保障的开花初期营养标准为:土壤中速效钾含量22.29~23.83 mg/kg,有效磷含量为37.84~42.47 mg/kg;谢花肥所保障的幼果初期营养标准为:土壤中速效钾含量33.42~38.39 mg/kg,有效磷含量为38.51~41.95 mg/kg;壮果肥所保障的果实膨大初期营养标准:土壤中速效钾含量47.35~50.57 mg/kg,有效磷含量为53.27~59.30 mg/kg;转色肥所保障的转色初期营养标准为:土壤中速效钾含量87.89~90.90 mg/kg,有效磷含量为103.71~106.20 mg/kg。其中萌芽肥、壮果肥是晚熟增糖降酸的关键肥。
(3)磷、钾肥的最佳施入比例。最佳磷肥施入比例为萌芽肥、谢花肥、壮果肥、转色肥为3:1:4:2;最佳钾肥施入比例为萌芽肥、谢花肥、壮果肥、转色肥为2:3:4:1。
2.果园覆盖技术。
(1)果园生草覆盖。土壤条件好,管理较好的果园一般可播种紫花苜蓿、紫云英、光叶紫花苕及白三叶较好,土壤条件较差、水土需要保持的果园播种鼠茅草等。草带应距离树盘外缘40 cm左右,全园生草也避免在树盘下(距离主干60 cm以内)生草。
紫花苜蓿、紫云英、光叶紫花苕及白三叶用种量为0.5~1.5kg/亩,鼠茅草用种量1~1.5kg/亩。播种时与沙土拌匀后撒播,保证出苗均匀,生草初期及时清除杂草,加强苗期肥水管理。除白三叶外,其余草种在当年秋冬季即可连根一起腐烂,不需要刈割,每亩生物产量可达2000~2500kg,能有效防除杂草,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土壤结构。当年的种子落入土中第二年即可萌发,为保证产量和覆盖度,从第二年起每年可按第一年播种量的10~15%补种。
(2)地布覆盖。地布应选择质地较密、厚度0.09 cm、宽度1~1.2 m的黑地布。覆盖黑地布前,先将株间整理成内高外低形状,将行间整平,且不能有大的土块,要保证地布覆盖得平、直、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将地布拉直、拉平覆盖在株间,在树干两边各覆一道,每10 m用土压一道横梁,地布两边各用土压10 cm,防止大风吹散。
覆地布前先须将园地整平、整细;地布一般可以使用3~5年,施肥时将地布揭开顺树行堆放,施肥后继续覆好;地布覆好后,一定要清扫干净,使地布很好地吸收光能。
(3)秸秆覆盖。针对我国南方夏秋季柑橘园杂草生长茂盛,同时,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的特点,结合农村农业部“一控两减三基本”战略,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对果园树盘实行秸秆覆盖。第一年每亩用秸秆量约1000~1500 kg,以后每年用秸秆量600~800 kg,覆盖秸秆厚度一般20~25 cm。秸秆覆盖在果树树盘范围内,同时在树干周围留出直径40 cm的空间,以防止蛀干类害虫发生。秸秆可以用麦秸、麦糠、玉米秸等,也可使用其他杂草。
覆盖3~4年后可将秸秆翻入地下,同时再进行新一轮覆盖,大量的腐烂秸秆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团粒结构的形成,促进根系对土壤肥水的吸收和利用。同时,覆盖还能改善土壤环境及树间小气候,促进果树地下与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从而提高果品产量及品质。
3.高光效修剪技术。针对大部分晚熟柑桔产区日照较少的气候特点,提出“以树为本”的理念,倡导幼树不整形,成树少修剪。高光效修剪技术的总体原则是:控高删密,去直留斜,剪上不剪下,通过整形修剪,达到上部不直立,下部不拖地,四周不拥挤,中间不重叠,内膛不光秃,园内不郁闭,通风透光,立体结果。该技术使柑桔树冠主枝错落不重叠,内膛光照好,每根枝条、每张叶片都能见光,光能利用率高。同时,逐年疏除无效枝,减少营养消耗,使得有效枝的营养充足,枝条健壮,易于形成健壮的花芽,实现立体结果,果树丰产稳产,果实养分积累多,风味好、品质优。
一是上部去顶开窗。疏除树冠顶部的直立性枝,实现“开心”或“开天窗”,使得阳光投入树冠中下部,解决果树中部和下部枝叶光照问题。二是中部疏密开窗。疏删树冠外围密生枝、重叠的大枝,俗称开侧窗。通过修剪,实现枝组配置合理,分布均匀,枝枝见光,长势健壮,满树通风透光,保护和利用内膛枝结果,实现立体结果的效果。三是疏除树冠内堂下部触地弱枝,以减少无效消耗,提高果品质量。
(三)适宜区域
晚熟柑橘种植区域。
(四)注意事项
果园土壤营养检测不能准确反映营养供给水平,应结合叶片营养检测结果判断树体营养丰缺状况,再结合果园管理、结果状况、砧木和树势等进行综合分析。由于各晚熟柑桔产区不同年份气候变化较大,物候期会提前或延后,因而每月的果园管理措施可在15天的范围内根据物候变化情况而实施。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政编码:611130
联系人:汪志辉
联系电话:028-86291848
电子邮箱:961124698@qq.com
2.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侯大街4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余东
联系电话:028-85505587
3.眉山市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
联系地址:眉山市东坡区文定街169号
邮政编码:620020
联系人:王孝国
联系电话:028-381519323
 
三十二、猕猴桃轻简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猕猴桃是我省极具竞争力的优势特色水果之一。2018年,全省猕猴桃种植面积75万亩,产量42万吨,产值近80亿元。但猕猴桃种植成本高、用工量大是业界共识。据统计,从改土建园到第三年初投产,每亩需投入1.5万元以上,而投产后每年拉枝绑蔓、疏花疏果、人工授粉、套袋、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日常管理工作需付出劳动力成本3000元/亩以上(比柑橘、桃等高出2000元/亩),这在农村劳动力日益紧缺的今天,迫切需要轻简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以提振产业信心,助推产业升级。
针对上述问题,创新集成了“宽厢双行改土+容器嫁接苗定植+雄株集中配置+1216树形培养+机械化制粉授粉+生态控草保墒+肥水精准高效管理+病虫绿色防控”为核心的猕猴桃轻简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工效提高1倍,投产提早1-2年,优质果率提高20%,每年节省劳动力成本800元/亩以上,亩节本增效1500元以上。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研制颁布四川省地方标准“红阳猕猴桃生产技术规程(DB51/T 2096-2015)”和成都市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都江堰猕猴桃(DB5101/T 53-2019)”。2015年以来,核心技术在全省累计推广应用120余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植株生长快、投产提早1-2年,树形结构稳定、整形修剪工效提高50%,除草、授粉、施肥和喷药等人工成本降低800元/亩以上,全年不用除草剂、工效提高1倍,优质果率提高20%以上,亩节本增效1500元以上。
4.技术获奖情况。以该技术为重要支撑完成的科技成果“猕猴桃产业提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2016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技术要点
1.宽厢双行改土技术要点。全园撒施腐熟有机肥2t~4t,机械开深沟60cm以上,按双行距画线,开宽、深均为60cm~80cm沟,厢面成鱼脊背形后备苗木定植。
2.容器嫁接苗培育及定植技术要点。冬季或春季选用地径≥1.0cm实生苗,嫁接后栽植于盛有轻基质(草炭:珍珠岩:蛭石=2:1:1)的控根容器或美植袋中(直径≥20cm),夏季高温前后移栽到改好土的地块中。定植时,挖深、宽均40cm定植穴,每穴加入腐熟有机肥10kg+过磷酸钙肥1kg,与底土充分混匀后,苗木放入穴中。
3.雄株集中配置技术要点。一个主栽品种配置2个雄株品种(1个早2~3天,1个同步),雌雄比例为10~12:1,雄株集中成行或成块栽培。
4.1216丰产树形培养技术要点。
定植第一年:及时抹除基部砧木萌芽和嫁接口以上弱芽,选留1个粗壮品种芽,待其60cm长时扶蔓摘心,二次枝超出架面40cm时在架面以下30cm处重摘心,剪口附近选留2个粗壮芽培养成主蔓交叉上架。
定植第二年:及时抹除主蔓上过密芽、弱芽,每树选留16个侧蔓,每个侧蔓不摘心,花期疏除全部花蕾。冬季在粗度0.6cm处短截。
定植第三年及以后:每个侧蔓基部选留1个预备枝,每个预备枝不摘心且花期疏除其全部花蕾,侧蔓中上部结果枝于花前5~7天保留8-10片叶摘心。冬季在预备枝处对所有侧蔓进行回缩,并对预备枝进行短截,剪口粗度≥0.6cm。
5.机械化制粉授粉技术要点。雄花露白时大量采集雄花,用花药脱粒装置快速获取花药,25-28℃恒温爆粉6h后过筛获得纯粉,按照石松粉:纯花粉=8:1混匀后,用授粉枪喷授2次(每朵花只授1次)。
6.生态控草保墒技术要点。秋施基肥后,全园浇透水1次,树盘直径1m范围覆盖秸秆、松针等(厚度15cm),行间1m范围内人工播种紫云英、白三叶草或毛叶苕子,亩用草种1kg。
7.肥水精准高效管理技术要点。全园安装喷灌或滴灌或配置肥水药一体化机,6月底前,每株树施均衡型水溶肥200g~300g,分3~4次施入,每次肥液浓度3%以内,采果前每株树施高钾型水溶肥300g~500g,分3~4次施入,每次肥液浓度2%以内,采收后每株撒施腐熟有机肥10kg+均衡型复合肥1kg,浅翻。
8.病虫绿色防控技术要点。冬季修剪后全园喷3°-5°石硫合剂,生长期选择低毒低残留农药做好萌芽前、花前、谢花后、套袋前、采前、采后等6个关键时期防控。
(三)适宜区域
适宜四川猕猴桃栽培区及类似生态区。
(四)注意事项
猕猴桃根系为肉质根,怕干怕湿,应注意土壤湿度调控。猕猴桃对Fe、Ca、Mg、B等中微量元素需求量大,应在施肥时结合土壤检测结果针对性补充。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涂美艳
联系电话:028-84504786
电子邮箱:95688237@qq.com
2.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4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祝进。联系电话:028-85505566
电子邮箱:19607349@qq.com
 
三十三、猕猴桃溃疡病绿色防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溃疡病是严重威胁猕猴桃产业的重大病害,针对其传播途径多、防控难度大的情况,在猕猴桃生产全程中采用冬季保温、春季避雨、健康栽培、药剂辅助等措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流行,保障猕猴桃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全省多个猕猴桃主产区应用推广,其中苍溪县覆盖面积1300多亩、都江堰覆盖面积近1000亩。
3.提质增效情况。应用猕猴桃溃疡病绿色防控技术,一个生产季节可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3-4次,用量减少40%以上,产量比常规防治区增加70%以上。
4.技术获奖情况。由该技术作为溃疡病防控核心的项目,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类二等奖1项。
(二)技术要点
1.搭建新型保温避雨大棚。9月采果后,搭建“模块化绳钢避雨棚”为猕猴桃提供稳定的生长小气候环境,冬季保温防冻、春季避雨恒温,同时阻隔病原菌随风雨、昆虫传播扩散。
(1)顶高5m、肩高3m,“人”字形棚顶;
(2)大棚四周挂40目防虫网;
2.清洁园区。11月中旬前修剪猕猴桃树枝条,带出果园集中销毁或者深埋,全园喷施溃疡病杀菌剂,树干用液态膜刷白。
3.植株健康管理。
(1)免疫诱抗:在猕猴桃园喷施免疫诱抗剂,增加树体抗逆能力。
(2)肥水管理:萌芽期施用高氮萌芽有机肥,同时喷施叶面肥;果实膨大期施用高钾、高钙有机肥配合微量元素,连续使用2次,间隔7-10天;采果后,施用高钾有机肥配合微量元素施用1次。
4.灯光诱控。每30-50亩猕猴桃园安装1台杀虫灯,灯离地面2.5-2.8米,3-8月每晚天黑后开灯、天亮后关灯,雨天不开灯。
5.科学用药。在果实采摘后7天内施用1次药剂;萌芽展叶期施用2次药剂,间隔7-10天。推荐使用植物源农药、生物农药、高效低毒农药,推荐选用超低容量喷雾器、静电喷雾器等高效施药器械,减少农药漂移和流失。
(三)适宜区域
适用省内猕猴桃园。
(四)注意事项
新型保温避雨大棚11月下旬前搭建完成;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花期慎用农药,防止产生药害;加重有机肥的使用量及占比。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站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4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 系 人:马利、尹勇、徐翔、田卉、杨淞杰
联系电话:028-85520507
电子信箱:sichuanipm@163.com
 
三十四、芒果细菌性黑斑病绿色防控技术
(一)技术概述
芒果细菌性黑斑病又称细菌性角斑病或溃疡病,是四川攀西地区芒果产区的一种主要病害,该病在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芒果产区均有发生,国外南非、印度、巴基斯坦和巴西等国亦有报道。芒果细菌性黑斑病病菌侵入枝条、叶片、幼果、果实及幼树主干等,严重发病时引起落叶、落果,降低产量,或使果实失去商品价值。严重发病果园损失达80%以上,该病在我国芒果产区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针对该病的危害性,团队研究集成芒果细菌性黑斑病绿色防控技术,该技术成熟、先进、实用,2014-2018年在攀枝花芒果产区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67万亩,有效控制了该病的大面积暴发,明显降低了经济损失,每亩增加产量5-20%,每亩效益增加200-1000元。该项技术作为“晚熟芒果控时成熟技术”的技术之一于2017年获攀枝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技术要点 
1.病害症状识别  芒果细菌性黑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枝条和果实。叶片受害开始时呈水渍状小斑,后扩展为褐色至黑色的多角形病斑,周围有黄晕,大小约l~3毫米,常受叶脉限制。几个斑汇合成不规则形大斑,潮湿时病部溢出菌脓,老病斑呈灰白色。叶柄、叶脉受害,局部变黑裂开,造成大量落叶。绿色嫩枝受害,病部黑色,纵向开裂渗出胶液。果柄受害,组织坏死,引起落果。生长期果实受感染后,初时果皮上出现许多水渍状暗绿色突起小点,然后扩大为火山口状的黑褐色溃疡斑,湿度大时,由于雨露水滴溅流淌,常在果面形成条状微粘的污斑。
2.病原菌及发生特点。病原为油菜黄单胞杆菌芒果致病变种。病菌主要在感病的组织上越冬,次年当温湿条件适宜时,病菌从叶片和果实的伤口、自然孔口侵入。果园的病叶、病枝条、病果、带病种苗及果园内或周围寄主杂草是芒果细菌性黑斑病的初侵染源。病菌可通过带病苗木、气流、风、雨水或昆虫传播扩散。初侵染发病后病部又溢出菌脓,经传播,不断进行再侵染。病原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30℃,高温、多雨、潮湿的季节、特别是暴风雨后或冰雹灾害后有利于该病的发生。秋稍上的病叶率、病情指数及芒果套袋前的降雨次数、降雨量与细菌性黑斑病发生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以作为病害流行的预测指标。风较大的地区,向风地带的果园或低洼潮湿的果园发病较重,旱季则很少发病。
生产上芒果主栽品种对细菌性黑斑病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目前尚无免疫品种。国内芒果主栽品种中除红象牙芒比较抗病及紫花芒、桂香芒、绿皮芒、串芒和粤西1号表现为中抗外,贵妃芒、凯特芒则易感病。
3.绿色防控技术
(1)果园防风林建设。在向风地带的果园或在山顶风大的果园无天然林防风的应营造防风林带,减少风害造成的伤口数量,降低病原菌感染。新建的果园四周有天然林,则应保留天然林带防风。
(2)建园时做好病害的预防措施。 新植区应注意选取健康无病苗木。果园应与苗圃地分开,尽量不要在投产果园行间育苗。进入苗圃地的外来种子、实生苗、接穗应进行消毒处理。嫁接时选用无病接穗。
(3)清洁果园,减少侵染源。搞好果园卫生,清除果园病残体。果实套袋前后及果实采收后,结合修剪整枝,彻底剪除带病枝叶,修剪后尽快清除果园病残体,集中烧毁或翻压深埋(埋藏深度40-60厘米,上面覆盖土壤),地面撒施适量生石灰消毒。冬季结合其它芒果病虫害防治再彻底清园一次。
定期喷药防病保梢
(4)秋剪后应尽快喷施药剂防感染。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秋梢放梢整齐,以便统一用药时间。每次新梢转绿前和幼果期喷药保护嫩梢和幼果,特别是幼果期暴风雨后病害流行期应尽快抢晴施药。套袋时当天喷药当天进行套袋。在病害发生前期或初期喷药防治效果较好,药剂可选用加瑞农(47%春雷霉素•王铜)800倍液,或琥胶肥酸铜(30%的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中生•寡糖素(10%的水剂)100-2000倍液,或1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1500~2000倍,或1%等量式波尔多液,或氢氧化铜3000稀释倍数1000倍液、或40%氧氯化铜600~800倍液,或78%科博600~800倍液,或0.1%~0.5%霜疫灵,或30%dt杀菌剂500倍液等。在病害发生前期或初期喷药防治效果较好,一般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2~3次,喷后遇雨天晴后及时补喷。一种杀菌剂在一年内一般最多使用2-3次,注意药剂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影响防效(每种杀菌剂具体使用技术、方法、浓度等看包装说明)。
(5)重剪防治。叶片黑斑累累、果实发病重的果园或芒果树,在春天或初夏重剪到二级或三级分枝处,摘除芒果树上所有叶片,使其重新抽发枝梢、换冠。重剪后彻底清园一次。枝梢抽发时及时做好喷药预防工作。
(三)适宜区域
四川芒果产区。
(四)注意事项
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才有明显成效。发病后喷施药剂防治,防治效果差。
2.芒果秋稍期正值雨季,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利于病原细菌蔓延传播,此时不能因卖芒果而疏于防治芒果细菌性黑斑病。
3.末次秋稍上病叶多及花期、幼果期、芒果套袋前的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则细菌性黑斑病发病重,加强防治,避免其暴发。
(五)技术依托单位
1.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攀枝花大道南段1791号
邮政编码:617061
联系人:李桂珍
联系电话:13548219559
电子信箱:lgzhabc@163.com
2.四川省农业厅植物保护站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大街4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张国芝
联系电话:028-8550521
电子邮箱:sichuanpps@163.com
 
三十五、晚熟芒果抹花延迟花期技术
(一)技术概述
该技术是攀西地区晚熟芒果控时成熟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攀西地区早春升温快,气温不稳,且气温较低,开花期容易受到寒害,造成落花落果,结果率低。一般是2月前抽生的花穗(我们称为早花),在开花座果期受气温影响较大。本生态区特别是河谷当阳地区芒果出现早花现象较重,花而不实,该项技术根据晚熟芒果(主要为凯特)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多次开花特性,采取抹花调控花期措施,避开花期不良气候,可以显著提高晚熟芒果座果率和产量,同时也可以达到延迟果实成熟期。该项技术已经在攀西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二)技术要点
1.抹花时间。芒果早花抹除从能够识别花序开始进行,及时抹除田间抽生花序,一直到停止抹花时间,抹花停止时间要根据各地气候情况或海拔高度,掌握恰当的抹花停止时间,河谷地区一般在2月上旬结束。在攀西地区低海拔区域,据研究,在2月20日以前对凯特芒抹除花芽或花穗,二次抽花率达到92.3%,相对于常规管理的开花期(2月初至3月上旬)能推迟花期20天以上,并且成花率高,个别高海拔地区摘花时间还可以推迟到2月下旬,对于部分品种没有第二次开化的习性,不可进行摘花处理。
2.抹花方法。当花穗抽生能够识别时,就可能进行抹除,也可以刚抽出长3-5㎝以内,从花穗基部摘除整个花穗,促发二次花穗,这是一个简便有效的控制方法。抹除花芽或花穗具体方法为:在2月上旬前,只要见到有花穗都要抹除,一直到2月上旬或停止抹花时间,停止操作。抹花时每一穗花可以先留一个小花蒂,防止抹花后花穗抽生太快,浪费枝梢营养。部分花穗抹除后很快抽生出来也要继续抹除,不能让花开得太早。在海拔较高或背阴冷凉地区可以在前期抹花基础上,第二次采用枝剪剪除密集芽,让结果枝杆叶腋处抽生侧花穗,延迟开花期。若连续三年抹(摘)花结果率太高,造成树势明显衰弱的芒果树应停止抹花一年。
3.适度灌溉。芒果树在低温、干旱条件下,容易加速花芽分化,提早开花。在攀西干热河谷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有利于花芽分化。攀西地区干旱地上的芒果树开花较早,而潮湿地上的芒果树开花迟。因此,在11月和12月酌情灌水1-2次,使顶芽处于生长状态,顶芽中生长素含量提高,能量物质含量减少,而氮素、水分含量高,也称为碳氮比低,可造成抑制花芽分化的生理作用,能够暂时推迟花芽分化。
(三)注意事项
1.叶片浓绿且生长势旺的树抹花后,可以叶面喷施促进花芽分化的生长调节剂。
2.树势衰弱,叶片变黄的树在抹花后很难抽出花穗,在抹花后要喷施叶面肥和促进花期分化的药剂,每15天喷施一次,连喷2-3次。
3.通过抹除花穗,重新抽生花穗的盛花期遭遇高温干燥气候,特别是空气湿度在30%以下,果园内灌“跑马水”或叶面喷水,提高田间湿度,提高开花座果率。
(四)适宜区域
适宜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区。
(五)技术依托单位:
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大道南段1791号
邮政编码:617061
联系人:李贵利
联系电话:0812-5713970
电子邮件:pzhliguili@163.com。
 
三十六、良桑嫁接苗工厂化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目前生态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桑树具有强大的耐瘠、耐盐、耐旱性能和生物产量大的优势,其生态功能亦越来越受重视。桑树作为生态治理树种,具有三大优点:一是桑树作为本土树种,全国各地都有适应其地方自然环境特征的地方品种;二是桑树苗木繁育体系与栽培技术成熟;三是桑树具有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的特点,桑树生态产业迎来了良好的机遇。进行桑树生态产业建设工程,不仅对于脆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以有效地延伸和丰富蚕丝产业链,培育各种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完美结合。
杂交桑“一步成园+冬季芽接”技术虽然具有三省(省劳力80%,省时间50%,省投资90%)、三高(出苗率高达98%,成活率高达95%以上,节省排苗地高达100%)与三当年(当年春育苗、当年夏栽建园、当年冬季良桑嫁接)等优点,但也存在育苗技术要求较高,亩出苗数较低;嫁接在室外进行,受天气影响大;劳动强度大,嫁接成本高;嫁接成活率影响因素较多等缺点。因此开展良桑嫁接苗工厂化生产与推广应用则显得尤为重要。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17—2018年,该技术分别在南充市嘉陵区、南部县、阆中市进行示范推广,建立桑树良种繁育基地3个、面积150余亩,年产优质桑树嫁接苗100余万株。探索出桑树快速成园推广技术体系1套,涉及苗圃地整理、桑种采集、播种、 育苗、苗圃管理、桑树嫁接方法(袋接法、芽接法、V型法)、 嫁接体处理、嫁接体排载、快速成园肥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3.提质增效情况。通过良桑嫁接苗工厂化生产,有利于本土良桑的推广栽培,促使我省川桑产业逐渐摆脱长期依赖江浙生产的桑树嫁接苗,也解决了我省蚕区长期桑树品种单一,生产性状下降的弊端,显著降低了桑苗采购成本。
(二)技术要点
1.接穗的繁育。
(1)母本园的栽植要求。深耕结合施肥,施用堆肥、厩肥等迟效性肥。根据地势,开排灌沟,沟深0.5m。按“622”宽窄行栽植规格每亩定植750株。通过实时疏芽、剪伐方式控制桑树发条数,培育芽饱满、无病虫害的一年生或多年生穗条,接穗围径0.5cm-0.8cm最佳。
(2)良桑品种。重点推广川桑99、川桑83-6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川优良桑品种。
(3)接穗的采集与保存。桑树休眠后至桑芽萌动前,选择成熟、冬芽饱满、无病虫害的枝条,嫁接前10天~15天采集接穗。将穗条按围径0.5cm、0.8cm、1cm大小的分类每100根扎成一捆,每捆上下分别挂标签,注明品种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用塑料薄膜包裹后保存于保湿、阴凉、无光照的室内,定期检查,防止过干或过湿,温度控制10℃以下,湿度70%左右。
2.砧木的繁育。
(1)砧木圃整理。
适时深耕。播种前,深耕土壤,深度20cm左右,耕地时不宜过多翻出底土,熟土应在表层。
防治地下害虫。深耕时,每亩用辛硫磷颗粒剂2.4 kg均匀撒于地表, 结合深耕进行土壤灭虫。
施足基肥。深耕时,每亩拌施腐熟的堆厩肥2000kg或商品有机颗粒肥(有机质含量45%)100kg,再加入过磷酸钙10kg作基肥。
精整苗床。苗圃地要做到地平土细,浅耕作厢,厢宽120 cm~130cm,厢与厢之间开沟,沟宽30cm,沟深15 cm~20cm,厢面平整,沟渠相通。
(2)播种。
播种时期。分春播和夏播。春播在3月中旬~4月上旬,气温稳定在16℃以上时开始播种。夏播在5月中下旬左右。
播种量。发芽率在85%以上的杂交桑种或发芽率在80%以上的实生桑种,条播每亩0.5 kg,撒播每亩0.75 kg。
桑种处理。清水浸种(外界温度较低则用温水适用)。将桑种装入布袋放入清水中浸渍24小时,滤干,倒出种子平铺于垫有湿纱布的平底盘中,厚度1cm~1.5cm,盖上湿布,其后每天喷洒清水1~2次,以盘底不见水为度。种子露白时用细沙拌匀后播种。
播种方法。撒播,将桑种与干细沙土按1:4比例拌匀后撒在整好的苗床厢中,轻轻压实土壤。后用麦壳、麦秆、锯末等覆盖厢面,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覆盖薄膜。
(3)苗圃管理。
揭膜。大部分幼苗两片子叶展开时,及时揭膜。
灌溉、排水。出苗后根据土壤墒情,每天早晨或者傍晚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在雨季或多雨地区,防止苗圃地积水。
间苗、定苗。撒播,揭膜时间苗、定苗,保持苗距5cm~8cm,每亩留10~20万株左右。
遮阳、施肥。幼苗5~6片真叶时,根据气象条件实时搭建遮阳网,避免阳光直晒苗床,保持苗床适宜温度湿度。结合化肥和腐熟粪肥,由淡到浓分次施用,一般隔20天~30天施一次。前期以氮肥为主,亩施10kg左右,后期增施磷钾肥,亩施15 kg~20kg。
松土、除草。前期除草与第一、二次间苗定苗结合,后期视杂草情况而定。雨后或者灌溉后,松土防止土壤板结。
病虫害防治。在生长期间,如发现萎缩病、细菌病、紫纹羽病与根结线虫等,及时拔除病苗销毁,诱杀、药杀和捕捉害虫。
(4)起苗。当年12月中旬,桑苗高可达60㎝以上,60%以上的桑苗基部直径可达0.8㎝以上,即可起苗出圃,起苗时注意不伤根。
3.嫁接技术。 推广室内工厂化嫁接,嫁接时间桑树休眠后,1月上旬至2月中下旬。
(1)室内芽嫁接技术。
削砧木。距桑苗基部青黄交界处10cm左右,选择树皮光滑平顺的一面,从下向上削砧木,深达木质部,见木不伤木,下刀要平稳,削面平整光滑,长度2.5~3.0cm。1刀削成。
削接芽。芽片由两刀削成,第一刀在芽基下方1厘米处横切,切断皮层深达木质部;第二刀在芽尖上方0.3厘米处下刀,刀口斜向下搓削至第一刀处,即取下芽片,用拇指将芽片推至刀尖部位待用。
嫁接操作。将芽片削面正对砧木削口,芽片下端应与砧木切口基部靠拢,使两者削面尽可能完全吻合。用8丝塑料薄膜带从砧木切口下方由下而上捆扎,捆时不使芽片移位,让塑料薄膜带一环压一环并不漏缝、待捆至穗芽基部时塑料薄膜带从穗芽内侧绕过,使芽尖外露直至捆完伤面,捆扎时应注意松紧适度。
(2)嫁接体愈合保存技术。嫁接后使用稀释600倍的多菌灵液浸泡砧木根部,抑制砧木根部创伤口真菌和细菌,降低根腐几率。嫁接体每25个或50个捆成一捆,每两捆穗头向外,接根向内,排列在事先铺好的湿润沙土上,排一层覆盖一层5 cm厚的沙土,以4~5层为限,保存15天~40天,温度在控制5℃~8℃,相对湿度70%~80%,防止干枯发霉。
(3)嫁接体排栽育苗技术。
嫁接体的排栽规格与要求。嫁接体芽包萌动前株行距5cm×30cm,每亩栽苗3.5万株左右,排栽到育苗地。排栽后,覆盖细土至穗头刚盖没为度,防止穗头晒干。覆土后,用白色塑料薄膜覆盖厢面,四周用泥土压实。揭膜。2月份排栽的,15天~20天后揭膜;3月~4月初排栽的,10天~15天揭膜;4月中旬后排栽的,7天左右揭膜。排栽后气温连续超过20℃,注意观察,及时揭膜,防止烧苗。
(4)育苗后期管理。
除砧芽。嫁接成活后及时摘除砧芽,以减少水分、养分损失。
肥水管理。在土壤墒情不严重时,嫁接后2周不浇水施肥,当新梢长到10cm以上时应及时追肥浇水,也可将追肥、灌水与松土除草结合进行。
病虫害防治。主要防治桑螟、红蜘蛛、桑毛虫等,可用敌敌畏和乐果等量混合成的1000倍液进行防治。
(三)适宜区域 
适用于全国蚕桑主产区。
(四)注意事项
1.我省土壤环境多为黄壤土,该性质土壤粘性大,容易板结,而且不保水保肥,因此育苗地应选择灌溉方便的沙壤土,方便栽培、耕作、取苗。
2.四川地区清明节前后气温已经大幅度回升,光照较强,且雨水少,土壤含水率低,此时栽植会致部分嫁接体种植后枯死,成活率低,因此嫁接体的准备时间应当提前至1月中旬到2月中下旬,种植时间应当提前至3月除进行。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南充市合众街52号
邮政编码:637000
联系人:刘刚
联系电话:13990857434
电子信箱:liugang2004380@sina.com 
 
三十七、桑树快速丰产建园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传统桑树栽植以“一年栽桑、二年养型、三年投产”的发展思路,难以适应现代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需要,快速建园投产的发展需求显得十分迫切。该技术采用良桑嫁接苗,结合合理剪伐、施肥等综合技术措施,实现一年养成主干及一级支干,实现当年栽桑、当年投产,是及时收回建园投资并获得更好前期效益的最佳途径。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从2017年10月上中旬开始,在武胜县猛山乡建立桑树快速丰产建园技术应用核心示范区500余亩,通过统一栽种桑树良桑嫁接苗、统一翻耕、统一施足底肥、统一栽植、统一覆膜,完成丰产园核心示范区的建设。针对桑树生长特点,通过水分养分监控,采用了“合理施肥(一剪双施、勤施薄施)、适时剪伐、绿色防控、合理采收”等一系列丰产建园措施。
3.提质增效情况。2018年,在武胜县猛山乡桑树快速丰产建园技术示范区,整个新栽良桑嫁接苗从栽种到养成丰产树型仅用1年时间,当年养成二级支干,平均每亩桑园实现有效枝条达到6000根以上,亩桑产叶量超过1850kg,较传统桑树养型技术可以提前1-2年,大大缩短了建园时间,每亩节支380元以上,此项技术通过和“622”种植模式的有机集合,在武胜县得到了大面积的示范推广。
(二)技术要点
1.桑园地。选择土壤立地条件好,光照、水源充足的连片地块作为建园地。准备定植的桑园,平整土地,配套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根据地势,开排灌沟,沟深0.5m。深耕结合施肥,施用堆肥、厩肥等迟效性肥。
2.栽植。5月中下旬在苗圃地起嫁接苗,按栽植规格定植建园。按“622”或“6215”规格呈三角形错窝栽植,即宽行 6 尺、窄行 2 尺、株距 2尺或1.5尺,每亩定植 750 株或1000株。按照栽植规格开沟做厢,按株行距挖种植穴,穴宽20-25cm,深25-30cm,每窝施80~100g有机肥,回少量细土,后将嫁接苗直立于窝中,细土覆盖。施足定根水,覆盖黑色薄膜。
3.树型养成。栽后当年养成主干、一级支干,第二年形成二级支干。
(1)主干养成。嫁接桑苗栽植成活后,待新梢长至40cm~50cm时,在离地面约25cm处(枝条皮色呈灰褐色)处剪去梢尖,确定主干。
(2)一级支干养成。当主干最顶端新芽长至1cm~2cm时疏芽,选留位置匀称的健壮芽条2个~3个,生长成为一级枝条。冬季重剪时,在离枝条基部20cm处剪定,确定一级级支干。
(3)二级支干养成。第二年,结合桑树夏伐,在离枝条基部15cm处鉴定,确定二级支干。当主干最顶端新芽长至1cm~2cm时疏芽,选留位置匀称的健壮芽条2个~3个,生长成为二级枝条。树型养成后,树干高度在40cm~50cm。
4.后期管理。
(1)灌水。嫁接苗栽植后及时灌水,后期根据土壤墒情灌溉。
(2)施肥。沟施,在桑树行间离主干30cm处开沟,将肥料施于沟内,施后盖土。沟宽深各30cm为宜。穴施,在行间或株间挖窝,将肥料施于窝内,施后盖土。窝宽深各30cm为宜。
(3)施肥时期。桑苗栽植后,重施4次肥。第一次在定主干前7-10天,施用速效化肥促长,每株施用尿素25g;第二次在定主干后7-10天,施用速效肥催芽,每株施用尿素25g;第三次在定一级支干前7-10天,施用高氮复合肥催芽,每株施用高氮型(28:6:6)复合肥50g;第四次越冬前施肥,以堆厩肥等迟效性肥为主,每株施用成品有机复混肥(总养分≥45)80-100g。
(4)桑园耕作除草。
耕作。冬耕,每年12月至次年1月,桑树落叶休眠后,翻耕桑园土壤,将植株行间和株间土壤深挖20cm~25cm。春耕,桑树萌芽前进行,把冬耕挖出的土块碾细。
除草。视草情及时除草,重点除草3次。第一次除草在定植后,此阶段桑园枝叶稀疏,地面光照充足,杂草易生长。第二次除草在7月中旬,此阶段雨水多、温度高,杂草生长旺盛。第三次除草在10月中旬,此阶段杂草种子大量成熟,及时除草可杜绝杂草种子的传播蔓延,减少来年杂草危害。
病虫害防治。主要防治桑尺蠖、桑象虫、桑螟虫、桑虎天牛等芽叶、枝干害虫。芽叶害虫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1500倍液防治。枝干害虫用50%杀螟硫磷乳油1500倍液防治;为保证药液能均匀周到地洒到作物上,一般亩用水量在60—80kg,视病虫害群体的大小而定。
5.桑树管护。
及时疏芽,摘芯定干后,除留顶部2颗侧芽养成一级支干外,开始剔除其它侧芽,以后每隔5d~7d进行1次,要连剔多次。
科学用叶,栽植当年,春季和夏季不能采叶,以养树为主;秋季可根据树势情况用叶。
桑树冬管,在桑树休眠后,结合冬季桑树重剪,刷白主干,修剪干枝、干桩,剪除细弱枝、病虫枝、穿插枝、下垂枝等。
(三)适宜区域
适用于全国蚕桑主产区。
(四)注意事项
良桑嫁接苗在栽植时,要严格剔除病苗、弱苗,因为桑树生长快,达到丰产树型后,无法再进行桑苗补栽,过多的缺窝会影响桑叶产量;桑树一干两支四分叉树型的养成,要结合合理、适时的剪伐,同时坚持肥水管理要一剪双施、勤施薄施的原则,从而保证桑树生长有充足养分,实现周年丰产。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南充市合众街52号
邮政编码:637000
联系人:黄盖群
联系电话:13890705313
电子信箱:liugang2004380@sina.com
 
三十八、果桑篱架匍匐式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桑果的主产业是采摘桑椹鲜食和生产加工成桑椹酒(如桑干红、桑果啤等)、桑果汁、桑椹红色素、桑果酱、桑果冻、桑椹醋等,桑果开发相关的产品丰富,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生物制药、印染、造纸、饲料、蚕业等。近年来,随着果桑特色产业的发展和相关新产品的精深开发,对果桑原料桑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传统的果桑栽培技术由于占地面积较宽、投产年限较长、亩桑产果量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桑果树在进入结果期,桑树的结果枝条由于其自身重力作用,相当一部分在树干的方向(即竖直方向)层叠分布,既影响了桑枝的日照,同时造成其内空气流通不足,造成桑果果量少,果实小、质量差,制约着果桑产业的发展。因此,探索发掘一种速生、高产、丰产、节地的果桑栽培技术势在必行。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该技术采用在果桑的枝条下设置篱架,将桑枝条固定在篱架的上方,延长桑枝及桑果的光照时间,且光照均匀,通风效果好,提高了桑果的产量与质量。果桑苗沿垅的方向栽植在垅上并进行修剪,待果桑的树高长至100—160厘米以上时,在相邻的垅之间搭设置篱架,将达到篱架高度的果桑枝条固定在篱架顶部,使所有的果桑枝条匍匐于篱离架顶部开花、结果,结出的桑果充分、均匀获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这样所产桑果甜度高风味佳,同时所有桑果成熟时间统一,便于采收;桑果品质统一,能减少,甚至杜绝残次品;同时有利于有果桑枝条的固定,且通风效果更好,桑果不易发生霉变,进一步提高桑果的品质;篱架下可以在桑果采收后种植喜阴的其他农作物(蔬菜、药材等),养鸡、鸭、鹅等;桑叶还可以养蚕、养羊等;还可以通过观光农业吸引游客旅游观光。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17—2018年,该技术分别在南充市嘉陵区、南部县进行示范推广,建立核心示范区2个、面积300余亩。
3.提质增效情况。2018年,核心示范区亩产桑椹1200Kg,比常规种植模式高出300 Kg,亩桑桑椹产值达7200元,开展篱架下饲养土鸡,亩桑综合产值达12500元。
(二)技术要点
1.土地的平整。首先将土地整平施肥,在平整的土地上起垅(或埂),各垅之间预留垅沟;其中:垅宽2.4—2.7米,垅沟深0.6-1.2米,垅沟宽0.6-1.2米。
2.果桑的栽植。选择无虫害,植株规整,有60-100厘米高的果桑苗,将选择好的果桑苗栽种在垅上,窝距3米,一般沿垅的中线栽植一排桑苗,或者沿垅的两边栽植两排桑苗;两边栽植两排桑苗时行距为2-3米,两排桑苗可错位栽植。
3.果桑的修剪。每年根据果桑的高度进行修剪;果桑的修剪方式为,第一次修剪:当年春季在果桑距离地面60-70厘米修剪,保留一个主干,萌芽后保留2-3个芽培养形成一级支干,疏除多余嫩芽;第二次修剪:当年7月份距离地面100-120厘米修剪,萌芽后保留每个一级支干上保留2-3个萌芽,4-9培养形成二级支干,去掉多余嫩芽;第三次修剪:第二年6月进行修剪,距离地面160厘米修剪,每个二级支干上保留2-3个萌芽,培养形成三级支干,去掉多余嫩芽,即实现一级主干,三级支干的果桑篱架匍匐式树型。挂果以后每3年进行一次重度修剪,6月(桑园夏伐后),距离地面160厘米(拳头处)修剪,使其萌发新枝,重新生长匍匐枝条。 
4.篱架的搭建。待果桑的树高长至160厘米以上时,在相邻的垅之间搭设置篱架,将达到篱架高度的果桑枝条固定在篱架顶部,使果桑枝条匍匐于离架顶部。所述篱架高度为1.6-2.2米。
篱架的搭建方式为,在栽植果桑的垅上,沿垅的方向固定多根立柱,相邻垅上的立柱之间利用竹条,木条或钢丝连接形成拱形架顶,将果桑枝条固定在竹条,木条或钢丝上。所述的竹条,木条或钢丝采用交叉连接,搭接成格子状拱形架顶。所述拱形架顶上预留有用于采摘桑果的间隙。
果桑的修枝一般采用夏季进行修枝,春季适量梳枝;一般挂果后2-3年需要进行重剪,去掉老枝条,让重新长出新枝,便于提高桑果的产品和品质。
(三)适宜区域
适用于全国果桑主产区。
(四)注意事项
果桑篱架匍匐式栽培土地要高厢起垄,避免积水;树型养成要坚持适时修剪,枝条要去弱留强、去密留疏、合理布局;同时桑椹菌核病防控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正确使用化学防治,化学防治要注意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残效期短的杀菌剂,要正确把握防治时期、防治次数及施药周期,要确保药剂稀释均匀、喷洒周到。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南充市合众街52号
邮政编码:637000
联系人:刘刚,黄盖群
联系电话:13990857434,13890705313
电子信箱:liugang2004380@sina.com
 
三十九、攀枝花市中棵烤烟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栽培中棵烟是现在烤烟生产栽培的趋势,本书是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烟草公司攀枝花市公司三家联合,立足攀枝花烟区 ,在充分利用攀枝花市植烟区的生态和烟叶质量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烟叶产量 、 质量和效益三方面不能充分协调,烟叶因种植密度太大,叶片大而僵,不能充分显示其风格特色,离工业的要求还有差距,进行了中棵烤烟的生产技术研究 ,总结出一套解决以上矛盾的生产技术 。该技术通过烤烟需肥特性,进行测土施肥,补充中微量元素、有机质和补充叶面硼肥等栽培措施,确保烟株发育适度,群体结构合理,以提高烟叶整体可用性,重点是提高上部烟叶的可用性。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目前,该项技术已在攀枝花市大面积推广,近五年累计推广25万余亩,在湖南中烟工业公司的原料基地内进行全面推广,从2014年起,累计推广8.5万;该项技术得到了湖南中烟的充分肯定。该项技术已由吕婉茹和杨鹏主编完成《攀枝花市中棵烤烟栽培技术图册》,于2017年8月由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3.提质增效情况。烟叶平均亩产值较对照增加164元,产量约增加10kg,上等烟比例较对照提高了2%,上部烟比例较对照降低了0.91%。
(二)技术要点
1.群体指标。种植密度1200株/亩,每亩有效叶片数22000-24000片;圆顶后行间叶尖距离10-20厘米,田间最大叶面积系数在2.8-3.2 。烟株营养均衡,发育良好,整齐一致,叶色正常,能分层落黄成熟,无缺素症状或营养失调症状。
2.平衡施肥。在1200株/亩密度条件下总纯氮量控制在7kg/亩左右。总体上,田烟要以“控氮、稳磷、增钾”为主;坡地烟为“稳氮或适当增氮、增磷、增钾”为主。根据不同的植烟土壤、种植品种、气候等因素,按照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结合前作、经验等因素增加或减少施肥量,且不可一刀切。施用了有机肥的,总的施氮量要减少5%-10%。前作(黑麦草等)还田的,总的施氮量要减少5%-10%。
3.上部烟叶成熟一次性采收技术。
上部烟叶5-7片成熟一次性采收。采烤要求与操作技术:
(1)采收数量规划。根据烤房的大小和数量,合理规划采收的数量,必须确保烤房的装烟密度达到规定要求。每株烟采收5-6次,不采生,不漏熟,下部中部烟叶每次采收1-2片,上部烟叶5-7片一次性成熟采收。
(2)同一烤房要求采收的烟叶品种一致,成熟度一致。
(3)烟叶依据成熟度进行分类编杆。
(4)采收、搬运、编杆、装炕注意轻拿轻放,减少机械损伤。
4.中温中湿调制工艺。“中温中湿烘烤工艺”采用中温中湿变黄,慢速升温定色,延时干叶增香,弱风干筋保香,根据鲜烟叶的素质特点灵活调整工艺参数,较好地解决了烟叶烤黄、烤香难题。此工艺节能降本,特别是解决了如何让烟叶烤香的问题。
(三)适宜区域
本技术图文并茂,语言浅显易懂,内容包含山地中棵烤烟的主要生产指标、栽培技术、采收管理、科学调制技术及烟叶分级与储存保管等。 通过本书的学习,有助于种植出优质的中棵烤烟服务于工业 , 对协调工业、商业和烟农三方的利益起到促进作用。本书可供种植烤烟特别是攀西地区的烟农朋友学习参考,同时也可供从事烟草科研 、教学 、生产和加工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阅读。
(四)注意事项
1.施肥量的确定。由于氮肥是影响烤烟生长的关键,因此,在生长中,通过土壤肥力和烤烟经验施肥量来确定氮肥总量,并以肥料中的氮量来确定基肥、追肥和上厢肥,其氮肥的基肥:追肥:上厢肥=45-50%:30-35%:20%,氮:磷:钾=1:1:3,达到“少时富,老来贫,烟叶成熟肥退尽”目的。
2.水肥协调。由于烤烟生长前期气候干旱,追肥浓度0.5-1%,并单株浇水1-2斤。在烤烟揭膜上厢时,如遇气候干燥,上厢肥兑水浓度0.5-1%,并单株浇水1-2斤,保障水肥协调,促进烟苗快速进入旺长期。
3.打脚叶。揭膜打脚叶后,应将烟杆部晾晒1天,待伤口愈合后,再进行培土,减少病害对烟株的感染。
4.采烟叶。在实际采烟中,所采烟叶成熟度不一致,因此,在编烟时,应做到烟叶依据成熟度进行分类,保障每杆烟的成熟度基本一致,有利于烟叶烘烤。
(五)技术依托单位
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单位地址:攀枝花大道南段1791号
邮政编码:617061
联系人:罗桂仙
联系电话:15983574653
电子邮箱:376322998@qq.com
 
 
第二部分  畜牧业技术
 
四十、标准化规模猪场设计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土地资源的紧缺和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国传统的散养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猪场建设,是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减少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控制畜禽养殖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带动农户持续稳定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为进一步推进四川省规模猪场标准化建设,使其在建设工艺上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编制了《规模猪场标准化建设工艺设计规范》(DB51/T1970-2015),该技术提供了大量猪场建设的详实数据及图纸,填补了四川省内标准化规模猪场建设无章可循的空白。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标准化规模猪场设计和肉猪阶段性无抗养殖技术自2014年以来采用边研发边组装集成边推广模式,现均已在四川省主要规模养殖场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技术成熟度高,为持续推进四川省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3.提质增效情况。通过标准化规模猪场设计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猪场猪舍建设不规范,采光、通风及保温、降温条件差,设施设备规格不一、质量差,不利于饲养管理,仔猪存活率较低的缺点。参照本技术新建、改扩建的规模猪场母猪产活仔数11.58头,比传统猪场提高0.54头,节约饲料,商品猪料肉比降低0.09,70日龄仔猪存活率比传统猪场提高5.18个百分点;哺乳期仔猪存活率90%以上,保育期存活率95%以上,育肥期存活率98%以上。
(二)技术要点
1.猪场选址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土地使用规划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供电稳定;粪污就地处理的,设计规模不超过周边配套土地粪污消纳能力。
2.根据猪场建设规模,对猪场各功能区合理规划布局,因地制宜,选用两点式或三点式生产模式。
3.猪场各功能区间距不少于50米,有防疫隔离带或围墙,并按地势高到低和常年主导风向布局办公区、生产区、废污处理区。
4.猪舍设计需满足猪场生产节律需求,本技术按“配种、妊娠、分娩、保育、生长育肥”五阶段工艺设计,各场可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分娩舍、保育舍采用“全进全出”的单元式设计,并进行吊顶,其余猪舍也尽量采用“全进全出”设计。
5.猪舍圈栏内采用半漏缝或全漏缝地板,猪舍屋顶采用双层彩钢板(内夹10厘米厚泡沫),墙面材料根据各地情况选择,尽量用保温隔热材料。
6.参照标准中图集及各项参数进行猪舍设计、建设和设备选型、安装。
(三)适宜区域
四川全省范围推广。
(四)注意事项
标准化规模猪场设计技术专业性强,需加强相关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力度。肉猪阶段性无抗养殖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如养殖环境恶劣,猪舍环控参数如温湿度、通风换气、氨气浓度、粉尘污染等达不到要求会引起严重消化道及呼吸道疾病,慎用此技术;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有害生物如蚊虫、鼠害、苍蝇等不能有效控制会导致猪感染疾病亦慎用此技术。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牛沙路7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何志平
联系电话:13628008202
电子邮箱:813674728@qq.com
 
四十一、猪乳酸菌发酵液体饲料制备及无抗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20世纪中期以来,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对预防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报酬、提高畜禽产品产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不断发展,饲料添加抗生素产生细菌耐药性、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逐步增大,肉食品安全问题突显。本技术通过特殊乳酸菌对饲料原料进行微生物发酵处理,从而维持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平衡和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该技术的使用可显著降低生猪发病率,有效降低治疗用药,显著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率和日增重,显著降低料肉比。解决生猪饲喂过程中抗生素及药物滥用问题,实现猪断奶后全程无抗绿色生态养殖。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从健康动物肠道内容物中选育出适宜发酵液体饲料制备的乳酸菌菌株,其产酸和抑菌性能优良,发酵适宜环境温度范围更广15-35℃(其它同类菌株适宜温度范围25-30℃)。发酵工艺简单,利用普通密封塑料桶或者发酵呼吸膜袋即可完成乳酸菌发酵液体饲料的生产,发酵所需设备简单且可重复利用,投入成本低,更易于在实际的生产及养殖环境中推广应用。该技术成果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件(授权专利号:ZL200910249684.8),形成核心期刊论文及技术工艺报告等10余篇,制定生产工艺流程及操作规程各1套、企业标准2项。项目成果获得了印遇龙院士为组长,谯仕彦、陈代文教授为副组长的专家组的高度评价,项目整体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技术自2011年起,已在四川及全国10余省市推广应用7年,技术成熟稳定,实现了生猪断奶后的全程无抗养殖,治疗用药减少30%以上。该技术的推广将大力推动我省绿色生态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应用范围广,前景广阔,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巨大。 
3.提质增效情况。乳酸菌发酵液体饲料在猪上的饲喂效果良好,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生长猪、育肥猪的生长性能,较对照组其日增重分别提高了13.6%、9.3%、6.3%、料肉比分别降低了8.53%、10.09%、4.5%。实现生猪断奶后的全程无抗养殖,到达绿色生态饲养的效果。治疗用药减少30%以上,猪肉产品药物及抗生素残留不得检出,猪粪排放及猪场氨气浓度显著减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保效益明显提高。
4.技术获奖情况。该技术获2018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1.发酵基础日粮中大料部分。将干净饮水与大料原料按照1.6:1的比例、菌液按照1ml/KG基础日粮的接种比例混合均匀,放入发酵桶或者塑料呼吸膜袋中。控制生产车间环境温度在15℃以上,厌氧发酵24-48小时即可饲喂,此时发酵液体饲料pH值在3.8-4.5之间。此发酵产品在饲喂前再与4%无抗预混料混合均匀(4%预混料和大料不能含任何抗生素和药物),随后立即饲喂。
2.发酵全价配合饲料。全价配合饲料不能含任何抗生素和药物,将干净饮水与全价配合饲料按照1.6:1的比例、菌液按照1ml/KG基础日粮的接种比例混合均匀,放入发酵桶或者塑料呼吸膜袋中。控制生产车间环境温度在15℃以上,厌氧发酵24-48小时即可饲喂,此时发酵液体饲料pH值在3.8-4.5之间。此产品在饲喂前按比例额外添加脂溶性维生素A、D、E、K,混合均匀后立即饲喂。
3.饲料加工过程按照农业农村部《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要求、养殖场自配配合饲料按照GB/T20014.6及GB/T20014.9要求进行。无抗饲料产品生产之前应对生产场地、设备、工具、容器进行彻底清理,防止药物污染。所有饲料原料及预混合饲料均不可含任何抗生素和药物成份。
(三)适宜区域
全省中小规模及以上猪场、绿色生态及品牌肉猪养殖场、中小饲料企业。
(四)注意事项
该技术不允许在饲料中添加任何抗生素及药物。该发酵工艺为严格的乳酸菌厌氧发酵,呼吸膜袋或发酵塑料桶破损后的发酵液体饲料均不可再食用。夏季开袋后尽量在当天使用完、冬季尽量在3天内使用完、未用完的乳酸菌发酵液体饲料需扎紧口袋或密封发酵塑料桶。本技术为液体饲喂,尽量使用不锈钢U型料槽,尽量保证每次采食完全。当日料槽内若有液体发酵饲料未食用完的,需立即清扫,防止料槽内的发酵液体饲料霉变。
(五)技术依托单位
1.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长青路1268号
邮政编码:614000
联系人:陈鲜鑫、杜雪林、刘震坤
联系电话:18908136292、13981303126、15736352659 
电子信箱:chenxianxin2011@163.com 
2.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人:王金全
联系电话: 13601217106 
电子信箱: wangjinquan@caas.net.cn
 
四十二、肉猪阶段性无抗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四川是全国第一养猪大省,川猪振兴是“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重要工作之一。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发展,既要保量更要提质。抗生素在生猪养殖中的应用为提高生产效率、满足猪肉产品量的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猪肉产品药物残留、细菌耐药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肉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本技术主要通过肉猪无抗饲料配制、肉猪阶段性无抗养殖、饲料-养殖-肉猪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等构成的肉猪阶段性无抗养殖技术体系推广,实现无抗肉猪规模生产,解决猪肉产品药物残留难题,降低细菌耐药程度,减轻环境抗生素排放污染。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本技术经过多年研发不断完善,在全省多家养殖企业、无抗品牌猪肉推广企业如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绵阳明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四川安帮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都旺江农牧公司、齐全集团等试验、示范应用,肉猪生长性能良好,技术成熟度高。
3.提质增效情况。本技术推广后可实现饲料无抗、养殖总体减抗、出栏肉猪阶段性无抗目标,肉猪养殖抗生素用量减少30%以上,猪肉产品无药物残留,细菌耐药性水平将会明显降低。通过实施阶段性无抗养殖技术,据不完全统计,仅2018年以来眉山、蓬溪、射洪、乐山市中区、渠县等示范市区县采用60kg体重至出栏的无抗养殖模式,累计出栏肉猪8万多头,死亡率降低0.5~5.5%,生产性能改进3~5%,养殖效益并未降低,甚至提高2.6~6%,猪肉产品药物残留未检出,肉品质量安全水平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二)技术要点
1.无抗饲料配制技术。本技术推广35kg至出栏及60kg至出栏两种无抗养殖模式,其配合饲料营养水平推荐见表1。无抗浓缩饲料、复合预混合饲料营养水平参考表1折算设计。饲料抗生素替代品选用有机酸、益生素/菌、植物提取物、酶制剂等提高养分消化率、降低腹泻率的产品。饲料加工过程按照农业部最新公告的《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要求、养殖场自配配合饲料按照GB/T20014.6及GB/T20014.9要求进行。无抗饲料产品生产之前应对生产场地、设备、工具、容器进行彻底清理,防止药物交叉污染。


2.肉猪无抗养殖技术。具体操作按照《肉猪阶段性无抗养殖技术规程》(DB51/T 2337-2018)四川省地方标准执行。
3.疾病预防与治疗技术。肉猪养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要求进行免疫。养殖场应具有有害生物如蚊虫、苍蝇、老鼠等防控措施,避免疾病通过有害生物传播。无抗养殖开始前一般要进行一次呼吸道疾病等保健用药,症状严重可进行两次保健用药。无抗养殖期间如果发生疾病如消化道或呼吸道疾病可使用中药/植物提取物类、有机酸类、无机矿物类、功能性纤维类、益生素/菌类等非抗生素类治疗,确保出栏前至少50天以上不使用任何抗生素而保证猪肉产品无抗生素药物残留。
(三)适宜区域
全省规模猪场、部分条件许可的小农户及无抗品牌肉猪养殖场。
(四)注意事项
养殖环境卫生条件差,猪舍温度达不到要求会引起严重消化道及呼吸道疾病,慎用此技术。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牛沙路7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杨加豹 刘进远 陈瑾
联系电话:13699007358 13980035701 15208269024
电子信箱:809631975@qq.com
 
四十三、蜀宣花牛防热应激综合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高湿热作为夏季南方地区强烈的刺激源,对南方地区动物生产的影响较大。蜀宣花牛凭借其乳肉生产性能优良,能有效适应我国南方夏季高温高湿、冬季低温高湿自然气候条件及农区粗放饲养管理条件等特性,现已推广应用至10余个省及省内21各市州,对我国南方地区牛业发展意义重大。目前镇对蜀宣花牛专门化的防热应激饲养管理尚不健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集成、组装了一套科学的蜀宣花牛防热应激综合技术可充分发挥其生产潜能,有效提高牛业产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蜀宣花牛培育过程历经30余年,期间通过构建湿热条件下以散户养殖为主体的乳肉兼用型牛育种选择体系,在抗热应激资料的积累下开展了大量的生产技术研究。蜀宣花牛及配套的防热应激综合技术已推广至国内10余个省市、覆盖省内21个市(州),作为种用、肉用、奶用牛。目前累计推广种牛10.14万头,肉用牛130.7万头,冻精80.5万剂,改良地方黄牛98.64万头,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
3.提质增效情况。蜀宣花牛防热应激综合技术的推广,能充分发挥蜀宣花牛的产奶、肉生产性能,有效提高蜀宣花牛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我省由养牛大省向养牛强省转变。
(二)技术要点
1.应付热应激的营养措施。
(1)降低纤维性饲料的摄入量。湿热季节饲喂低纤维日粮提高日粮能量浓度更有利于减少产热。日粮精料最大比例一般不宜超过60%,中性洗涤纤维不低于28%。
(2)添加脂肪。日粮中添加3%~5%的脂肪。可通过添加脂肪酸钙、全脂大豆等增加日粮中脂肪的含量。全脂大豆以及全棉籽饼可提供较好的过瘤胃脂肪和蛋白。脂肪的加入将使钙、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率下降,日粮中一旦添加脂肪,以上矿物质的需要量要提高。
(3)适当提高蛋白质。日粮的过瘤胃蛋白含量由28%~30%提高到35%~38%;或在日粮蛋白和过瘤胃蛋白进食量相同(18.5%和43%)情况下,日粮赖氨酸与蛋氨酸的比例由1.6:1提高到3.0:1,可增加蜀宣花牛产奶量。
(4)补充钠、钾、镁。在炎热月份,牛出汗较多,钠、钾、镁损失较大,应进行补充。
(5)维生素。在夏季应补给较平时高1倍的维生素A,并尽可能多喂青绿多汁饲料,如:胡萝卜、冬瓜、南瓜、瓜皮等。
(6)使用瘤胃缓冲剂。在夏季高精料,低粗料的牛日粮中添加缓冲剂,有较好的饲养效果。可在全混合日粮干物质中添加0.75%~1.5%的碳酸氢钠或0.35%~0.4%的氧化镁等。
(7)烟酸、酵母培养物。日粮中添加烟酸6 g/天可以缓解热应激。酵母或者酵母培养物也可以缓解热应激。酵母产品的种类很多,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啤酒酵母。
2.夏季的饲养管理。
(1)供给充足的饮水。夏季要给牛饮用新鲜、清洁凉水。在热应激时期需保证充足的饮水量,可在水中添加少量食盐。养殖场最好采取自由饮水的方式(自动饮水器),让牛自由饮水,并在运动场和凉棚设置开放式的饮水槽。炎热天气中,必须有25%的牛在任意时间都可以接触水源。即100头至少要提供25个饮水空间。产奶牛挤奶以后需要饮水,挤奶厅也应安装饮水装置。
(2)调整饲喂时间。由于采食后的2~3小时为热能生产的高峰阶段,因此,建议夏季夜间喂料量应占日粮的60%以上,尤其是粗料宜安排在20:00至5:00进行。同时,还可通过增加饲喂次数,延长饲喂时间,提高采食量。
(3)调整作息时间。采用夜间放养运动,放出时间在下午6~7点后,此时地热已基本散发,以免牛只受本身热量和地热的双重影响而导致突然中暑。
(4)季节性产犊。适当调整产犊季节,使牛进行季节性产犊用以减少夏季产犊头数,对预防产后疾病、防止减产及避开热应激对高峰泌乳和整个泌乳期的影响都会产生良好效果。调整牛每年9、10月份产犊,10个月的泌乳期均在秋、冬、春和初夏季初进行,适合产奶牛对环境温湿度的要求。其后的两个干乳期也正好处于7、8两个月,对产奶没有影响,对初生犊牛还有一定好处。
(5)经常按时刷拭牛体。刷拭牛体可散发牛体总热量的30%。在热应激时期可按需刷拭牛体。
(6)采用全混合日粮。有条件的牛场,采用全混合日粮,以确保营养需要和采食量。
3.环境改善措施。
(1)科学设计牛舍。牛舍的舒适程度与牛的健康和生产力有很大关系。在四川乃至南方设计牛舍时,除考虑舒适度外,还应把牛舍通风、减少热辐射等预防热应激的措施作为重点来考虑。
(2)安装风扇。风扇功率一般要求达283~311 m3/min,风速为10 m/s(吹到牛体上需在2m/秒以上),风扇通常安装在墙壁上,风扇与墙壁之间的最佳夹角为80°~85°,安装高度为2.5 m。也可安装吊扇。 
(3)搭建凉棚。简易凉棚可减少30%的太阳辐射热。凉棚以高为宜(如5 m),一方面便于通风,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棚顶对牛的热辐射。顶棚所选用的材料应有良好的隔热性能且辐射系数小,也可通过在其表面涂刷反射率高的油漆或设置中间留有空隙的双层板结构以降低棚顶对辐射热的吸收。顶棚以钟楼式或倾斜式(18°~22°)为宜,其有助于热气流向上流动,但倾斜度不宜小于18°,否则,空气流动受阻,造成夏季室温增高。此外,凉棚朝向应考虑夏季主风向和太阳入射角。
(4)搭建遮阳布。在运动场搭建遮阳布,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太阳照射,缓解热应激。
(5)空气的蒸发冷却。经特殊设计的喷雾或雾化装置固定在棚顶,它可向凉棚中的牛吹洒冷风或雾,水分蒸发,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进而将空气冷却。
(6)种树减少辐射热。在牛舍周围种植一些阔叶树遮荫,既可减少辐射热,又可美化环境。
(7)灭蝇除害虫。在夏季蚊蝇害虫偏多,常干扰牛的正常休息,甚至会造成疾病传播。应采取有效措施灭蝇除虫和环境清洁,确保牛正常休息。
(三)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宜在四川农区及类似南方生态区域进行推广。
(四)注意事项
根据前期研究,在四川农区热应激从4月份就开始出现,一直持续到9月份才结束,特别是6~8月份,不仅热应激程度较高,每天还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该段时间需注意防范热应激;热应激期间搞好牛场卫生与防疫工作;改变传统观念,因地制宜,发展蜀宣花牛适度规模养殖。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牛沙路7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易军
联系电话:028-62561060
电子邮件:372197981@qq.com。
 
四十四、西南地区奶牛主要疫病防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针对我国西南片区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每年雨季持续时间长等特殊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导致的乳房炎和腐蹄病发病率高、寄生虫病感染率高、牛奶中药物残留超标等诸多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采用现代技术和传统经典技术与开发创新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支撑产业发展紧密连接的方法,在奶牛场疫病快速预警技术、奶牛腐蹄病病原研究和防控技术、奶牛乳房炎防治技术、奶牛寄生虫种群结构和防控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全面而系统的深入研究和示范推广,研究、组装、集成了西南地区奶牛主要疫病防控技术,解决了制约西南地区奶牛产业发展的疫病防控瓶颈难题,获得了一批实用于生产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首先在新希望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和“西部生态奶业大市”眉山市洪雅县、丹棱县、青神县、东坡区、彭山县和仁寿县6个示范县(区)建立应用示范平台并进行技术中试、熟化、完善,随后将熟化的技术通过示范场辐射带动、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方式在四川、重庆、云南等省(直辖市)17个市(州)48个奶牛养殖县(市)奶牛养殖县中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3.提质增效情况。通过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奶牛场对环境致病菌的预警和消灭能力,使奶牛场消化道病和产科病的发病率下降25%,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在原有基础上降低56%,腐蹄病的治愈率由原来的66%上升为90%,治愈时间由原来的150天缩短为90天,奶牛泌乳期预防性驱虫下降38%,犊牛成活率提高3个百分点,泌乳奶牛单产提高255.5kg/年,延长奶牛使用年限1个月,使奶牛场每年减少经济损失和提高奶牛生产效益达3800元/头,推广期间累计推广奶牛数达到143.17万头,实现新增纯收益54.4亿元。
4.技术获奖情况。由项目中的核心技术组装成的《西南地区奶牛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1.建立了敏感、特异、快速的环境中奶牛消化道病和产科病等的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乳房炎常见病原链球菌的PCR方法。
2.坏死梭杆菌为西南地区奶牛腐蹄病的主要病原菌。克林霉素、林可霉素、洁霉素、强力霉素、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等为治疗腐蹄病的首选药物。
3.西南地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致病性链球菌;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卡拉霉素为治疗临床乳房炎最有效的抗生素药物;诃子的水提取物、余甘子水提取物、多刺绿绒蒿乙醇提取物、螃蟹甲乙醇提取物为单方,柯子水提物+余甘子水提物+多刺绿绒蒿乙醇提取物(3:1:1)、柯子水提物+余甘子水提物+螃蟹甲乙醇提取物(3:1:1)、柯子水提物+余甘子水提物+螃蟹甲乙醇提取物(1:1:1)为组方,对奶牛乳房炎4种主要致病菌的抑菌效果最佳。
4.每年5~7月为高胎次奶牛隐形乳房炎的预防关键时期;向泌乳奶牛投喂30mg/头.天的融合抗菌肽能够有效的预防奶牛隐形乳房炎;首次口服左旋咪唑7.5mg/kg间隔10d重复1次或首次注射左旋咪唑5.0mg/kg间隔10d重复1次,均能够有效防控奶牛隐形乳房炎,其防治效果可维持90d;每次挤奶前使用百毒杀进行药浴.
5.明确了西南地区主要流行的寄生虫为2科4属的前后盘吸虫,且感染率逐渐上升,其次是线虫和体表寄生虫; 筛选到60mg/kg体重吡喹酮对奶牛前后盘吸虫病、首次投喂0.3mg/kg体重伊维菌素7d重复1次对奶牛螨虫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能良好;
(三)适宜区域
适宜在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奶牛养殖场(标准化养殖小区、奶农专业合作社、奶联社、家庭牧场)中推广应用。
(四)注意事项
乳房炎、腐蹄病、寄生虫药物的使用需要按照药物说明书的要求严格遵守停药期,防止药物在牛奶中残留;寄生虫药物的使用则需要根据当地寄生虫流行情况进行选择。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牛沙路7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康润敏
联系电话:13618024360
电子邮箱:78157881@qq.com
 
四十五、基于手机微信平台的肉牛饲料自动配方系统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伴随“互联网+”式创新的不断涌现与快速发展,与传统养殖行业的结合也将必然出现,进而促进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目前,已有的饲料自动配方系统大多数基于PC平台,存在操作复杂、硬件要求高、推广难度大等问题。因此,基于智能手机移动平台,将社交化终端微信应用作为入口,以云计算为支撑,设计并开发了肉牛饲料自动配方系统。该系统具有操作简单、运行速度快、移动性好等优点,加上完全免费开放使用的方式,适宜在四川广大农村地区的养殖户(场)中推广应用。因此,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针对我省肉牛养殖生产方式落后、规模化程度低、农村散养户多等特点,以饲料自动化配方设计作为切入口,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方便性,同时结合云计算的强大支撑能力,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智能手机微信端的肉牛饲料自动配方系统。该系统只需用户从微信入口登陆,输入相应的牛群与日粮原料种类等信息,传送至云服务器的后端计算平台,采用最优线性规划技术,计算并优化出满足肉牛营养需求且价格最低的日粮配方,实时地返回至微信端供用户使用。
与传统的日粮自动化配方设计软件相比,该系统仅仅依赖于智能手机,以流行的社交工具(微信)作为入口,而将复杂的计算环节放置于云计算平台,且采用完全免费的使用方式,更适合在农村地区的散养户中推广应用,提高日粮配方设计的科学性,对实现高效养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技术要点
1.技术描述。
(1)本系统以农业部 2004 年发布的《肉牛饲养标准》为基础,建立肉牛营养需求的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包括的牛群基本参数有:体重(kg)、饲养类型、品种、环境温度(℃)、目标日增重(g)和月龄,共计6个指标。基于这些指标,预测肉牛对粗蛋白(CP)、综合净能(Nemf)、维生素、磷(P)、钙(Ca)等m种营养成分的需求量。
(2)系统根据用户所选定的n种原料,输入相应的市场价格,并依据原料数据库确定m种营养成分的含量。依据营养学理论,分别确定n种原料在日粮配方中的允许使用的最高比例,以及n种原料在配方中的实际使用量之和。采用模糊线性规划技术,在日粮营养成分满足肉牛营养需求,且日粮的所有原料实际使用量满足不超过被允许使用的最高比例的条件下,使日粮的配方价格最低目标函数取最小值。
(3)通过租用公有云计算资源,搭建24小时不间断云服务器系统,依据构建出的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采用GLPK线性规划计算工具包,结合MySQL数据库存储技术,实现高效率的饲料配方最优化计算过程。本系统通过将整个计算环节部署于云计算平台,从而能够提供畅通、稳定、高效的计算服务,为前端的良好用户体验提供了技术保障。
2.用户操作。
(1)微信搜索并关注“智农网”手机微信公众号平台。
(2)点击“智慧养殖”-“畜牧养殖技术转化成果-牛”-“肉牛饲料自动配方”进入配方界面。
(3)选择或填写饲养类型、体重、品种、环境温度、目标增重等参数。
(4)选择用户现有的能量饲料(至少选择1种原料)、蛋白质饲料(至少选择1种原料)、糠麸饲料、优质干草、糟渣类饲料、多汁类饲料等及对应价格。
(5)选择饲料添加剂、青粗饲料组成。
(6)计算出配合饲料组成及成本开销,即得到肉牛饲料自动配方。
(三)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宜在四川广大农村地区的养殖户(场)中进行推广。
(四)注意事项
肉牛饲料自动配方系统可查看历史配方;可结合“智农网”中“饲草轮作模拟系统”、“牛群管理”等模块使用。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牛沙路7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王巍、易军
联系电话:028-84510929,028-62561060
电子邮件:582181328@qq.com
 
四十六、农牧区耦合牦牛全年均衡出栏4218模式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川西北高原有着发展牦牛经济的传统优势。但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牦牛的生产还是完全依赖于天然草地和传统的饲养模式,使牦牛长期处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之中。每年10月牦牛活重达到当年的峰值,然而,在冷季由于气候寒冷和牧草缺乏,放牧牦牛生长停滞,掉膘严重,体重下降幅度达15%~30%,死亡率达10%~20%。牦牛的这种“锯齿型”生长,一般要5~6岁才能达到出栏体重,期间要经过5个严寒的冬天,总掉膘体重远大于牦牛出栏时的体重,其消耗的草料是直线生长的2~3倍,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且肉质变“老”,不易加工、烹调,难于进入城市高端市场。历年来,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所采取的对策良方众多,但均有其局限性,这种“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由西南民族大学牦牛营养与健康养殖技术团队自2010年以来在科技部、省科技厅项目的支持下,做了大量的研究试验,总结并提出牦牛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农牧区耦合牦牛全年均衡出栏4218模式”,即将高原牧区放牧生长到4岁左右、体重达200 kg的架子牦牛,转移到半农半牧区育肥100天,体重达280kg以上出栏。目前该模式已在阿坝州多地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农牧民的增收和贫困户的脱贫,是当地精准扶贫、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首推模式,其中,小金县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也取得省委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藏区县推广应用。
3.提质增效情况。通过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有效的提高牦牛的生长性能,降低冷季死亡率,缓解牦牛冷季掉膘,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草畜平衡。使3~4岁200kg左右的牦牛在100天标准化饲养的情况下,增重80 kg左右,缩短牦牛自然出栏周期2~3年,每头牦牛可增加收入800~1200元,增产增效显著。
(二)技术要点
1.牦牛养殖圈舍的选址与布局。
(1)选址。选择地势高燥、通风良好、背风向阳的地方建设牛场。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其它畜禽养殖场及畜禽屠宰加工、交易场所500米以上。距离主要交通干线、河道100米以上。
(2)布局。根据总体要求,一般包括四个功能区,即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和粪污处理区。各区位置的布局应考虑地势、地形、风向、防疫、物流等因素,既要便于卫生防疫,又要建立最佳生产联系。
(3)圈舍。根据养殖规模的大小,参照《牦牛标准化舍饲育肥场规范》(DB51/T 2374-2017)中的要求和各项参数进行牦牛圈舍的设计、建设。
2.牦牛的饲养管理。
(1)育肥100天饲草料的供应。3~4岁平均体重200 kg左右的健康牦牛,经100天育肥,平均增80 kg,每头牦牛平均每天需要3.0 kg精料和7.0 kg粗料,全期每头牦牛需要300 kg精饲料和700 kg粗饲料。精饲料包括玉米、豆粕、麦麸等,粗饲料包括牧草、青干草、秸秆、酒糟、青贮料等。
(2)过渡期的日粮配制与饲喂技术。牦牛长期生活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突然由放牧转移到低海拔地区圈舍饲养,其生活环境、饲草料结构变化很大,给牦牛造成很大的应激,往往表现为不适应新的环境、不采食人工投喂的饲草料,使牦牛迅速掉膘减重,甚至生病死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新购进牦牛进场2小时后给水,4小时后给料(优质青干草),任其自由采食;第2天开始自由饮水;进场第2~3天进行第一次驱虫(注射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注射液等),间隔10~14天再进行驱虫;进场第8天开始适当的添加本场的粗饲料,第10天起,逐渐增加育肥精料(专为牦牛短期强度育肥而设计的绿色环保型饲料)至每头每天3.0 kg。
3.育肥期的全日粮配制与饲喂技术。
(1)全混合日粮的配制。牦牛育肥期全混合日粮由精料和粗料两部分构成,参照美国NRC肉牛营养需要(NRC 2000)和中国肉牛饲养标准(NY/T 815-2004)科学配制,满足牦牛生长全面均衡的营养需要;全混合日粮精粗比为50:50,精料由能量饲料和牦牛专用浓缩饲料按比例配制;粗料为牧草、农作物秸秆、青贮秸秆、农副产品、酒糟等。
(2)冷季精料的配制。精料包括70%玉米和30%牦牛育肥精料补充料。由于冷季气温较低,需要添加一定的防护措施(门帘等),维持牛舍适宜的温度,同时适当的增加玉米的用量有利于牦牛稳定的增重,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暖季精料的配制。精料包括65%玉米和35%牦牛育肥精料补充料。暖季气温比较适宜,部分地区气温较高,可通过剪毛、牛舍制冷、牛舍通风和遮阳等方式降低牛舍内的温度,达到防暑的目的。
4.牦牛的饲喂技术。牦牛经过7~10天的过渡期后,便进入快速增重的育肥期,应逐渐增加精料饲喂量。精料饲喂量由最初的占体重1.0%,即每头每天2.0 kg,每10天增加0.2 kg精料,直至增加至每头每天3.0 kg,便不再增加精料。育肥全期粗饲料保证充足供应,任其自由采食,并保证充足的饮水。
牦牛育肥期的粗饲料尽量选用当地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栽种牧草、野草等,如玉米秸秆(干秸秆或青贮秸秆)、燕麦干草、酒糟、黑麦草等。
每天分上午(8:00)和下午(16:00)定时饲喂2次,饲喂时先喂精料后喂粗料。
5.卫生防疫标准化。
(1)搞好清洁卫生,严格消毒制度。牦牛圈养后每天的采食量大,排粪量也大。应保持圈舍清洁卫生,每天除粪2次,每两周对圈舍和环境进行消毒。常用消毒液有:10%~20%石灰乳,5%~20%漂白粉液,2%~4%氢氧化钠(火碱)溶液,5%来苏儿,4%甲醛,0.15-0.2%新洁尔灭等。
牦牛的粪便可用生物热消毒方法来进行消毒处理。即在远离圈舍的地方将粪便堆积起来,上面覆盖10cm厚的泥土,进行发酵,一般经2~3个月即可用作肥料。污水引入处理池后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处理。
(2)驱虫。购进牦牛在第一周内连续驱虫2次,育肥时间长的,还可进行第三次驱虫(至少在出栏前20天,保证足够的休药期)。驱虫药有注射剂、口服剂和外用剂,常用药物有:驱除体外寄生虫的螨净、双甲脒,驱除体内线虫的左旋咪唑,驱除多种绦虫和吸虫的吡喹酮,驱除体内多种蠕虫的阿苯哒唑、芬苯哒唑、甲苯咪唑以及能驱杀多种体内外寄生虫的伊维菌素等。但首选药物为阿苯达咪唑片剂和虫克星片剂等药物,也可选择阿维菌素(针剂)。 
(三)适宜区域
四川省内半农半牧的牦牛养殖区县。
(四)注意事项
1.引导当地牧民对于传统养殖方式观念的改变,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适时出栏,缩短出栏周期;
2.加强技术培训,重点发展养殖专业户,以点带面,普及牦牛异地育肥的科学养殖技术;
3.在当地进行配套技术的示范,逐步推广应用。
(五)技术依托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联系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6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彭忠利
联系电话:13808011849
电子信箱:leo3131@163.com
 
四十七、肉用山羊养殖综合配套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山羊经济价值高,羊肉鲜嫩味美,羊肉市场的需求逐渐加大,为肉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肉用山羊生产正在成为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产业。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四川已开始大面积推广舍饲养羊,随着这一新的饲养方式的出现,品种选择、饲料饲草搭配与供给、羊舍建筑、适度规模、疫病防治等一系列问题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将已取得的肉用山羊生产科研成果集成与组装配套,推广肉用山羊养殖综合配套技术。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本项目在四川金堂、荣县、富顺、仁寿、营山、嘉陵、南江、平昌、简阳、乐至、安岳、盐亭、会理、马边、沐川县实施。项目实施四年来,新增出栏肉羊92万余只,累计发展养羊示范户2649户,科学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成效显著,大幅度地提高了四川肉用山羊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
3.提质增效情况。8月龄杂交羊胴体重达15kg,每只比本地山羊增加5kg以上,增加收入300元以上。
4.技术获奖情况。肉用山羊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示范项目获得2017年度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1.推广优良山羊品种及其经济杂交技术。推广品种:南江黄羊、川中黑山羊、简州大耳羊、波尔山羊、川南黑山羊等。
2.推广高床漏缝地板养羊技术。开展羊舍设计,制定羊舍修建标准。
3.推广粗饲料加工、青贮、饲料饲草调配技术和人工种草技术。秸秆饲料切成1.5~2 cm或打成草粉拌入配合料中饲喂,开展青粗饲料青贮,推广优良牧草种植,品种有一年生黑麦草、高丹草、墨西哥玉米等。
4.推广肉用山羊配合饲料及育肥补饲技术。肉用山羊出栏前3个月推广配合饲料进行育肥补饲。
5.推广适度规模养羊技术。示范户每户出栏肉羊80只以上。
6.推广山羊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山羊驱虫技术和主要疫病防治技术。
(三)适宜区域
四川农区及盆周山区。
(四)注意事项
推广地区按照羊生态适应性,注意羊品种的选择;选择羊群基础、羊舍条件较好的农户中进行配套技术的示范,逐步推广。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畜牧总站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大街17号
联 系 人:王小强、周光明
联系电话:(028)85542317、85592240
电子信箱:47467900@qq.com
 
四十八、肉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中药减抗防治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
(1)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简述。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俗称羊烂肺病)是由支原体引起羊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浆液性或纤维素行肺炎与胸膜炎为特征。该病是肉羊养殖的重要常见病,各地区和任何品种的羊都能够发生,一般在冬季和早春季节易发;营养缺乏、饲养密度过高、圈舍阴暗潮湿、气温骤变等都可促进该病的发生;病羊和带菌羊是本病的传染源,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如鼻液等飞沫传染健康羊;在规模化的羊场中,该病会引起羊免疫抑制、饲料报酬显著降低甚至死亡淘汰等,危害普遍;另方面因该病在常年的免疫压力及规模养殖技术的改善条件下,多为慢性、易复发性呼吸道病,症状包括剧烈咳嗽,常在感冒以及其它传染病继发或协同感染时,症状和危害更加严重。目前肉羊场有发生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发生的比例超过90%,羊场羊群发病率在10~90%. 故长期以来,支原体肺炎经常给肉羊规模养殖生产带去普遍而巨大的经济损失。
(2)目前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治概况。目前针对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综合防控措施主要有疫苗免疫、环境控制、引种检疫、加强饲养管理等,而疫苗免疫的预防效果目前并不理想,所以生产中存在该病的羊场和羊群比例非常高。在发生以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为主的肉羊呼吸综合征时,目前主要防治措施是依靠强力霉素、泰妙菌素等有明显疗效的抗菌素药物,但抗菌素治疗通常不彻底、长期带毒排毒感染而感染其他个体、且容易复发更难防治的疫情;抗菌素治疗也很容易产生抗菌素耐药性、严重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卫生品质、且容易造成抗菌素二重感染。故抗菌素对该病的疗效通常较差,特别是反复发作带来的抗菌素滥用的生产危害显著;在全社会严重关切抗生素耐药性和动物性食品安全卫生品质的情况下,抗菌素防治家畜支原体肺炎已是亟待扭转的防治方法。此外,除了原发性支原体肺炎外,其他的一些原发传染病(比如流行性感冒病毒、巴氏杆菌感染及链球菌感染等)在家畜身上也会表现出支原体肺炎的症状,这类疾病因发病原因复杂且难以分辨,使用常规的抗菌素防治手段难以安全而有效的控制这种混合或继发情况下的复杂呼吸综合征。
(3)该技术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肉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中药减抗防治技术则是以肉羊创新团队防疫岗位前期研究中筛选的专门防治支原体肺炎的中药方剂(已申报专利)为主体,辅以抗菌素快速控制细菌急性感染,从而达到快速祛痰止咳、控制细菌感染、快速恢复健康、减少死亡淘汰、减少抗菌素使用、有效阻止复发的防治效果,肉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中药减抗防治技术不仅对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有显著疗效,且对感冒及其他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综合征也具有良好防治作用。该技术对羊支原体肺炎疗效显著而彻底、抗菌素用量更小且耐药性风险更小,既能达到防疫疗效、又能达到减抗关切。因此,从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生产严重危害程度、防治效能及减抗效果等经济社会价值,肉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中药减抗防治技术作为主推技术进行推广应用,都是十分必要而可行的。肉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中药减抗防治技术示意图如下图: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总体上可防可治,但随着肉羊规模养殖生产发展,普遍发病、感染群体大、危害严重等特点表现得更加集中且突出,肉羊防疫课题组经过流行病学调查、防治中药组方疗效筛选、羊场发病群体的示范应用等过程,组装集成了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中药减抗防治技术,并在扩大生产应用不断完善。目前已在肉羊规模养殖场应用至少5年以上,在我省的巴中市、广元市、绵阳市、资阳市、内江市、成都市、乐山市、自贡市、眉山市、凉山州、甘孜州等肉羊主要生产区及山东省、云南省、江苏省等省区的羊场,针对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以流鼻涕及咳嗽等呼吸症状为主的发病羊群,采用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中药减抗防治技术进行了防控,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3.提质增效情况。在技术试验过程中,该防治技术只需要特异组方中药及强力霉素等抗菌素,不需要其他复杂操作要求,而总有效率98%以上、治愈率95%以上,群体康复后在6个月以上甚至更长时间不再复发。目前生产常用的抗菌素治疗方案,可以短时间控制症状,但2-3周后复发,循环往复,逐渐引发抗菌滥用及严重的抗菌素耐药性,羊群会出现治疗无效的死淘增加(通常可达15%以上)、免疫力低下、生长迟滞体质消瘦(屠宰率降低)、饲料报酬显著降低而育肥期延长2个月以上。
在示范应用及推广应用过程中,该技术可快速控制疫情、节约防疫成本、减少死淘等直接经济损失,还可通过技术推介提高生产线对呼吸道综合征的认知和整体防疫水平,减少抗菌素滥用及抗菌素耐药性风险,提高饲料报酬30%以上甚至更高,显著提升群体健康状况、提高群体羔羊存活率(母羊患病后可导致流产或繁殖障碍或奶水营养不足,甚至造成羔羊早期感染),提升群体日增重等健康水平、缩短育肥期及肉羊产品安全品质。
(二)技术要点
该技术在肉羊养殖场应用的主要思路如下:
——在平时未发生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疫情的情况下,以疫苗免疫为主要措施、辅以加强流通检疫控制、降低饲养密度、保持环境清洁干燥等,预防该病的发生。
——平时坚持不断提高良种杂交、平衡营养、分阶段饲养管理流程、生物安全、环境控制方面的综合饲养管理水平,因地制宜且尽可能满足羊群的福利感受。
——在发生以流鼻涕及咳嗽为主要症状的呼吸征,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剖检检查及实验室诊断为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或是以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为主的呼吸综合证,则采取中药减抗防治技术,对全群通过补饲等添加中药组方粉剂5-7天、同时注射强力霉素等敏感抗菌素3-5天(30日龄以内的羔羊可以通过口服抗菌素处理),可以在1周左右平息疫情、并达到群体基本康复、长时间不复发。在此期间加强消毒、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防治效果。
——在曾经发生过该病的羊群,可以每半年用中药全群保健一次,或在有少量几只羊个体出现流鼻涕及呼吸症状时用中药全群保健一次,以保持群体常年不发生该病的生产损失。
(三)适宜区域
在肉羊养殖生产线均可使用,故尚未发现有该技术使用的禁忌区域。
(四)注意事项
1.该技术的关键是中药组方防治,但不能替代疫苗免疫的长期预防效果。
2.在该技术生产推广应用过程中,抗菌素治疗虽然为辅助治疗手段,但抗菌素在快速降低细胞外支原体及细菌感染强度、控制细菌混合或继发感染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及羊呼吸综合征防治过程中,发挥好抗菌素的抗细菌感染作用,需要抗菌素持续使用3-5天,不能滥用抗菌素、但也不能见效即停用抗菌素。
3.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中药减抗防治技术在生产应用过程中,需要在饲养管理方面密切配合,比如保持环境清洁干燥、合理的饲养密度、做好其他疫病的防控、平衡的科学营养等,方能取得理想疗效。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成都市牛沙路7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魏勇
联系电话:18908067445
电子信箱:122657101@qq.com
微信:hope19740616
 
四十九、羊场环境控制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四川是南方肉羊养殖的第一大省,但目前我省肉羊养殖仍以小规模养殖为主,普遍存在着场区及圈舍建设不合理、配套设施设备简陋、粪污处理难度极大且综合利用率低和疫病控制困难等问题,增加了食品安全隐患,极大地限制了肉羊规模养殖和产业化发展,加之现行环境保护压力和监督力度持续加大,迫切需要肉羊产业转型升级。
羊场环境控制技术主要包括肉羊标准化圈舍建造技术、舍内环境控制技术、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方面科研成果,适用于四川农区及盆周山区。该技术完善了农区和牧区适度规模化肉羊养殖场建设的详实数据及图纸,填补了省内标准化规模羊场建设无章可循的空白;创新集成了羊舍内环境控制(包括通风、节水减排、圈舍空气质量控制)技术与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可有效改善羊舍内外环境。该项技术推广应用后可促进肉羊产业科技进步,对持续推进全省肉羊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本项技术推广主要以辐射适度规模肉羊养殖场为主,自该集成技术推广以来,各项成果和技术在成都市金堂县、大邑县、简阳市,资阳市乐至县,凉山州昭觉县、金阳县、布拖县、美姑县等多个肉羊养殖场,进行了大示范推广,成效显著,有力促进我省肉羊产业健康发展。
3.提质增效情况。通过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羊场圈舍建设不规范,采光、舍内空气质量及保温、降温条件差,设施设备规格不一、质量差,不利于饲养管理,羔羊存活率较低,粪污处理难度极大的缺点。参照本技术新建、改扩建的羊场,可提高肉羊生产性能,羔羊成活率达到92%以上,降低肉羊发病率15%,生产效率提高10~20%;实现粪污治理和综合利用,通过新型饮水器的应用,可节水30%;羊床地板下利用刮粪板机械自动清粪,干湿分离,可减少废水等废弃物20%,降低环境压力,同时节约50%人工成本。综上,通过推广羊场环境控制技术,可为肉羊养殖户增加纯收入120元/只。
(二)技术要点
该项技术集成和组装了肉羊标准化圈舍建造技术、舍内环境控制技术、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1.肉羊标准化圈舍建造技术。
(1)选址及布局。按相关标准建造,地域地理环境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求》;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防疫环境好,水源充足,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要求,远离村舍及交通主干道的地方。按标准布局,设生产区、生产辅助区、生活管理区等。
(2)农区及牧区圈舍标准化建设。根据养殖规模的大小,参考《肉用山羊舍饲养殖场建设》中的要求和各项参数进行肉羊圈舍的设计、建设。
2.舍内环境控制技术。
(1)节水减排技术。主要采用羊舍节水型饮水、节水型清粪等节水减排技术,达到节约水资源,减少羊粪后续处理量和处理难度的目的。
(2)正负压联合通风技术。在羊舍屋顶安装无动力风机,在出气口内安装温控排风扇,从而产生“烟囱”效应并进行负压通风。夏季气温高时敞开部分窗户,进行通风换气。冬季使用暖风炉能够将外界新鲜空气吸入炉内加热后送入圈舍内,同时将污浊的空气和湿汽气排放到舍外,以降低空气湿度和有害气体浓度,改善肉羊圈舍环境卫生。
(3)圈舍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及控制技术。该技术能够对羊舍内参数,如温度、湿度、NH3浓度、PM10等进行全天候在线监测,通过无线局域网将数据上传至服务器,上位机实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及显示,当环境参数超过预警值时,系统自动报警,并能及时调整供热和通风换气,能够实现圈舍智能化环境监测和预警。
3.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1)羊粪堆积发酵技术。
场地要求:羊场干粪堆积发酵场地为水泥或铺有塑料膜的地面,也可在水泥槽中进行,羊场干粪堆积发酵场棚面积大小主要依据饲养规模计算确定。
堆积发酵方法:堆积体积:将羊粪堆成长条状,高度1.5~2米,宽1.5~3米,长度视场地大小和粪便多少而定。
堆积方法:先比较疏松地堆积一层,待堆温60~70°C时,保持3-5天,或待堆温自然稍降后,将粪堆压实,而后再堆积加新鲜粪一层,如此层层堆积至1.5~2米为止,用泥浆或塑料膜密封。特别是在多雨季节,粪堆覆盖塑料膜可防止粪水渗入地下污染环境。
翻堆:为保证堆肥质量,含水量超过75%的最好中途翻堆,含水量低于60%的建议加水。
堆肥时间:发酵时间冬季一般为6周,夏季为3周,后熟陈化时间一般需要2~4个月;羊粪堆肥添加一定比例的辅料(农作物秸秆、菌渣等)升温快,发酵效果更好。发酵后的羊粪贮存时间一般为3个月。
通风措施:为促进发酵过程,可在料堆中竖插或横插相当数量的通气管。
(2)羊场污水处理技术
需要建设沉淀池、沼气池收集后妥善处理,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3)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
建立“种草养羊循环模式”,使用堆肥发酵技术与沼气工程处理羊场粪污,产出的有机肥和沼液用于种植牧草,牧草以青饲料方式回用于肉羊养殖。
(三)适宜区域
四川农区及盆周山区。
(四)注意事项
加大推广力度,选择配合度较好的农户推广羊场环境控制技术;加强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为肉羊产业发展培育技术骨干。
(五)技术依托单位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农科路200号
邮政编码:611130
联系人:吴永胜、邱时秀、许祯莹
联系电话:13982272486、13882185910、13708045283
电子邮件:627425385@qq.com
 
五十、母羊高效繁殖关键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套技术由四川省肉羊高效生产配套技术协同推广团队研制。主要针对我国肉用山羊生产中对提高母羊繁殖效率、实现全年均衡生产等关键技术需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养殖场的具体情况,构建了母羊均衡高效繁育技术。建立了从母羊适时配种、母羊发情调控、人工辅助交配及人工授精、妊娠母羊精细饲养管理、羔羊早期断奶和补饲等多环节保证母羊全年均衡高效繁育关键技术,缩短母羊空怀期时间,提高断奶羔羊的成活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母羊的繁殖潜力,提高了肉用山羊生产效率和规模饲养的经济效益。
2.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依托四川省肉羊高效生产配套技术协同推广技术体系平台,已在四川省内的30余个市(县)及我国南方肉用山羊主产区广泛应用。
3.提质增效情况。技术应用于南江黄羊、简州大耳羊、川中黑山羊等品种后,每只繁殖母羊的胎产间隔平均为232天,母羊受胎率提高至92.5%,母羊年产胎次平均提升至1.55胎,每只繁殖母羊年提供的平均断奶羔羊数提高至3.2只,每只繁殖母羊年增加效益328元。
3.获得奖励情况。以“母羊高效繁殖关键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成果“简州大耳羊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南江黄羊快长品系选育及产业化示范”分别获2013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2012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母羊高效繁殖技术包括母羊适时配种、人工辅助交配及人工授精、母羊发情调控、妊娠母羊精细饲养管理、羔羊早期断奶和补饲等配套技术。
1.母羊适时配种技术。
(1)初配母羊初次配种年龄  肉用山羊在3月龄以后,公、母羊分群饲养。当育成母羊体重达到其成年体重的60%-70%并发情时,进行第一次配种。 
(2)发情母羊适时配种时间 通过外部观察法结合公羊试情确定适时配种时间。采用人工授精时,可以通过外部观察法结合母羊生殖器的变化确定配种输精时间。在发情中后期,即发情开始后18-24小时,进行配种,间隔12小时后再配种一次。
2.人工辅助配种或人工授精。
(1)人工辅助配种技术。对没有人工授精条件的养殖场(户),可采用人工辅助交配技术。公、母羊分群饲养,到配种季节每天对母羊进行试情,然后把挑选出的发情母羊有计划地与指定的公羊交配。
(2)人工授精。该技术通常配合母羊同期发情技术使用。使用孕激素处理的阴道海绵栓置于母羊阴道14-16天,撤栓后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400-750IU/只,2-3天后被处理的大多数母羊发情,发情的当天和次日,各进行人工输精一次。
3.繁殖母羊饲养管理。
(1)空怀期母羊饲养管理。在集中配种前1个月彻底驱除体内、外寄生虫,适当补饲或实行短期优饲,使母羊尽快恢复良好的体况。
(2)妊娠期母羊饲养管理。妊娠前期(前3个月)一般放牧均可满足,特别在牧草丰盛季节,可不用补饲,但要求营养全面。随着牧草的枯黄与短缺,每天坚持补饲优质干草、青贮料或精料。
妊娠后期(后2个月)供给母羊充足的能量、蛋白质、矿物质与维生素,每天每只羊补喂优质青干草1.0-1.5公斤,精料0.3-0.5公斤。减少圈舍饲养密度,进出运动场、补饲、饮水时防止拥挤、滑跌,有角或经常打斗的母羊单独隔离,防止流产或早产。根据预产期作好母羊分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4.接羔技术。母羊产羔时,保持安静,不要惊动母羊。胎位正常时,让母羊自行产出羔羊,接产人员主要负责监视分娩情况和护理出生羔羊。羔羊出生后用干净的毛巾将羔羊将其鼻、嘴、耳中的粘液擦干,在距离羔羊腹部4-5厘米的地方,用手把脐带中的血向羔羊脐部顺捋几下,剪断脐带,用5%的碘酊消毒。剪掉临产母羊乳房周围和后肢内侧的羊毛,然后用温水洗净乳房,挤出几滴初乳,再将母羊尾根、外阴及肛门洗净,并用1%来苏儿消毒。
5.羔羊培育技术。
(1)初乳期羔羊管理。产后的羔羊应尽快吃到初乳。在哺喂初乳前,用干净的毛巾(温水)把母羊的乳房擦拭干净,并挤掉少量奶汁。对由于母羊瘦弱而缺奶的羔羊、双羔或多羔、产后死去母羊的羔羊,在吃到初乳后,需要保姆羊代哺,或使用羊用代乳品,进行人工哺乳。加强防寒保暖措施,特别注意羔羊痢疾、口疮等疾病的预防工作。同时加强母羊的饲养管理,提高泌乳量。
(2)常乳期羔羊的饲养管理。从10-15日龄开始,除了羔羊吃乳以外,每天早、晚补饲精料和少量的青干草,促进胃肠的发育,尽快形成反刍,增进食欲和采食量。精饲补充料主要成分有玉米(50%)、大豆粕(20%)、麦麸(20 %)、菜籽饼(3%)、碳酸钙(2.5%)、磷酸氢钙(2%)、酵母粉(1.05%)、食盐(1%)以及其它微量元素(0.45%)。选择色绿、味香、质优、柔软的禾本科和豆科干草补饲羔羊。一个月以后,补喂少量的青绿饲料或优质青贮料。
(3)羔羊适时断奶 2月龄左右采用一次性断奶,断奶后的羔羊要统一驱虫,按性别、体质强弱分群,转入育成羊阶段。断奶后的母羊,要少喂给青贮、块根等多汁饲料,促进母羊快速干奶。加强饲养管理,尽量让母羊提前达到第一次配种要求的最低体重,提早发情和配种;公羊提早利用和选种。
(三)适宜区域
全国肉用山羊产区均可应用。
(四)注意事项
针对具体地区、养殖品种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成套技术中的具体适宜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农业大学
联系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四川农大动科院
邮政编码:611130
联系人:张红平
联系电话:13981615911
电子邮件:zhp@sicau.edu.cn
2.四川省畜牧总站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大街4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李 强
联系电话:13689029928
电子邮件:396696482@qq.com
 
五十一、优秀种公羊选择与培育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羊肉是城乡居民重要的“菜篮子”产品。羊肉鲜嫩味美,尤其是羔羊肉具有瘦肉多、肌肉纤维细嫩、脂肪少、膻味轻、味美多汁、容易消化和富有保健作用等特点,颇受消费者欢迎。优秀种公羊是提高绵羊、山羊群体生产性能的关键。种公羊的选择与培育直接关系到育种进展以及羊群生产性能的提高。俗话说,“公羊好管一坡,母羊好管一窝”,“公畜改变类型,母畜增添数量”说明了优秀种公羊的重要性。为了提升我省肉羊质量,提高改良覆盖面及优质种羊供应能力,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集成、组装了优秀种公羊选择与培育技术进行推广。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项技术以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主持单位,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集成与推广应用,研究阶段以2006-2012年为主,2013年形成单项集成技术,并以简州大耳羊、南江黄羊、凉山半细毛羊等人工育成品种、川南黑山羊、川中黑山羊、北川白山羊等地方品种资源及肥羔型黑山羊、天府肉羊等正在开展选育的新品种(系)为依托,逐步推广到富顺县、江安县、简阳市、南江县、金堂县、营山县等四川省内肉羊养殖优势区域,形成四川省地方标准1项,形成技术规程4项。
3.提质增效情况。通过优质种公羊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较大提高了我省肉羊改良覆盖面,提高了我省优质种羊供应能力,种羊场育种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提高,加快了天府肉羊、肥羔型黑山羊等新品种选育进展,提升了我省育成品种简州大耳羊、南江黄羊和凉山半细毛羊等新品种品牌效益。
(二)技术要点
1.优秀种公羊的评价标准。
(1)血源关系清楚。包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出生地、出生时间等.
(2)符合本品种特征。主要包括毛色、体型、头型、鼻型、角型。
(3)具有完整的性能测定记录。主要包括各年龄段体重、体长、体高、胸围、采食量。
(4)精液品质优良。主要精液品质检查项目主要包括精液的色、味、量、精子密度、精子活力等。
(5)体况适中,中等膘情,配种能力强。
2.优秀种公羊几个选择阶段及技术流程。
(1)初生阶段选择。羔羊出生后就可以开始选择,这个时期的选择主要考查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系谱档案考查分析其父母、祖父母的相关生产性能,如果其父母、祖父母的个体鉴定均为特级或一级,那么这只公羔可作为备选之一;二是通过测定其初生重,看是否达到该品种的平均值以上;三是看是否具有多胎性;四是观察其外貌特征,首先符合本品种特征,并检查生殖器官,有无遗传损征,尤其是要检查睾丸,是否有单睾或隐睾现象。选择出的羔羊按计划进行重点培育,加强饲养管理。
吃好初乳:羔羊在出生后半小时内要吃上初乳,随后3~5天内要吃好初乳。初乳营养价值高,所含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免疫球蛋白丰富,可提高羔羊的抗病力,初乳中较多的镁盐,具有轻泻作用,可促进胎粪排出。
缺奶的羔羊应采取的措施:要给母羊补喂精料,多喂萝卜、豆浆水等多汁饲料,促进母羊泌乳和提高泌乳量。此外,对缺奶的羔羊可补喂鲜奶、找保姆羊代哺。
羔羊早期补饲:提早补饲有助于羔羊的生长发育,由于羔羊提早反刍,使瘤胃机能尽早得到锻炼,促进肠胃容积增大,前胃和咀嚼肌发达。因此,在羔羊出生后15天左右,在羊圈内吊挂草把,任羔羊采食,混合精料要炒熟后粉碎,放在食槽内,或与切碎的青干草、胡萝卜等混合搅拌。
(2)二月龄阶段选择。备选的公羔在长到2月龄,通过对其体重、体长、体高、胸围的测定,对其各项测定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淘汰率的要求对发育较差的羊只进行淘汰。
(3)六月龄阶段选择。这一阶段是优秀种公羊选择培育的关键阶段,个体间发育差异逐渐体现,是最重要的后裔测定指标之一,重要监测指标主要有阶段增重、体尺发育情况、采食量及饲料转化率等,此外,多数公羊此时逐渐表现出爬跨性行为。根据相关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及行为观察情况来淘汰弱质公羔。
(4)周岁阶段选择。
这一阶段的选择标准是根据公羊的体尺、体重、膘情好、健壮、活泼、精力充沛、性欲旺盛、毛色等达到特一级的公羊选留做后备公羊,这一阶段的选留比例以1:2为宜,该阶段的育成公羊适当参加配种做选留优秀种公羊的后裔测定依据。
(5)成年阶段的选择(终选)。
2周岁期间对选留的种公羊进行全面测定,并结合后裔测定结果制定综合选择指数模型,计算综合选择指数值,按指数值大小选留种公羊,完成选择种公羊全过程。
3.种公羊的饲养管理。
(1)饲养管理。种公羊在非配种期的应保持正常的体况和中上等的膘情,饲料以草为主,根据膘情适当补饲精饲料,除应供给足够的热能外,还应注意足够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补充。
在配种期饲养配种期饲养可分为配种预备期(配种前1-1.5个月)和配种期两个阶段。配种预备期应增加饲料量,按配种喂量的60%-70%给予,逐渐增加到配种期的精料给量,要早起睡晚,少给勤添,多次饲喂。饲料品质要好,必要时可补给一些鱼粉、鸡蛋、羊奶,以补配种时期大量的营养消耗。
(2)种公羊精料配方、精料青料干草的比例、日喂量。
饲料配方:玉米(CP7.8%,以下同)50.00%、大豆粕(CP43%)20.00%、小麦麸20.00%、菜籽饼(CP35.7%)3.00%、碳酸钙2.50%、磷酸氢钙2.00%、食盐1.00%、酵母粉1.05%、AD3粉0.05%、含硒微量元素0.4%。
精料青料干草的比例:鲜草、干草、混合精料在日粮中的比例(按风干计)为:鲜草占50%、干草占25%,混合精料占25%。
日喂量参考值:公羊体重50~60公斤,每天需要鲜草2~2.5公斤,干草0.7~1.0公斤,混合精料0.5公斤;公羊体重60~70公斤:每天需要鲜草2.5~3公斤,干草1~1.2公斤,混合精料0.6公斤;体重70公斤以上:每天需要鲜草3~4公斤,干草1~1.5公斤,混合精料0.75公斤。
(三)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宜在四川省肉羊优势区域进行推广。
(四)注意事项
优秀种公羊培育要根据品种、气候条件、饲养方式、饲料资源和饲养规模等具体情况而论,推广地区应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和品种选育标准,依据具体技术参数和适用条件进行培育利用。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牛沙路7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俄木曲者  熊朝瑞  张林  范景胜
联系电话:028-84511258
邮箱:546784266@qq.com、xiongrui1962@163.com
 
五十二、肉兔高效健康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家兔是节粮型草食小家畜,具有饲养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兔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等特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兔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四川是全国第一养兔和消费大省,肉兔是四川的优势特色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但在生产实际中仍然存在设施设备落后、良种覆盖率低、母兔单产水平和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研究提出了肉兔高效健康养殖技术。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井研、荣县、金堂、眉山、安岳等地示范推广,效果明显。
3.增产增效情况。集成技术可大幅提高肉兔生产水平。在主推县区良种率达95%,母兔年出栏商品兔提高8只,商品兔上市日龄由84d缩短到70d,成活率提高5%。
4.技术获奖情况。该技术核心内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1.标准化兔场建设。选址符合当地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因地制宜按照四川省地方标准《肉兔种兔场建设规范》、《肉兔商品场建设规范》进行。 
2.良种及高效杂交组合利用技术。针对肉兔养殖实际情况,采用开放式群体继代选育法并结合现代遗传育种技术提高种群品质,筛选出齐卡、伊拉肉兔配套系和加利福尼亚兔、新西兰白兔、齐兴肉兔等为主推品种,通过杂交组合筛选出齐卡父系兔♂×(齐兴兔♂×齐卡新西兰兔♀)♀、齐卡新西兰兔♂×加利福尼亚兔♀的高效杂交模式,进行推广应用,商品兔出栏体重提高0.3kg,效果显著。 
3.健康育肥技术。仔兔断奶进行肥育,因饲料、环境、应激等因素造成仔兔容易死亡,为了提高育肥成活率,在育肥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时,严格把控球虫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时间,10%盐酸氯苯胍添加量为1500g/t、25%氯羟吡啶为800g/t、0.5%地克珠利200g/t。育肥期提供能量水平充足、营养丰富的饲料,能量水平达10.88MJ/kg、粗蛋白16.5%,进行精准饲喂。严格执行休药期,为市场提供健康安全的放心兔肉,商品兔出栏时间70d,休药期为出栏前7-14d。
4.主要疫病综合防治。制定商品肉兔及种兔的免疫程序,推广兔瘟、消化道、皮肤真菌和螨病等主要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树立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疫病防控理念。
5.粪污资源化利用。采用粪尿干湿分离,堆肥发酵生产有机肥料种植猕猴桃、柑橘等水果、蔬菜和牧草,沼液还田,推行种养结合和生态养殖模式。
(三)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宜在肉兔饲养主产区推广应用
(四)注意事项
仔兔及时饲喂初乳,适时断奶;做好母兔发情鉴定,适时配种;提供优质的饲料,防止饲料霉变;做好卫生防疫工作等。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牛沙路7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谢晓红、雷岷、郭志强、张翠霞
联系电话:028-84538766
电子信箱:xkyyts@vip.126.com
2.四川省畜牧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17号
邮政编码:610000
联系人:关云秀、何经纬
联系电话:028-85542317
电子信箱:182358245@qq. com
 
五十三、大恒优质肉鸡精准化健康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优质肉鸡业是最具中国特色、品种国产化率最高(50%)、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大恒优质肉鸡是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与四川大恒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培育的优质肉鸡新品种,是农业部推荐的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业适用新品种、也是四川省畜牧业主推品种,是国审畜禽新品种成功典范。目前已推广到全国18个省,全面覆盖我国优质肉鸡主产区,2015年,大恒肉鸡育种被农业部列为我国十二五农业改革发展代表性成就。“良种”还需配“良法”,长期以来,以大恒肉鸡为代表的优质肉鸡生产存在养殖技术不配套的技术瓶颈,特别是在营养调控、疫病防控等方面无法实现精准化管理,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致使优良品种的遗传潜力无法充分发挥,制约了产业发展。本项技术针对大恒699肉鸡配套系父母代种鸡及商品肉鸡饲养管理开展精准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减少引种、饲养管理等环节的盲目性和粗放性,实现精准化、定量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提升产业发展科技内涵,最终实现提质增效和安全生产。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大恒699肉鸡被推广至安徽、山东等全国18个省(市),近五年推广父母代种鸡300万套,累计生产商品肉鸡3.2亿只,同类品种市场占有率30%以上。研究团队以大恒699肉鸡配套系为对象,围绕优质肉鸡生产环节开展关键技术的攻关突破,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研制地方标准10余项、技术书籍2本、专利6件,研究集成了一套完整的优质肉鸡精准化健康养殖技术。该技术依托大恒699肉鸡的推广而得以应用,辐射全国优质肉鸡主要生产区,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在保障供给、保证安全、保护生态、增产增效、产业兴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提质增效情况。该项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大恒699肉鸡生产效率:父母代种鸡产蛋数提高6.55%,种蛋受精率提高7.69%;商品鸡饲料报酬提高8.76%;放养全期成活率提高4.57百分点,用药成本降低23.48%。
4.技术获奖情况。科技成果“优质肉鸡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2012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大恒肉鸡培育与育种技术体系建立及应用”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1.高产群体指标定量化。
(1)雏鸡出场质量标准。鸡苗来源于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的养殖场;父母代雏鸡出壳重不低于36 g,商品代雏鸡不低于33 g;外貌符合品种特征,健康状况良好;已在出壳24 h内进行马立克氏病细胞结合性疫苗免疫;父母代种鸡公母鸡按1:10配比且有明显标识。
(2)父母代种鸡精准化管理技术。母鸡开产日龄控制在22周龄,开产体重控制在2200 g,变异系数低于10%。关键技术包括限制饲养方案、光照制度等,并保证适当的饲养密度和充足的料位水位,避免因采食不均造成体重均匀度差。
限制饲养方案:逐日限饲,全天饲料一次性投给;每周随机抽取5%以上鸡只逐只称重,结合推荐喂料量和体重变化提供或调整给料量。
光照制度:
时长:1-3日24 h,4-7日23 h,第2-6周每周减少2 h,直至11 h并保持至19周,19-26周每周增加1 h,直至16-17 h光照,之后保持不变。
强度:育雏育成期2 W/㎡~3 W/㎡,产蛋期3 W/㎡~4 W/㎡。
(3)人工授精技术。公鸡定期进行垂直传播性疾病和精液品质检测,淘汰鸡白痢和禽白血病阳性及精子活力低于0.5级的公鸡。合格公鸡采精前2周进行按摩训练。
输精间隔4-5天;输精前人员、器械严格消毒,于15:00-18:00进行;采精后20-30 min内完成;输精量为0.025 ml/只;深度为阴道部1.5-2 cm。输精后产蛋的鸡补输一次。
(4)人工孵化技术。种蛋来源于免疫完善且已进行鸡白痢和禽白血病净化的鸡群;种蛋完整,外观和蛋重符合品种要求;贮存于专用蛋库,贮存期不超过10 d,贮存温度10-17 ℃,相对湿度70-80%;种蛋、蛋库、用具及环境执行严格的消毒制度。
2.优质肉鸡精准化营养调控技术。父母代种鸡饲料营养水平参照表1,推荐喂料量参照表2。喂料量根据产蛋率、气温和饲料营养水平等酌情增减。


3.主要疾病净化及综合防制体系构建。
(1)疾病净化。鸡苗来源于经鸡白痢和禽白血病净化的养殖场,饲养全期对疑似病例进行病毒分离鉴定。父母代场定期进行鸡白痢和禽白血病抗原/抗体监测。
鸡白痢监测方案:自120日龄起每月检测;公鸡检测比例100%,母鸡按10%比例进行抽测;淘汰阳性鸡。禽白血病监测方案:1日龄、6周龄、20周龄、32周龄,之后每3个月进行检测;公鸡检测比例100%,母鸡按5%比例进行抽测;淘汰阳性鸡。
(2)主要疾病综合防制体系。坚持全进全出制,贯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原则,构建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结合推荐免疫程序和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制定免疫程序。每月进行禽流感、新城疫等疾病抗体监测。制定和落实日常保健方案,提高鸡群抵抗力。制定和执行全方位的消毒制度,包括场区出入口、鸡舍入口、道路、鸡群、饮水、人员、器械等。定期灭鼠灭蝇蚊,防止野鸟、狗、猫等进入鸡舍。采用化制或焚烧等方法对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采用堆肥等方法进行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三)适宜区域
适宜在实施大恒699肉鸡父母代和商品代生产的全省范围内推广。
(四)注意事项
本项技术为大恒699肉鸡配套系专门化饲养管理技术,针对性更强,参数更精准。该品种适合集约化舍内笼养、平养和放养等多种饲养方式,笼养最佳上市日龄为70-90日龄,放养和平养最佳上市日龄为120日龄左右。详细养殖要点参见《“大恒699肉鸡”配套系父母代种鸡饲养管理规程》、《“大恒699肉鸡”配套系商品代饲养管理规程》。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大恒家禽育种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牛沙路7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蒋小松、杨朝武
联系电话:028-84545177、028-84555593
电子邮件:xsjiang@sasa.cn、cwyang@foxmail.com
 
五十四、天府肉鹅均衡高效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天府肉鹅是我省培育的唯一通过国家审定的鹅配套系,已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极大影响,占我省肉鹅养殖量的40%以上。然而,在我省大部分地区,种鹅往往在夏季停止产蛋,导致夏秋季节鹅苗供应严重不足,也导致商品肉鹅的生产、屠宰加工和消费都出现季节性断续,制约了鹅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近年来,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通过对种鹅均衡繁殖技术及种鹅与商品肉鹅的高效养殖技术进行有机整合与集成,形成了适合天府肉鹅种鹅和商品鹅均衡高效生产的关键技术。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项目在成都、德阳、宜宾、泸州、达州、自贡、凉山、雅安、乐山、绵阳等市州广泛推广,其技术成熟度较高,推广示范成效显著。
3.提质增效情况。近年来,通过推广应用天府肉鹅全年均衡高效生产技术,种鹅年均产蛋数提高约8枚,种蛋合格率提高至94%左右,种蛋受精率提高6个百分点;商品肉鹅出栏(约3.5千克)时间可缩短5-7天,料重比为2.9-3.0:1左右,每只商品肉鹅饲料成本节约3-4元,节本增效效果显著。
4.技术获奖情况。“主要鹅种遗传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 2012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肉鹅高效规模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7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1.鹅舍建设。种鹅舍按4只/㎡建设棚舍,舍内安装离地60厘米以上的网床和足够的产蛋窝;按2只/㎡的面积建造缓坡沥水的水泥硬化运动场及洗浴池和饮水槽,运动场上方离地1.5-2米处,夏季用双层或加强型遮阳网覆盖场面3/4。商品鹅舍应包括棚舍、活动场,棚舍内采用可拆卸的网床;活动场应硬化,面积为舍内的2〜3倍。
2.种鹅舍光照控制。种鹅舍分为自然季节鹅舍和反季节鹅舍。自然季节种鹅舍产蛋期每天注意控制光照时长为16h且保持恒定;反季节种鹅舍在1月中旬将光照延长至每天18h共30天左右,然后在2月下旬将每天光照缩短至每天8h,共40天左右,接下来在4月中旬起将每天光照逐渐延长到15h并延续下去,使鹅在5月份开产。
3.种鹅苗引进及育雏育成。鹅苗购进时间一般为1至2月;育雏期1-7日龄,采用24小时光照制度。7日龄后,逐步过渡到自然光照,满6月龄后,全程补充光照到每天15h。
4.换羽调控。在次年1-2月,用1周逐渐降低饲喂量,然后停料2天,再通过2周左右的限制饲养,待鹅羽毛的毛根干枯后用1周左右时间拔除主翼羽和副主翼羽。之后逐渐增加营养水平,使种鹅在5月份开产。
5.夏季产蛋鹅的管理。夏季注意做好舍内通风降温,运动场充分遮荫,提供充足、清凉的洗浴水和饮用水,提供充足的优质牧草和均衡的营养,保证夏季产蛋性能的发挥。
6.提高种鹅繁殖效率。育成期种鹅应进行限制饲养,防止鹅超重或营养不足,开产前逐渐过渡到自由采食。产蛋前应做好种公鹅和种母鹅的选留。选留公母比例为1:4~5。产蛋末期应及时淘汰低产、伤残个体及多余公鹅。
7.加强商品肉鹅的养殖与管理。以网上养殖与地面养殖相结合的模式为主。商品鹅7日龄内采用网上育雏;第8天起地面养殖或网上平养。生长阶段(29天〜上市)每只每天精料约200 克,喂草量逐步添加, 56日龄时达每天850〜1000克/只。57日龄后应增加精料供给。70日龄天府肉鹅可达3.7公斤左右,应及时出栏上市。
(三)适宜区域
全省养鹅产区。
(四)注意事项
1.做好禽流感、副粘病毒病、坦布苏病毒病、大肠杆菌病等的预防。
2.鹅场需要确保有足够和稳定的电力供应,以提供光照和进行环境控制。
3.及时清运鹅舍内、运动场上中的积粪,以及活动水池中的污水,保持鹅生活场所的清洁卫生。
3.夏季做好遮光和降温,为种鹅和商品肉鹅提供适宜的生产环境。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农业大学
联系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四川农大动科院
邮政编码:611130。
联系人:李亮、王继文
联系电话:(02)886291782
电子邮件:157079445@qq.com
2.四川省畜牧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侯祠大街4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王万霞、马敏
联系电话:(028)85570036
电子邮件:524867830@qq.com;
 
五十五、肉鸭网上节水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四川是肉鸭养殖大省,但目前我省肉鸭养殖仍以小规模养殖为主,设施设备简陋,粪污处理难度极大且综合利用率低,疫病控制也十分困难,限制了肉鸭规模养殖和产业化发展,同时也增加了食品安全隐患。尤其是环境保护压力下,迫切需要肉鸭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肉鸭网上节水养殖是指通过架设网床设施饲养肉鸭,使用机械刮板或传送带自动清粪、做到干湿分离,使肉鸭的饲养脱离水面、地面的饲养方式。该方式具有便于集约化管理,肉鸭疾病少、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粪污便于收集和综合利用等优点,是目前省内外规模化肉鸭养殖企业优选的养殖模式。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项目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尤其是近三年环境保护要求下,全省肉鸭养殖大部分已经转传统的水上养殖为网上节水养殖模式,其技术成熟度较高。
3.提质增效情况。肉鸭网上节水养殖,整齐度高,大型白羽肉鸭一般40-50日龄上市体重3-3.5kg,优质麻羽肉鸭56日龄上市体重2.8-3.0kg;通过新型乳头饮水器的应用,可节水65%,节约用水成本2元/只;网下利用刮粪板机械或传送带自动清粪,干湿分离,废水等废弃物减少70%,降低环境压力,同时节约人工成本50%;饲养期成活率提高2个百分点;可实现出栏优质肉鸭只平增收3元。 
3.技术获奖情况。“肉鸭安全生产监测与养殖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获2013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1.鸭舍建设。鸭舍结构及材料需要隔热降温通风好;舍内要求隔热降温设备、通风设备、喂料和饮水设备。
2.网床设置。网上单层平养:网床高0.6m-0.8m,宽3m-4m,长度根据场地条件设计,设置单列式,也可双列式排列,网床主体架选择钢架或者耐用抗腐蚀复合材料,上面铺设塑料网,网床周围设40cm-60cm 围栏,网床按长2m-3 m设置分隔栏将网床分隔成小间。单列式网床靠纵墙一侧侧设置1m-1.2m通道,双列式鸭舍在两网床中间设置管理通道。网床下设置机械刮粪板,末端设置配套粪污收集池或配套粪污收集管网。
网上多层笼养:多层笼养设计采用H型笼具,一般设计3层-4层笼位,每个笼位长宽各1m,笼位高65cm。每层笼位下方设置与笼位宽度相匹配的凹型粪污收集自动传输带,传输带末端设置配套粪污收集池或配套粪污收集管网。
3.饮水、喂料系统。饮水:采用自动饮水系统,单层饲养在网床靠墙一侧设置自动饮水系统,多层笼养自动化饮水系线从笼具中间穿过,饮水线每隔20cm-30cm设置1个鸭嘴式自动饮水器,饮水器每分钟出水量为70ml-80ml,饮水器采用锥螺纹固定密封,整条自动饮水系统最佳水压为0.2MPa-0.3MPa,并在饮水器下结合使用碗式饮水器。
喂料:单层饲养在过道一侧设置自动投料机,机械自动投料,每个网床小间设置 2个-3个料箱。多层笼养饲养在笼位前端外挂料槽,由全自动投料机自动投料。
4.肉鸭养殖。温度:1d-3d,舍内温度为31℃-32℃,4d-7d,舍内温度为29℃-31℃,8d-14d,舍内温度为23℃-29℃,15d-29d,舍内温度为18℃-23℃,29d-出栏,舍内温度为15℃-23℃。
湿度:1 d-7d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70% ,7d后 55%- 60% 。
密度:1周龄饲养密度为30只-40只,2周龄密度为15只-20只,3周龄密度10只-15只,4周龄-出栏,密度为4只-5只。
光照:1d-7d按照每50㎡设置一个 40W灯管24 h光照,8d- 21d逐渐过渡到自然光照,全封闭式鸭舍8d后按照每100㎡设置一个40W灯管,每天光照22h 。
通风与分群:保持舍内通风良好,空气新鲜。根据肉鸭个体大小、体质强弱分群饲养进行分群饲养。
5.鸭病综合防治。强调“防重于治”,制定并实施养殖场生物安全措施、科学的免疫程序和消毒预防措施,加强肉鸭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注重环境消毒。
6.种养循环。饮水系统渗漏废水可直接用于还田,干粪可通过送有机肥加工厂、自行堆肥发酵或者沼气工程后成为有机肥,并根据土地消纳能力还田,改善土壤品质,提升种植业发展,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三)适宜区域
全省农区。
(四)注意事项
肉鸭网上节水养殖在圈舍设计及养殖过程中要注意饮污分离,做好废弃物终端处理,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畜牧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侯祠大街17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马敏、王万霞
联系电话:(028)85570036
电子邮件:524867830@qq.com
2.四川农业大学
联系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四川农大动科院
邮政编码:611130
联系人:李亮、王继文
联系电话:(028)86291782
电子邮件:157079445@qq.com 
 
五十六、稻鸭共作与水稻绿色防控融合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以维护和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运用生态学和现代科学养殖技术,将畜牧养殖与水稻种植结合在一起,使农业资源能够得到多环节、多层次的综合利用,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从而达到绿色、高产、高效生产的目的。
稻鸭共作技术是对传统稻田养鸭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它使现代水稻生产主要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转变为发挥鸭的除草、灭虫、控病、净田、施肥等功能,并结合光诱、色诱、性诱等绿色防控技术,达到提高稻米和鸭产品品质的目的,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推广示范情况。在全省水稻产区的成都平原及盆周丘陵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其技术成熟度较高。
3.提质增效情况。稻鸭共作免施农药、除草剂和追肥,节约费用,减少污染,生产绿色、有机水稻,有利环境保护。每亩水稻可增产10-15%,节约肥料投入10-15元,增加出栏肉鸭15-20只,每亩增加经济效益400元以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二)技术要点
1.鸭品种的选择及雏鸭的饲养管理。
(1)鸭品种的选择。放养鸭应选择适应性广、耐粗饲、抗逆性强的中、小型优质杂交鸭或本地鸭品种(如中型和小型农华麻鸭、四川麻鸭)。
(2)雏鸭的饲养管理。
育雏温度控制:育雏期一般采用网上育雏或地面育雏两种育雏方法。育雏期1日龄~2日龄,室温保持在28 ℃ ~ 30 ℃,3日龄26 ℃ ~ 28 ℃,以后每天下降1 ℃ ~ 2 ℃,直至达到外界温度,脱温过程中应注意观察鸭群健康情况,比如采食状况和粪便颜色,若遇天气变化,可在饮水中添加复合多维以减小应激。
饮水:雏鸭出壳后24 h内应及时给予饮水,可采用5 %葡萄糖和电解多维温水。育雏期间不能中断供水。
饲喂:雏鸭饮水1 h ~ 2 h后开始喂料,开食料选用破碎料或湿拌料。前20天饲喂全价雏鸭配合饲料,自由采食。
免疫:按免疫程序注射鸭病毒性肝炎抗体、浆膜炎和禽流感疫苗。
2.适时放养。
(1)试水。育雏3天后,选择晴朗的中午,将雏鸭赶入准备好的清水中,让其在水中自由活动,首次下水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或雏鸭湿毛后即将其从水中赶起至保温灯或太阳下,待其羽毛完全干后再赶入水中,如此反复多次,直至雏鸭羽毛具备防水功能。
(2)放鸭下田。秧苗移栽后7天~10天,小鸭达10日龄 ~15日龄时,选择晴朗的中午,将已经免疫和经过试水训练的雏鸭放入准备好的稻田;放鸭时间最好选在上午10点~下午4点之间;雏鸭下田前3天可在饮水中添加复合多维和盐酸环丙沙星,以减小应激和预防浆膜炎的发生。稻秧定根以后才能放鸭下田,注意水稻秧龄和鸭龄的匹配。
(3)放鸭密度。每亩按10只~20只进行投放。
3.放养鸭的管理。
(1)加强调教,建立良好的人鸭关系。稻田鸭补饲要做到定人、定时,并在补饲时给出特定的声音,让鸭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射,能主动配合养鸭人。
(2)合理补饲。刚放下稻田的小鸭,每天分早、晚补饲两次全价雏鸭料。20天以后,可以逐渐减少雏鸭料,并逐渐更换饲喂浸泡过的小麦、玉米、适量的酒糟、青饲料等混合的饲料,同时补饲次数减少至下午一次,补饲量以鸭群吃饱不剩为原则。
(3)加强疫病防控,加强巡查,防止鸭群遭受黄鼠狼、狗等天敌的伤害。
4.稻田的准备。
(1)稻田选择。选择平整且水源较丰富的田块,秧田需施足底肥。稻田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T 18407.3的要求。
(2)围网。大田2亩~3亩围成一片,围网高0.5m,在田边或田埂搭一遮阳棚(按10只/㎡~12只/㎡搭建),便于鸭群休息,遮阳棚边建投料台或放饲喂槽,用于鸭群补饲。
(3)在稻田进水口处理出一深沟或清理出一小水塘,便于晒田时给鸭群提供充足的饮水。
5.稻田病虫害防治。
(1)秧田病虫害防治。诱杀螟虫:分别在水稻螟虫(二化螟、三化螟、大螟)越冬代成虫羽化前5天~7天(水稻育秧后揭膜前),按田间平均每亩放置1套性诱器诱杀螟蛾。
移栽前7天~10天用植物免疫诱抗剂处理,提高水稻抗逆和抗病虫害能力。
带药移栽:水稻移栽前3天~5天选用三环唑或咪鲜胺等杀菌剂和氯虫苯甲酰胺或四氯虫酰胺等内吸性杀虫剂秧田喷雾,预防本田叶瘟,防治稻水象甲、水稻螟虫等。
(2)本田病虫害防控。性诱剂诱杀:分别在水稻螟虫(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各代成虫羽化前5天~7天,按田间平均每亩放置1套性诱器诱杀螟蛾。
灯光诱杀:按30亩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趋光性害虫。从二化螟成虫始见开始开灯,至当年水稻生育期二化螟成虫终见止关灯。
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水稻破口期可喷洒井冈霉素、纹曲宁等生物农药控制穗颈瘟、纹枯病、稻曲病等病害。
6.鸭的出栏。一般在水稻结穗时,鸭群已在稻田生活了60天左右,体重达到1.5 kg~2 kg,可以上市销售。在鸭群上市前1周~2周,可适当补饲全价饲料或能量水平较高的饲料对鸭群采取集中育肥。装运前6 h~8 h停止喂料,1 h~2 h停止供水。搬运、装卸动作要轻,运输途中要保持平衡,防止挤压和碰伤。
(三)适宜区域
四川省水稻产区。
(四)注意事项
应在稻秧定根以后才能放鸭下田,注意水稻秧龄和鸭龄的匹配;雏鸭一定要补饲全价配合饲料,以提高成活率;加强管理,防止小鸭遭受黄鼠狼、狗等天敌的伤害。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畜牧总站
地址:成都市武侯祠大街3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马敏、王万霞
联系电话:028-85570036
电子邮件:354740609@qq.com
2.四川省植物保护站
地址:成都市武侯祠大街17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徐翔
联系电话:028-85567093
电子邮件:sichuanipm@163.com
3.四川农业大学
地址:雅安市雨城区西康路46号
邮政编码:625014
联系人:王继文;胡继伟
联系电话:13608269159、15008318786 
电子邮件:wjw2886166@163.com、hujiwei1990@126.com 
 
五十七、饲用酸化剂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随着近年来畜牧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长期、大量使用饲用抗生素引起的细菌耐药性和动物产品药物残留等问题日益凸显,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我国农业部发布的《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及使用规范》公告,也对饲料中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作出进一步规范。因此,禁用或严格限制饲用抗生素已成为必然趋势。饲用酸化剂是一类安全、高效的饲料添加剂,同时也是最有潜力的抗生素替代品之一。本技术主要以生产全价配合料、浓缩料、添加剂预混料的加工企业和大型养殖场为主要对象,通过与其他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的集成应用配套技术,推荐质优价廉的原料,强化产品质量,以保障肠道健康、促进生长以及减少抗生素用量、保障肉品安全和环境安全。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本技术和相关产品已在国内外千余家饲料和养殖企业推广应用,能有效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提质增效情况。本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猪、鸡、兔等养殖动物生长性能5%以上,降低了小猪腹泻率50%以上,减少抗生素用量50%以上。
4.技术获奖情况。该技术核心成果荣获2014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1.饲用复合酸化剂配方技术。优选饲用复合酸化剂组方,通过对饲料PH值、系酸力、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能力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研制了复合酸化剂中华动力酸I型,促猪只生长效果比普通酸化剂提高3%左右,抗腹泻效果比常见酸化剂提高15%左右。
2.饲用复合酸化剂缓释技术。采用新材料AEA(聚乙烯缩乙醛二乙胺醋酸酯)和HPMCP(邻苯二甲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进行复合包被和分段缓释,选用山楂浸膏作为增效剂,完善了酸化剂缓释包被技术。与普通复合酸化剂产品相比,促生长效果提高5%以上,死亡率降低2个百分点。
3.饲用酸化剂与其他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的集成应用配套技术。集成了饲用酸化剂在猪、鸡和兔中与富马酸亚铁、乳酸锌、液体蛋氨酸羟基类似物、酵母培养物和色氨酸等安全饲料添加剂的组合应用技术。与市场同类预混合饲料产品相比,应用该技术开发的猪、鸡预混合饲料新产品效果更好,日增重、饲料报酬分别提高10%和7%,仔猪腹泻率降低4个百分点。
(三)适宜区域
本技术适宜在全国猪、猪和兔中推广应用。
(四)注意事项
缓释酸化剂价格偏贵,使用上有一定的经济压力。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畜科饲料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牛沙路7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魏小兰
联系电话:028-86919422
电子邮件:2790311184@qq.com
 
 
五十八、四川青贮玉米与青贮燕麦轮作种植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目前我省内陆地区冬季主要饲草生产以黑麦草为主,全年饲草料生产轮作模式也主要以黑麦草和青贮玉米轮作为主。但黑麦草水分含量高,不能过多的直接饲喂牛羊,也不易贮藏利用,而青贮燕麦在我省农区生产季节与黑麦草相同,为小春作物,适时收获青贮利用,其产量及营养价值较高,利用青贮玉米与青贮燕麦轮作,是实现全年饲草料生产的高效轮作系统,能够有效满足牛羊全年对优质饲草料的需求,符合现代化、标准化养殖业发展趋势。该技术关键是小春即青贮燕麦与青贮玉米茬口的衔接,通过对青贮燕麦、青贮玉米从品种选择、播种时间、田间管理、收获时间及方式等技术节点进行组装集成,最终形成成熟适用的青贮玉米与青贮燕麦轮作种植技术。该技术实现了青贮玉米和青贮燕麦的综合高效生产,从而提高了种养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本技术从2017年开始在叙永、宣汉、广元和洪雅进行了试验示范,技术成熟,获得群众和相关种植户和养殖户的好评。2018年作为省级主推技术,在全省进行推广,获得养殖户和种植户的好评。2019年进一步在达州、南江、新津、普格等市县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3.提质增效情况。本技术平均每亩种植青贮玉米纯收入为1425元,平均种植燕麦每亩纯收入为1000元,全年每亩共计收入为2425元,比常规玉米与油菜轮作等种植模式每亩增加效益达1740元以上。
(二)技术要点
1.品种的选择。二者种子质量符合GB 6142-2008的规定,应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
青贮玉米品种根据生态适应性原则,选择适应种植区气候条件,耐密植、株型紧凑、抗倒伏、植株高大、持绿性好,并能获得高产、高青贮品质的国家或省级审定品种。
青贮燕麦品种选择适应种植区气候条件,植株高大、抗倒伏、叶片宽、叶量丰富,并能获得高产、高青贮品质的国家或省级审定品种。燕麦品种选择应尽量选择早熟品种,生育期应在200天以下,在来年4月15日之前达到乳熟期。
2.土地选择及整地。
(1)土地选择。选择耕层深厚、肥力中等以上、保水、保肥、排水良好、交通方便的地块。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后进行耕翻。 耕翻深度15~25厘米为宜,耕后耙平,要求土块细碎、地面平整。
(2)基肥。青贮玉米和青贮燕麦种植有条件的地方尽量使用有机肥作为基肥,一般情况下燕麦占有机肥总量的60-70%(1000公斤/亩~3000公斤/亩),玉米占有机肥总量的30-40%(1000公斤/亩~2000公斤/亩)。如无有机肥可采用化肥作为基肥:燕麦和玉米同等对待,要分地力情况、产量目标、养分种类而确定,一般情况下施复合肥(N-P-K:15%-15%-15%)15公斤亩~30公斤/亩。
3.种子处理。种子质量符合GB 6142-2008的规定,应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在播种前选择晴天,将种子摊在干燥向阳的晒坝上,连续晒2~3天,或者在播种前用冷水浸种12小时或用温水55~57摄氏度浸种4~6小时,以提早出苗。
4.播种。
(1)播种时间。玉米:春季,一般当气温连续5天稳定在12摄氏度及以上即可播种;若上茬作物为青贮燕麦,则播期为燕麦进入乳熟后期或腊熟初期进行收获后即可播种,但最晚不超过5月下旬;
燕麦:秋季,当5厘米土壤温度连续5天稳定在4摄氏度及以上即可播种,一般9-11月均可播种。在推广两季青贮玉米播种的地区,燕麦应在9月下旬完成播种。
(2)播种方式。玉米采用直播。适宜农机耕作的,采用农机播种。定苗5500株/亩左右。行距80厘米、株距15厘米、每窝一株,或行距60厘米、株距40厘米、每窝二株。播种深度为5厘米~6厘米,覆土3~4厘米。播种量为3公斤/亩左右。
燕麦采用撒播、条播均可,条播以行距15~30厘米,播深2厘米为宜。亩用量为10~15公斤。有条件的地区尽量采用机械播种。
5.田间管理。当青贮玉米叶片达到3片~4片叶时应及时间苗。在达到4片~6片可见叶时,根据是单株种植还是双株种植进行定苗。做到“四去四留”,即去弱留壮、去小留齐,去病留健,去杂留纯。苗不足的要及时补苗。一般定苗后进行2~3次中耕除杂。在苗期和拔节期各追肥一次,用人畜粪尿或沼液1000公斤/亩~1667公斤/亩,与尿素(含N量46%)5公斤/亩~6公斤/亩混合使用;或单施尿素(含N量46%)20公斤/亩~30公斤/亩。较干旱地区视墒情适时灌溉。
青贮燕麦种植后应视土壤墒情及时排灌水。分蘖期和开花期各追肥一次,每次每亩施尿素或复合肥5~10公斤或者人畜粪尿或沼液1000公斤/亩~1667公斤/亩。
6.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参见有关病虫害防治手册或请求当地有关技术部门解决。使用农药时应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或生物农药,进行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也可进行物理防治。农药具体使用可参照GB 4285—1989执行。
7.收获。青贮玉米和青贮燕麦收获都应选择晴好天气,植株露水干后收获,适宜刈割时期为乳熟后期至蜡熟初期,人工可齐地刈割,机收时留茬高度5~10厘米。青贮玉米机收可选用自走式(牵引式)收获粉碎机或自走式(牵引式)收获机,机收或人工收获后采用揉切机揉切成为2-3厘米的碎节。青贮燕麦机收可选用自走式(牵引式)收获机,机收或人工收获后采用铡草机切成5-7厘米的节。青贮玉米和青贮燕麦揉切后需及时装填到青贮容器(青贮窖、青贮池、青贮壕、裹包青贮等)中密封发酵。
(三)适宜区域
四川农区、盆周山区及类似生态区。
(四)注意事项
燕麦作为后茬应尽量选择生育期在200天以下,来年4月15号之前能够达到乳熟期的早熟品种。青贮玉米和青贮燕麦的收获时期均为乳熟后期至蜡熟初期。适合机械操作的地区尽量选择适合的机械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4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程明军
联系电话:028-85565805
电子邮件:scgrassland@126.com
 
五十九、“川西”猫尾草牧草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猫尾草(Phieum pratense L.)又名梯牧草、鬼蜡烛、梯英泰、提摩草、提摩西草,是多年生疏丛型禾本科草本植物,它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牧草之一。原产欧、亚的温带,欧美各国均有栽培。在我国东北及西北灌溉条件好的地区种植,并在东北及西北地区具有一定的栽培面积。其实,我国云、贵、川高原、华中高海拔地段、青藏高原西南部具有极佳的生态环境,种植猫尾草等优质牧草发展畜牧业具有极大的潜力。本技术通过大量试验明确了“川西”猫尾草(Phieum pratense L.cv.“chuanxi”)适宜种植区域,规范种植技术,强化田间管理,把握最佳收获季节,从而达到丰产的目的。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16年底申请编写《川西猫尾草牧草栽培技术规程》,2017年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了的编制计划,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作为标准化技术支撑单位负责组织相应人员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开展标准起草工作。
2017年底,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四川省地方标准《川西猫尾草牧草栽培技术规程》进行了审定。会后,标准起草小组根据审定专家组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该项技术。
3.提质增效情况。“川西”猫尾草比生产上常利用的“岷山”猫尾草增产2%—18%。
(二)技术要点
1.适应环境。适应在海拔1500 m~3600 m,年平均气温 5~7℃,≥10℃的年积温 2 000℃的冷凉湿润气候区,年降水量为500 mm~900 mm的地区种植。低洼内涝或土壤过湿均不利于生长。各种土壤均能生长,但以pH值为5.3~7.7的壤土或黏壤土为宜。
2.种植技术。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土层厚度20 cm以上、不易积水内涝、土壤肥力较好的地块。
土地翻耕前,采用机械清除、人工拔除或铲除,也可药物清除(除草剂),清除地面毒杂草和石块等杂物。最好在秋季深翻一遍,深度达20cm~25cm。翌年杂草返青后于晴朗天气喷洒除草剂,当所有植株枯黄死亡,用重耙纵横交错地把土地耙细。根据土壤本底情况,结合土地翻耕施足底肥,施腐熟牛羊粪18000kg/hm2~22500kg/hm2或复合肥(N-P-K:15%-15%-15%)150㎏/hm2~225 kg/hm2作基肥,然后用旋耕机把土壤整平、整细。除杂、除虫等农药选择参照GB 4285-1989执行。
单播或混播。混播可根据实际需要与红三叶、白三叶、老芒麦、披碱草等草种混播。混播按红三叶(白三叶):猫尾草:老芒麦(披碱草)=1:1:1。
选择经法定种子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种子,种子质量要求在三级以上。播前适当晒种。质量标准参照GB/T 2930.1~2930.11—2001执行。
人工草地可采用撒播或条播,以条播为宜,条播行距30cm~45cm,播深1cm~2cm,播后及时覆土,适当镇压。
天然草地改良以撒播为宜,机械免耕补播的行距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也可参照人工草地播种行距。
播种春、夏皆可。以春季4月上旬~5月中旬为宜,最迟播种不得迟于7月中旬。
条播播种量为7.5kg/hm2~15kg/hm2,撒播播种量为15kg/hm2~22.5kg/hm2,天然草地改良播种量可根据实际补播改良要求适当增减。
3.田间管理。播种当年,应禁牧。人工草地根据生长情况,适时除杂。根据墒情及生长情况进行灌溉。人工草地可在翌年春季结合松土追施复合肥(N-P-K:15%-15%-15%)600㎏/hm2,刈割一周左右后,结合降雨追施尿素(含N量46%)150㎏/hm2~225㎏/hm2。注意灭鼠,特别是在抽穗~开花期,防治地下鼠咬断根茎,造成缺苗。
4.收获利用。青饲以孕穗~初穗期刈割为宜;调制干草和青贮以开花期~乳熟期刈割为宜。留茬高度以3㎝~5㎝。根据川西猫尾草生长情况年可刈割1次~2次,应在秋季霜前进行最后一次刈割。
采用晒干或风干法制作干草,水分含量降至14%以下,适于堆放和打捆。
人工草地可利用再生草适度放牧,天然草地根据改良具体情况适度放牧。
(三)适宜区域
适应于我省及青藏高原牧区或半牧区。
(四)注意事项
无。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侯祠大街4号
邮政编码:610041
联系人:张瑞珍
联系电话:028-85559021
电子信箱:sczhangruizh@126.com
 
六十、玉米秸秆-杂交狼尾草混合青贮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玉米秸秆是我省农村最主要的农副产品,但大部分秸秆资源没能有效利用,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玉米秸秆采用氨化、碱化等化学处理法处理后可以提高其饲用品质,改善适口性,但使用过量会增加秸秆的咸苦味且引起家畜氨中毒。另外使用的氨浓度过低,易引起秸秆发霉变质。青贮调制具有受天气因素小,可提高饲草营养价值的适口性、预防家畜的病虫害等优点,已逐渐成为主要的饲草贮存方法。一般玉米秸秆干物质含量较高,携带的乳酸菌不足,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往往不能单独青贮。杂交狼尾草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重要的多年生高大禾草,具有叶量大、生物产量高、生长快和抗干旱等特点,在我国南方各省广泛种植,是牛、羊的重要粗饲料来源。但由于水分含量较高,单独青贮发酵品质也很难达到优等。
本技术主要利用杂交狼尾草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利用原料间养分互补,降低了杂交狼尾草的水分含量和缓冲能,提高可溶性糖含量,更易调制优质青贮饲料,有效提高青贮饲料整体品质和营养价值,降低制备青贮的技术要求和成本。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项技术以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为主持单位,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集成与推广应用,研究阶段以2013-2017年为主,2018年形成单项集成技术,逐步推广到富顺县、安州区、简阳市、金堂县、营山县等四川省内肉羊养殖优势区域,申报专利技术1件,形成技术规程2项。
3.提质增效情况。通过玉米秸秆-杂交狼尾草混合青贮技术推广应用,较大提高了我省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丰富了肉羊优质粗饲料的供给来源,进一步降低了饲用成本,促进了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农民增收。
(二)技术要点
1.原料收获。杂交狼尾草在拔节期株高1.6~2.0m进行刈割(最优值1.8m),留茬15厘米;玉米秸秆在获取玉米籽粒后一周内利用;
2.切断。以干物质含量为依据,杂交象草切成1.0~2.0cm的长度,玉米秸秆切成1.5~3.0cm的长度。
3.混合。杂交狼尾草和玉米秸秆混合比例为6﹕4,混合后含水量为65%~70%,按照原料重量每吨添加甲酸4.5~6.5L(纯度为85%)。
4.装填、压实。在装窖时一定要将青贮料压实,每装15厘米压实一次,特别要注意压实青贮窖的四周和边角。从青贮窖一头或中间以30度斜面层层堆填,边填边压,逐层压实,尽量排出料内空气,不要忽略边角地带,尽可能地创造厌氧环境。无论裹包或是窖贮,压实系数2.5以上或压实后的混合青贮饲料1m3大于400千克。
5.密封。青贮是一项时间性很强的工作,从装填到密封应在3天内完成。避免原料久晒损失水分和营养,避免青贮过程拉长,使原料在窖内发热变质。
6.开窖评测及利用。在20℃~30℃的温度下发酵45天后完成青贮,20℃以下发酵60天后完成青贮。开窖后,首先判定青贮料品质的好坏,若呈绿色或黄绿色,有酸香味,质地软,略带湿润,茎叶仍保持原状,池内压得非常紧密,拿到手里却松散,均为品质优良,即可饲用。如已变质腐败会有臭味,质地粘软等表现,切勿饲喂,以防中毒。开封后不可将青贮饲料全部暴露在空气中,取完后立即封口压实。取出的青贮饲料应尽快喂完,切勿放置时间过长,以免变质。
(三)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宜在四川省肉羊优势区域进行推广。
(四)注意事项
杂交狼尾草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比例要根据杂交狼尾草、玉米秸秆干物质含量、品种、饲养方式等具体情况而论,推广地区应根据当地具体条件按照最优干物质含量为30%-35%优化配比。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牛沙路7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季杨、梁小玉、胡远彬、杨超、张翔宇、唐丽
联系电话:028-84545879
邮箱:jiyang221@163.com
 
 
第三部分  渔业技术
 
六十一、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A.稻鱼共作技术
(一)技术概况
1.技术基本情况。以维护和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运用生态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将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含水生植物)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使农业资源和能源能够得到多环节、多层次的综合利用,从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2.提质增效情况。增产增效情况:在不减少水稻产量的情况下,每亩稻田增加水产品产量50-100千克。而且由于综合利用,可以减少一般稻谷生产的施肥和农药成本50-100元。
(二)技术要点
1.养鱼稻田的准备。按SC/T 1009的规定执行,开挖鱼沟、鱼凼,建好防逃设施。
2.水的管理。在水稻生长期间,稻田水深应保持在5厘米~10厘米;随水稻长高,鱼体长大,可加深至15厘米;收割稻穗后田水保持水质清新,水深在50厘米以上。
3.防逃。平时经常检查拦鱼栅、田埂有无漏洞,暴雨期间加强巡察,及时排洪、清除杂物。
(三)适宜区域
全省。
(四)注意事项
稻种宜选用抗病、防虫品种,减少使用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品种有扑虱灵、稻瘟灵、叶枯灵、多菌灵、井岗霉素。水稻施药前,先疏通鱼沟、鱼溜,加深田水至10厘米以上,粉剂趁早晨稻禾沾有露水时用喷料器喷,水剂宜在睛天露水干后喷雾器以雾状喷出,应把药喷洒在稻禾上。施药时间应掌握在阴天或下午5时后。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水产局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兴一路115号
邮政编码:610072
联 系 人:邓红兵、王艳、王俊
联系电话:028-87717299
2.四川省水产研究所
联系人:杜军
联系电话:028-87955508
B.稻鳖共作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稻鳖共作主要包括水稻田种稻的同时放养中华鳖模式和池塘养殖中华鳖的同时种植水稻两种模式。通过水稻与中华鳖的种养结合,中华鳖能摄食水稻病虫害,水稻又能将鳖的残饵及排泄物作为肥料吸收,不仅使得水稻的病虫害明显减少,提高了水稻产量,还改良了养殖环境,产出高品质的商品鳖,起到了养鳖稳粮增收的作用。同时,实行稻鳖生态共作,可以大幅度减少甚至完全不用除草剂、农药和化肥,大幅降低了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有效地节约了稻田资源投入,而且产出更大,不仅为市场供给了高质量的大米和水产品,更为农户带来了优质鳖、米创品牌、提高综合效益的巨大动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符合美丽中国和现代农业建设需求。
2.提质增效情况。稻鳖共作模式亩产水稻500千克以上,亩产商品鳖300千克,年平均亩效益6000元以上。其中,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近年来开展稻鳖共作模式,创建了“清溪牌”系列香米和花、乌鳖;2012年示范稻鳖共作模式1400余亩,最高亩产值达到32400元,亩利润达到13637元,综合经济效益比单种水稻(稻鳖轮作)和单养甲鱼提高了96%和88%。
(二)技术要点
1.种稻鳖池改造。每口池面积在10亩以上,池底泥土保持稻田原样,只平整不挖深。四周挖深30厘米,浇灌混凝土防漏防逃。上面采用砖砌水泥封面,地面墙高1.2米,能保持水位1米。进排水渠分设,进水渠在砖砌塘埂上作三面光渠道,排水口由PVC弯管控制水位,能排干池水,排灌方便。
2.稻田改造。以不破坏耕作层为前提,在稻田四周加固、夯实田埂,田埂截面近直角,并在内侧用水泥浇筑。或四围修筑堤埂,不渗水、不漏水。田埂或堤埂高度以0.8米~1米为宜,方便蓄水;顶面宽40厘米~60厘米。防止各稻田的养殖鳖相互间爬行混杂,影响科学饲养。若条件许可,进、排水水渠设在堤埂中间,并在稻田相对成两角的田埂上留有进排水口,方便排灌。进水口用60目的聚乙稀网布包扎;排水口处平坦且略低于田块其他部位,设一拦水阀门方便排水;并设聚乙烯网拦防止中华鳖逃脱。沟坑的开挖,养鳖稻田的沟坑的数量视稻田的面积大小确定,位置紧靠进水口的田角处或中间,形状呈长方形,面积控制在稻田总面积的10%之内,深度50 厘米-70 厘米。四周可用条石、砖或其他硬质材料和水泥护坡,沟坑埂高出稻田平面40 厘米-50 厘米。
3.水稻栽培技术。一般选用单季稻为好。中华鳖养殖过的田块较肥,水稻品种选择以水稻生育期偏早、耐肥抗倒性高、抗病虫能力强、且高产稳产的早熟晚粳稻品种为宜,尤其是生产高品质米且栽培上要求增施有机肥和钾肥的水稻品种为好。水稻应选择栽植分蘖数大的,比较壮实的秧苗,适时早栽;适宜插秧时间为4月底-5月中旬,10月底水稻收割,能实现有效避虫。
4.茬口安排。中华鳖放养时间茬口可以选择水稻种植之前或之后。如水稻亲鳖种养模式一般在5月初先插秧。5月中下旬放养亲鳖。水稻商品鳖种养模式分两种:先鳖后稻模式一般是并于4月上旬在鳖池中种植水稻(为防止鳖毁坏秧苗,预先将中华鳖圈养在坑内过冬),插秧株数为1株;先稻后鳖模式一般在5月底至6月上旬种植水稻,插秧株数为2株~3株;7月中上旬放养从温室转移出来的中华鳖;水稻稚鳖培育种养模式一般在6月下旬种植水稻,7月下旬放养当年培育的稚鳖。在水稻收割后到11月底不再投饲,准备冬眠。
5.生态鳖的养殖。一般水稻亲鳖种养模式亩放养数在200只左右,放养规格每只为0.4千克-0.5千克。水稻商品鳖种养模式亩放养数在600只左右,放养规格每只为0.2千克-0.4千克。水稻稚鳖培育种养模式放养当年孵化的幼鳖数可提高到1万只/亩。主要管理措施有:一是清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干法清塘,清塘后表层土用拖拉机翻耕一次,曝晒消毒。二是科学投饲。日投饵一次,能节省饲料和减少病害发生。在饲料中添加新鲜鱼,提高商品鳖的品质。三是水质管理。采用冬季进水,在处理池中进行过滤消毒。平时少换水或不换水,防止病害传染和减少养殖污染。常年保持水位稳定,为鳖创造安定的环境。四是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塘两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勤记养殖日志,做好三项记录。
(三)注意事项
1.鳖病防治。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中华鳖放养前要用15 ~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5分钟~20分钟,或用1.5%浓度食盐水浸浴10分钟。稚鳖放养时要注意茬口衔接技术,温差不宜过大,否则易患病。将经消毒处理的稚鳖连盆移至田水中,缓缓将盆倾斜,让鳖自行爬出,避免鳖体受伤。
2.水稻病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选用抗性品种,实施健身栽培、选择合理茬口、轮作倒茬、灾情期提升水位等措施做好防病工作。
3.防敌害。及时清除水蛇、水老鼠等敌害生物,驱赶鸟类。如有条件,设置防天敌网和诱虫灯。
(四)适宜区域
全省。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水产局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兴一路115号
邮政编码:610072
联 系 人:邓红兵、王艳、王俊
联系电话:028-87717299
2.四川省水产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1611号
邮政编码 611731 
联系人:杜军、周剑、刘光迅、李强、陈春娜、何斌
联系电话:028-87955015、87955069
2.四川省德阳市水产站
联系地址:德阳市长江东路188号
联系人:潘成清
联系电话:0838-2512259
3.德阳黄金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富新村24组
邮政编码:618000
联系人:陈文全
联系电话:13909027185
C.稻鳅共作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稻田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稻田养殖是种植业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是对陆生资源十分有效的复合利用。稻田共生生态系统,是建立在“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使稻田生态系统进行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通过人为控制,建立了一个稻鱼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种养系统,鱼在系统中既起到肥田、除害的作用,又可以合理利用水田土地资源、水面资源、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它融种稻、养鱼、蓄水、增肥地力为一体,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身,具有明显的增水、增收、增粮、增鱼和节地、节肥、节工、节支的“四增四节”效益,在农村各产业中具有明显的效益优势。稻田养鱼不仅不会使稻谷产量受到影响,还会增加稻田稻谷产量。
2.提质增效情况。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稻田综合资源,较单纯种稻具有明显的优势,平均亩产水产品50千克以上,单位面积稻谷可增产约10%,鱼米品质好,价值高,比单纯种植水稻效益可提高几倍甚至十几倍,综合生产效益突出。
(二)技术要点
1.稻田的基本条件。地势平坦,坡度小,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雨季不涝的田块;土质以保水力强的壤土为好,且肥沃疏松腐殖质丰富,呈酸性或中性(pH值6.5-7),泥层以深20厘米为宜。稻田养殖面积不宜太大,3亩以内为宜,面积过大给生产上带来管理不便,投饵不均,起捕难度大,影响泥鳅产量。
2.水稻品种的选择。适应直播的品种应是耐肥力强,矮秆、抗倒伏、生长期长、高产优质、抗病性能好的品种,选择中稻或晚稻为宜。尽量避免在水稻生长季节施肥、撒药。
3.稻田工程改造。
(1)防逃工程。加固增高田坎,设置防逃板或防逃网,防逃板深入田泥20厘米以上,露出水面40厘米左右,或者用纱窗布沿四周围栏,纱窗布下端埋至硬土中,纱窗布上端高出水面15厘米-20厘米。在进出水口安装60 目以上的尼龙纱网两层,纱网夯入土中10厘米 以上,两层拦网起防逃作用。
(2)鱼沟和鱼凼建设工程。在田间开挖鱼沟,鱼沟可挖成“一”“十”“田”“井”字等形状,深宽各35厘米,鱼凼设在进排水口附近或田中央,做到沟沟、沟凼相通,不留死角。鱼凼的面积根据需要可以为长方形、圆形等,深40-60厘米,面积占稻田面积的3-5%,凼底可铺一层塑料板或者网片,方便捕捞。鱼凼、鱼沟的作用主要是可以用作泥鳅避暑防寒、施肥、用药的躲避场所,集中捕捞,还可以作为暂养池。
进排水系统。建设独立进排水系统,进水口要高于水面约20厘米,
在田坎的另一端,进水口的对角处,设排水口和溢水口,这样在进水、排水和溢水时,能使养鳅池中形成水流,均匀流过稻田,并充分换掉池中的老水,增加池中的新水。排水口要与池底铺设的黏土层等高或稍高,并在进、出水口加设用尼龙网片或金属网片制成的防逃网,防止泥鳅逃逸,溢水口设置于排水口上方,也要设置防逃网。
4.稻田的结构形式。养鳅稻田的结构形式目前有4种,沟凼式,田塘式、沟垄式和流水沟式。我省稻田养殖主要采取的模式是沟凼式。
(1)沟凼式。在稻田中挖鱼沟、鱼凼,作为鱼的主要栖息场所,一般按“井”字、“十”字等形挖掘。鱼沟要求分布均匀,四通八达,有利于泥鳅的生长,宽35厘米,深20-30厘米,鱼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10%。
(2)田塘式。田塘式是在稻田内部或外部低洼处,开挖鱼塘,鱼塘与稻田沟沟相通,沟宽、沟深均为50厘米,鱼塘深1-1.5米,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鳅在田、塘之间自由活动。
(3)沟垄式。将稻田周围的鱼沟挖宽挖深,田中间也间隔一定距离挖宽深沟,所有深沟都通鱼凼,鳅可在田中自由的活动。
(4)流水沟式。在田的一侧开挖占总面积5%左右的鱼凼,挨着鱼凼开挖水沟,围绕田的四周,在鱼凼另一端水沟与鱼凼相通,田中间间隔一定距离开挖数条水沟,均与围沟相通,形成活的循环水体。
5.施肥与消毒。在放种前进行消毒。用生石灰25-30千克对水全田泼洒。插秧前施足腐熟的有机粪肥做底肥。每亩施猪、牛粪100-200千克,繁殖培育天然饵料,促进泥鳅摄食生长。
6.苗种放养。
(1)放养时间。在早中稻插秧完后即可放苗。一般选择在晴天的下午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防止损伤鱼体。
(2)放苗方法。
稻鱼同养模式:一般在插秧后放养鳅种,单季稻放养时间宜在第一 次除草后放养;双季稻放养时间宜在晚稻插秧后放养, 3-5鳅苗放养密度为1-1.5万尾/亩,规格均一度要好。
稻鳅轮作模式:在早稻收割后,晒田3 -4 天,每亩撒米糠、菜籽饼150千克,第二天施禽畜粪肥200千克。施肥后,暴晒3-4 天,使其腐烂分解,一周后,天然生物饵料比较充足时,放苗。
(3)苗种消毒。鳅苗在下池前要进行严格的鱼体消毒,杀灭鳅苗体表的病原生物,并使泥鳅苗处于应激状态,分泌大量黏液,下池后能防止池中病原生物的侵袭。鱼体消毒的方法是:先将鳅苗集中在一个大容器中,用3%~5%的食盐水或者8毫克/升-10毫克/升(毫克/升) 的漂白粉溶液浸洗鳅苗10~15分,捞起后再用清水浸泡10分左右,然后再放入养鳅池中,具体的消毒时间视鳅苗的反应情况灵活掌握。放苗时要注意将有病有伤的鳅苗捞出,防止被病菌感染,并使病原扩散,污染水体,引发鱼病。
(4)放养密度。视鳅苗的规格、鳅池条件和技术水平而定。鳅苗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水源条件好,饲养水平高,则可适当多放。一般的放养密度为:规格3-4厘米/尾,放养密度为15-20尾/m2;5~6厘米/尾的鳅苗,放养密度为10~15尾/m2;规格6~8厘米/尾的鳅苗,放养密度一般为每10尾/m2。
7.日常管理。
(1)施肥。晒田翻耕后,放苗前一周左右,在鱼凼底部铺设10厘米左右的有机肥,上铺稻草10厘米,其上再铺泥土10厘米,作为基肥,培育浮游生物。畜禽粪肥肥效慢,肥效长,对泥鳅无影响,还可以减少日后施肥量,一次性施足1000千克以上。
(2)施药。一是先将稻田喷施1/2,剩余的1/2隔一天再喷施。二是喷雾时,喷嘴必须朝上,让药液尽量喷在稻叶和叶茎上,千万不要泼洒和撒施。施药时间:阴天或晴天的下午4时左右。施药前必须准备好加水设备以防泥鳅中毒后能及时加水,施药后要勤观察、勤巡田,发现泥鳅出现昏迷、迟钝的现象,要立即加注新水或将其及时捕捞上来,集中放入活水中,待其恢复正常后再放入稻田。
在兼顾泥鳅与稻谷两者的基础上,应注意:
少施或不施农药,尽量使用物理方法杀虫(杀虫灯等)或生物农药,严禁施剧毒农药,用药时加深水位;分批下药,切忌将农药直接投入水中,应将其喷在稻叶上,在稻叶干后,露水干前喷洒效果最好;晒田要把泥鳅赶到鱼凼,要始终保持鱼凼有水。
(3)饲料投喂。一般以稻田施肥后的天然饵料为食,再适当投喂一些米糠、蚕蛹、畜禽内脏等,一天投2次,早上和傍晚各一次。鳅苗在下田后5-7天不投喂饲料,之后每隔3-4天投喂米糠、麦麸、各种饼粕粉料的混合物、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田中泥鳅总重量的 3%~5%;具体投喂量应结合水温的高低和泥鳅的吃食情况灵活掌握。到11月中下旬水温降低,便可减投或停止投喂。在饲养期间,还应定期将小杂鱼、动物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磨成浆投喂。
(4)水质管理。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泥鳅虽然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耐肥水,但是如果水质恶化严重,不仅影响泥鳅的生长,而且还会引发疾病。饲养泥鳅的水要保持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溶氧要保持2毫克/升以上,pH值保持在6.5-7.5(一般池塘养殖时间长了均呈酸性,主要是氨氮含量增高, NH4+)。
(5)防逃管理。泥鳅善逃,当进排水口的防逃网片破损,或池壁崩塌有裂缝外通时,泥鳅便会随水流逃逸,甚至可以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另外在下雨时,要防止溢水口堵塞,发生漫田逃鳅。
(6)防病管理。高温季节定期加注新水,换掉老水,每半月一次。当水质恶化严重时,应定期用生石灰在鱼凼鱼沟泼洒,消毒,调控水质。
(7)防生物敌害。在田埂四周外侧用网片、塑料薄膜等材料埋设防敌害(蛇、蛙等)设备,高度以青蛙跳不过为宜,一般为1m左右。到育苗后期在稻田上方还要架设用丝线等材料制作的防鸟网或者树立稻草人。
(8)水草移植。由于泥鳅苗种比较娇嫩,出膜后游动能力很差,所以在环沟中应当布置一些水草供泥鳅苗种下塘时附着栖息,同时水草还可用以净化水质。水草一般选用苦草、轮叶藻等,移植面积约占养殖面积的10%左右。如果水草过多生长,要及时捞除。水草移植时要用漂白粉消毒,杀死水草上粘附的鱼、蛙卵和水蛭等敌害生物以及病原体。
8.泥鳅的捕捞。
(1)笼捕。一是在编织的鳅笼中放诱饵捕捉;二是将塑料盆用聚乙烯密眼网片把盆口密封,盆内置放诱饵,在盆正中的位置开1厘米大的2—3个小洞供泥鳅进入而捕捉。
(2)冲水捕捉。采取在稻田的进水口缓慢进水,而在出水口设置好接泥鳅的网箱,打开出水口让泥鳅随水流慢慢进入网箱而起捕。
(3)干田捕捉。排干稻田水,捕捉泥鳅。
(三)适宜区域
全省。
(四)注意事项
1.发展稻田综合种养适宜规模化发展,集中连片,方能充分发挥综合效益。
2.做好进排水设施改造,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3.泥鳅有增高加固田坎,防逃网要深挖,防止泥鳅逃逸。
4.注重鱼米品牌打造和价值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1611号
邮政编码:611731
联系人:杜军、赵刚、刘亚、周剑
联系电话:028-87955508
2.四川省水产局推广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兴一路115号
邮政编码:610072
联系人:邓红兵、王艳、王俊
联系电话:028-87717299
3.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联系人:杜宗君
联系电话:13981603562
4.内江市水产渔政局
联系人:唐卫军
联系电话:13990525365
D.稻虾共作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通过适当的稻田改造工程,营造出适合小龙虾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实现稻虾连作、稻虾共作和小龙虾生态繁育,提高稻田种养效益。该技术成果鉴定号:鄂科鉴字[2013]30069006。
2.提质增效情况。每亩可产小龙虾100~150千克,亩新增效益可达1000元。
(二)技术要点
1.选择地势低、保水性好的稻田,面积10~50亩;
2.田埂加宽加高加固,开挖稻田环沟,移栽水草,栽植面积10%左右;
3.清明前每亩可投放活螺丝螺蛳100-200千克;
4.9月下旬,亩放养规格30克/只左右的亲虾15~25千克,雌雄比例2 :1。4月下旬,每亩补放规格250~500只/千克的幼虾1.0~1.5万只;
5.适时调控水位,保持水中肥度。3月下旬至5月中旬加大投喂,如菜饼、豆渣、大豆、螺肉、蚌肉、莴苣叶、黑麦草等。实行轮捕轮放,实现稻虾连作、稻虾共作与小龙虾生态繁育。
(三)适宜区域
全省各地的低洼稻田。
(四)注意事项
在小龙虾生长季节要加强投喂,否则会严重影响小龙虾的产量和规格。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1611号
邮政编码: 611731
联系人:杜军、龚全、何斌、赖建生
联系电话:028-87955508、0831-8270043
2.四川省水产局推广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兴一路115号
邮政编码:610072
联系人:邓红兵、王艳、王俊
联系电话:028-87717299
3.内江市水产渔政局
联系人:周武能
联系电话:15828808885
E.稻-鸭-鱼综合种养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可节省土地,实现天然的立体农业生产模式,有效缓解人地矛盾,表现出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节能等多方面的作用,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均取得显著的成效。稻-鸭-鱼综合种养技术是在传统的稻田养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利用鸭的摄食活动,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鸭频繁的活动产生中耕浑水效果,达到刺激水稻生长的目的,同时鸭的排泄物提高了稻田中有效N、P的含量,为水稻和田鱼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有机肥料。在稻-鸭-鱼共作系统中,鸭发挥着施肥、除草、除虫、松土的作用,稻田为鸭提供生活、栖息的场所。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本项技术体系成熟完善,集成创新了“稻-鸭-鱼”模式下稻田工程改造、种养茬口衔接、水稻栽培、鸭苗投放、水产养殖、稻田施肥、病害防治、水质调控和产品质量控制等应的9大配套技术,在四川省各稻作区进行示范推广,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稻田单位产出大幅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通过稳粮增收和提质增效推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农商文旅融合,本模式在推广应用中已成为各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3.提质增效情况。稻-鸭-鱼综合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稻田综合资源,较单纯种稻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水稻种植面积在减少 8%~10%的情况下,实现水稻不减产;在此前提下靠增加水产品数量,提升稻米和水产品质量来提高稻田的综合效益。目前,平均亩产鲤鱼等水产品 75 千克,成品鸭 20 千克,亩产稻谷 500 千克以上,亩均利润达 2000元左右。
4.技术获奖情况。获2019中国水产行业•十佳绿色养殖模式奖项。
(二)技术要点
1.稻田的基本条件。选择水源丰富、阳光充足、无污染、保水保肥性较强,排灌方便的田块,并能防洪、防旱,每块稻田面积最好在 3 亩以上。田内水体溶氧 24 小时不低于 3 毫克/升,pH 6~8.5。
2.水稻品种的选择。
水稻选择株高中等偏上,株型集散适中,茎粗叶挺,分蘖较强,抗逆性好的品种,米质最好达到国颁二级米以上的优质水稻品种,如川优 6203、宜香优 2115 等。
3.稻田工程改造。 
(1)稻田工程。以机械挖方为主,人工修整为辅助,主要是修建环沟和暂养池,整个环沟和暂养池面积约占整块田面积的 8%~10%,田埂夯实不漏水。
环沟:紧挨田埂在田内挖一条宽 1.5 米~2 米环沟,环沟约占整块田面积的 7%,主要分两部分,其中紧挨田埂 0.4 米~0.5 米要与田面保持同一平面,作为土埂护坡区,环沟深度为 1.2米~1.5 米,环沟底部宽度 1 米以上,作为养殖区,环沟截面为梯形,上宽下窄,边坡适度并夯实,所挖泥土用于加高加固四周田埂,预计加高 0.5 米~0.6 米。
暂养池:长 4 米~6 米,宽 3 米~5 米,深 1.5 米~2 米,形状因地而异,以长方形最宜。暂养池要求水源充足,与环沟相通。
进排水设施:进排水口均采用 PPR 管,排水管呈“L”型,一头埋于田块底部,另一头可取下,利用田内水压调节水位,进排水设施均需做好防逃。
(2)配套设施。进、排水口均需要用网片过滤以防敌害进入和鱼种逃跑,网片孔目视所养鱼规格而定,以不逃鱼,不阻水为原则。
安装拦鱼栅:拦鱼栅材料可选用木制、条编或网片等材料均可。鱼栅的孔隙或网眼大小,要根据所放养鱼种规格来确定,但必须保证不阻水,不逃鱼。拦鱼栅的高度一般高出田埂 0.2米~0.3 米,安装后凸面迎向水流(进水口凸面朝田外)增加过水面积,分散对拦鱼设备的冲击力。拦鱼栅的形状有“⌒”、“∧”、“一”等。为了安全,拦鱼栅要设两层,一层起拦渣作用,一层起拦鱼作用。
饵料台:每一田块安放 1 个~2 个饵料台,用直径 5 厘米的 PVC 管做成每边 1.3 米长的正方形,固定于环沟中。
鸭棚:在几块稻田的中间,选一个宽一点的田埂,用遮阳网搭建鸭棚,以做鸭只固定宿营地。
4.苗种放养。
(1)稻田消毒。鱼种放养前,对鱼沟按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 200 克或漂白粉 20 克,兑水均匀泼洒。
(2)鱼种消毒。鱼种下田前用 2%~4%食盐水或 10 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等药物浸泡 10 分钟~20 分钟。
(3)仔鸭放养。仔鸭放养量:鸭品种为本地麻鸭,规格为 500 克~750 克的仔鸭每亩放养10 只~15 只。
(4)鱼种投放。鱼种投放量:每亩主养 5 克/尾的红田鱼 300 尾、5 克/尾的建鲤 300 尾、50 克/尾的鲫鱼 400 尾、100 克/尾的乌鳢 250 尾,搭配放养尾重为 400 克~500 克的草鱼 10 尾、鲢鳙鱼 20 尾。
(5)仔鸭、鱼种投放时间。仔鸭、鱼种于秧苗返青后放入大田中。
(6)投放鱼种应无病、无伤、体质健壮。
(7)运鱼水温和田水水温温差≤3℃,否则要调节水温。放养时要细致、快速、不伤鱼体。
5.饲养管理。
(1)养鱼饲料。
配合颗粒饲料:颗粒直径 0.5 毫米~3 毫米,粗蛋白含量≥25%。
农家饲料:蚕蛹、菜子饼、米糠、麦麸、豆渣、酱糟、酒糟等。
青饲料:浮萍、瓢沙、水草、旱草、豆叶、菜叶、苕藤等。
(2)饲料投喂量。
投喂量以 1~2 小时内吃完为宜,一般为田内鱼种总体重的 3%~6%。
(3) 投饲技术。
投料地点需固定在鱼沟内。饲料每天投 1 次~2 次。第 1 次在上午 7 时~9 时,第 2 次在下午 3 时~5 时为好。青饲料应新鲜,以当天吃完为宜,次日投草前需将陈草捞去。浮萍覆盖鱼凼水面不可超过 50%。先青饲料后配合颗粒饲料,不喂变质饲料。
6.稻田管理。
(1)水位管理。秧苗生长前期田水要做到薄水栽秧、活水返青,返青后水深控制在 6 厘米~8 厘米促进水稻分蘖;注意选择连续晴天保持水面比垄面底 10 厘米左右放水晒田。晒田结束后加深水位至 15 厘米~18 厘米。水稻收割前 10 天~15 天,降低田水,以鱼沟水面低于田面 10厘米为宜,让鱼类集中在鱼沟内生活,便于水稻机械收割。
(2)水稻病虫害防治。稻田养鸭和鱼对水稻病虫害有生物防治作用。合理设置诱虫灯和性诱剂,采用绿色防控措施综合防治水稻病虫害,如确需施用农药,也要选用对口、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严禁使用对鱼类高毒的农药品。
(3)施药方法。施药前,先疏通鱼沟,加深田水至 7 厘米~10 厘米,粉剂趁早上稻叶沾有露水时用喷粉器喷,水剂宜在晴天露水干后以雾状喷出,应把药喷在稻叶上,尽可能避免药物落入水中。
7.鱼病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鱼病发生时要及时对田水消毒,并投喂药饵进行治疗。提倡用中草药防病治病。
8.成鸭、成鱼捕捞。鸭子要在水稻抽穗扬花前上市,经过约 75 天的田间生长达到 1500克~2500 克;当田鱼达到上市规格时,要及时捕捞上市,未达到上市规格的,可加深稻田水位继续养殖,有池塘配套的农户可将田鱼转入池塘继续养殖,或与低洼冬休田结合,可以延长水产品的上市时间,错峰上市。捕鱼前应先疏通鱼沟,缓慢放水集中捕捞。水稻灌浆时,将鸭一次赶出田地,集中捕获。
(三)适宜区域
全省稻作区。
(四)注意事项 
1.注重品牌打造和农旅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2.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适宜规模化发展,集中连片,方能充分发挥综合效益。
3.经常检查拦鱼设施,疏通排洪沟,在雷雨之夜要加强巡视,防止洪水漫坎和鱼类逃逸。
4.注意选址,选择水源丰富、阳光充足、无污染、保水保肥性较强,排灌方便的田块,并能防洪、防旱。
(五)技术依托单位
1.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道农科路 200 号
邮政编码:611130
联系人:李良玉
联系电话:028-82747214
电子信箱:651731776@qq.com
2.四川省水产局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兴一路 115 号
邮政编码:610072
联系人:邓红兵、王艳、王俊
联系电话:028-87717299
 
六十二、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
A.池塘高效增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的基本情况。水体是水生动物生活的环境,水中的溶解氧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之一。在鱼、虾高密度养殖中,水中溶解氧的多少决定着水体容纳生物的密度,即使水质良好,但由于投喂饲料和动物排泄物带来的大量营养和有机物质,池塘也会出现低溶氧。因此,增氧显得尤为重要。使用增氧机可以有效补充池塘中的溶解氧,但传统的水车式、叶轮式增氧机只能提高池塘上层水体溶氧,却难以为池底提供充足氧气。
微孔管道增氧技术采用在池塘底部铺设管道的方法,把含氧空气直接输到池塘底部,从池底往上向水体散气补充氧气,使底部水体一样保持高的溶解氧,防止底层缺氧引起的水体缺氧。保证底部溶解氧含量的充足可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滋生,加快有机废物的降解,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活化池塘底质,保持水质理化因子的稳定,从而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减少用药,降低用药成本,提高养殖品种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和养殖经济效益。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微孔管道增氧技术2005年开始在江苏省部分地区的养蟹池塘进行试验,经过4-5年的示范和推广,已经在鱼、虾、蟹等多个品种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目前,经过微孔管道生产企业和水产养殖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等的共同努力,已经在各种微孔管道的种类生产、配套材料、安装方式方法、功力配置、使用技术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安装和使用成本明显下降,养殖经济效益有较大上升,使用范围和面积快速增加,已经成为多种类型水产养殖增产增效的重要技术措施,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已得到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养殖人员充分肯定和认可。
3.技术提质增效情况。使用微孔管道增氧与传统增氧机相比,可平均节省电费约30%,池塘养殖的鱼、虾、蟹类等发病率平均降低约15%,鱼产量每亩提高10%,虾每亩提高15%,蟹每亩提高 20%,综合效益提高20%~60%,同时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和养殖品种的生长速度。
(二)技术要点
1.材料与安装。微孔管道增氧系统包括主机、主管道和充气管道等部分组成。
(1)主机。选择罗茨鼓风机,因为它具有寿命长、送风压力高、送风稳定性和运行可靠性强的特点。罗茨鼓风机国产规格有7.5千瓦、5.5千瓦、3.0千瓦、2.2千瓦四种;日本生产的规格一般有7.5千瓦、5.5千瓦、3.7千瓦、2.2千瓦等。 
(2)主管道。有两种选择,一是镀锌管,二是PVC管。由于罗茨鼓风机输出的是高压气流,所以温度很高,多数养殖户采用镀锌管与PVC管交替使用,这样既保证了安全、又降低了成本。 
(3)充气管道。主要有三种,分别是PVC管、铝塑管和微气孔管 (又称纳米管),其中以PVC管和微孔管为主。从实际应用情况看,PVC管和微孔管各有优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微气孔管曝气效果好,PVC管经打孔后曝气均匀度较差。
② PVC管材料组织容易。 PVC管在各种管道材料店都有经销,质量从饮用水级到电工用管都可。
③PVC管成本低。与微孔管配置要求相比,每亩成本约减少300~400 元(管子成本减少280元/亩,主机成本分摊后减少80元/亩)。
(5)安装成本参考。关于微孔管道增氧系统的安装成本,大概可分为四个档次,一是高配置:新罗茨鼓风机与纳米管搭配,安装成本1300~1500元/亩;二是旧罗茨鼓风机与国产纳米管(包括塑料管)搭 配,安装成本800~1000元/亩;三是旧罗茨鼓风机与饮用水级PVC搭配,安装成本500~600元/亩;四是旧罗茨鼓风机与电工用PVC管搭配,安装成本300~500元/亩。
2.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1)水质、水位调节。由于放养密度较大,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确保河蟹、青虾、鱼类等正常生长至关重要。因此必须调节好水质、水位。在水质调节方面,保持“鲜、活、嫩、爽”,10天至半月亩施EM原露1000毫升,吸收氨、氮,维持藻相平衡,促进物质良性转化,增强鱼、虾、蟹的免疫力。在水位调节方面,以注水为主,尽量减少换水频率,4月份前水位控制在50厘米左右,以提高池水温度,促进养殖品种生长,5~6月份保持70~80厘米,夏秋高温季节应保持在1.5米以上,以降低池水温度,高温期结束后,保持适中水位。
(2)水草管理。养殖河蟹的池塘,前期应尽量控制水位,抑制伊乐藻快速生长,如果伊乐藻生长过旺,5月份采取刈割措施割去伊乐藻上部20~30厘米,以促进伊乐藻新的根系、茎叶生长。
(3)饲料投喂。由于池塘载鱼量较大,如何进行科学投喂是关键,而饲料质量又是影响鱼、虾、蟹规格与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应选择粗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颗粒饲料投喂。虾蟹饲料,前期36%以上,中期30%~33%,后期33%~35%。投喂量按虾、蟹的体重计算,前期在6%~8%,中期 5%~6%,后期3%~5%;养殖鱼类的池塘,前期32%以上,中期30%~32%,后期28%~30%。并视天气、河蟹活动情况灵活掌握。养殖河蟹的池塘,有条件的单位和养殖户,可适当多投喂小杂鱼,前期新鲜小杂鱼,中期投冰冻鱼,后期冰冻鱼搭配玉米、小麦。
(4)增氧。由于池塘生物载重量较大,应及时开启微孔管道增氧。闷热天气傍晚开机至第二天早晨8时,正常天气半夜开机至翌日上午7时,连续阴雨天气全天开机,以保证池水溶氧充足。
(5)病害防治。每半月施用一次水质调节剂和底质改良剂等生物制剂,再每半月施用一次水体消毒剂(以碘制剂、溴制剂为主),高温期禁用消毒剂,每月投喂一次药饵(中草药、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为主),以提高抗病力。
(三)适宜区域
全省淡水养殖池塘。
(四)注意事项
1.主机发热。此问题主要存在于PVC管增氧的系统上。由于水压及PVC管内注满了水,两者压力叠加,主机负荷加重,引起主机及输出头部发热,后果是主机烧坏或者主机引出的塑料管发热软化。解决办法:一是提高功率配置;二是主机引出部分采用镀锌管连接,长约5~6米,以减少热量的传导;三是在增氧管末端加装一个出水开关,在每次开机前先打开开关,等到增氧管中的水全部出尽后再将开关关上。
2.功率配置不科学,浪费严重。许多养殖户没有将微孔管与 PVC管的功率配置进行区分,笼统地将配置设定在0.25千瓦/亩,结果不得不中途将气体放掉一部分,浪费严重。一般微孔管的功率配置为0.25~0.3千瓦/亩,PVC管的功率配置为0.15~0.2千瓦/亩。
3.铺设不规范。主要有充气管排列随意,间隔大小不一,有8 米及以上的,也有4米左右的;增氧管底部固定随意,生产中出现管子脱离固定桩,浮在水面,降低了使用效率;主管道安装在池塘中间,一旦管子出现问题,更换困难;主管道裸露在阳光下,老化严重等。通过对检测的数据分析,管线处溶氧与两管的中间部位溶氧没有显著差异,故不论微孔管还是PVC管,合理的间隔为5~6米。
4.PVC管的出气孔孔径太大,影响增氧效果。一般气孔以0.6毫米大小为宜。
5.高密度养殖鱼、虾的池塘,应配合使用水车式增氧机,使池塘水体的溶解氧均匀。
6.使用微孔管道增氧的池塘应适当增加苗种的放养量和饲料的投喂量,充分发挥池塘生产潜力。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水产局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兴一路115号
邮政编码:610072
联 系 人:邓红兵、王艳、王俊
联系电话:028-87717299
2.四川省水产研究所
联系人:杜军
联系电话:028-87955508
B.淡水池塘养殖水质工程化调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主要水产养殖生产方式,有重要的行业地位。目前,淡水养殖池塘面临环境污染与品质保障双重压力,传统池塘养殖调控能力弱,技术方法落后,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池塘养殖系统需要占用大量的水资源。由于水域环境恶化,自然水体自净能力差,随养殖废水排入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淡水池塘养殖模式升级迫切需要工程化调控技术。在所有的集约化养殖模式中,池塘养殖的设施化和装备程度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生产过程主要依赖经验和劳力,对与质量和效益有关的关键环节的把握度很低,还没有脱离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无论从提高增产潜力还是从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看,未来养殖业发展必须更多地依靠先进适用的养殖设施的装备和运用。
量化调控技术是实现淡水池塘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实施精准化调控可以促进池塘养殖技术升级和生产模式的更新,可以提高养殖产品的品质和价值,可以实现水产养殖的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可以提高养殖设施的产出率,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和养殖生产者的收益,可以使养殖生产系统对水资源和环境条件的依赖度大大降低。许多缺水地区或者环境水域被污染地区,养殖生产条件将得以保障。可以为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实现用高效的物质条件装备水产养殖业的现代化要求,有利于产业的升级和现代化发展,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进程。
本技术拟针对我国淡水池塘养殖产业发展水平低,养殖污染严重、水资源浪费大,养殖环境不可控等问题,通过推广池塘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和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系统构建技术,实现池塘养殖水质量化调控,达到“节水、健康、高效”的池塘养殖目标,并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的示范推广,为全国性的池塘健康高效养殖提供技术支撑,为淡水池塘养殖生产方式转变与模式升级发挥积极地作用。
本主推技术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推广淡水养殖池塘结构优化、功能布局、水处理配置等技术,构建生态养殖小区。
(2)针对主要养殖池塘的环境与排放特点,推广生态沟、生态塘、复合人工湿地等生态工程化技术,实现池塘养殖污染排放与水质调控生态工程化;
(3) 推广“生态坡”、“复合生物浮床”、“生化滤床”等高效水处理设施,实现池塘水质可控;
(4)针对池塘水质管理特点,推广池塘养殖水质数字化调控管理系统,实现养殖水质管理“精准化”;
(5)推广池塘养殖“水质、水体藻相、水体溶氧、水层交换”等的调控工程技术和复合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实现池塘“量化调控”养殖。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08年以来,相关技术成果已在全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生态工程化养殖模式系统,在全国养殖主产区推广20万亩,技术辐射300万亩以上,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3.提质增效情况。示范应用证明显示,该技术成果的综合经济效益都提高了10%以上,节水60%以上,减排50%以上。
(二)技术要点 
1.生态化养殖小区构建技术。该技术包括淡水养殖池塘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淡水养殖池塘的形状、朝向、面积、深度、坡度、池埂、护坡等基础设施和进排水设施、道路、场地、办公、生活用房、水处理及生产设备配置等辅助设施优化构建技术;以及生态化池塘养殖小区建设功能布局与规划、水系构建与土方平衡等关键技术。
2.池塘养殖水质调控设施及其构建工艺。包括“生态沟”、“生态塘”、“复合人工湿地”、“生态坡”、“复合生物浮床”、“生化滤床”等生态工程化技术及其适用于池塘养殖需要的构建工艺参数。
3.水质高效调控数字化技术。主要包括池塘养殖水质实时监测、养殖信息无线传输、环境预警、基于专家系统和环境信息调控养殖管理等技术,可针对池塘水质管理要求实现养殖管理“精准化”。
4.池塘养殖量化调控技术。主要为养殖池塘的水质、藻相、溶氧、水层等调控工程技术及其生态工程化设施构建技术等。包括基于复合人工湿地的池塘循环水水质与藻相调控技术、生态坡水质调控技术、高效生化设施水质调控技术、涌浪机水层交换技术、复合增氧调控技术等。 
5.适应不同地区需要的“节地、节水、减排”池塘健康养殖模式。主要为针对不同地区养殖特点的“池塘排放水再利用模式”、“池塘节水型循环水模式”、“池塘生态工程化模式”、“渔、稻结合种养模式”和“养殖排放水净化模式”。
(三)适宜区域
全省淡水养殖池塘。
(四)注意事项 
1.池塘养殖场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且成连片布局;
2.养殖场有一定的水电通讯条件;
3.养殖场有较好的组织管理结构,有一定技术素质的人员。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水产局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兴一路115号
邮政编码:610045
联系人:邓红兵、王艳、王俊
联系电话:028-87717299
2.四川省水产研究所
联系人:杜军
联系电话:028-87955508
C.池塘微生态制剂水质调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养殖水体既是养殖对象的生活场所,也是粪便、残饵等分解容器,又是浮游生物的培育池, “三池合一”的养殖方式,容易造成“消费者、分解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生态失衡,造成水中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大量富积,这不仅严重影响养殖动物的生存和生长,而且成为天然水域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如何保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是水产养殖优质、高效的关键技术。
2.提质增效情况。通过该技术的实施,能使发病率降低,产量提高,同时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和养殖品种的生长速度、放养密度,减轻池塘养殖对水域生态环境的污染。
(二)技术要点
1.种类和使用方法。
(1)光合细菌。菌体本身含60%以上的蛋白质,且富含多种维生素,促进水产养殖动物生长;它以光和热为能源,将水体中的氢分离出来,变有害物为无害物质,改良水质。水产生产上经常使用的为红假单胞菌。目前产品的剂型有水剂和粉剂两种,通常水剂的活菌含量为3×109个/毫升,而粉剂活菌含量为1×1011个/克。水剂加入抑制剂后有效期为3~4个月,而粉剂经特殊加工后有效期为12个月,生产上肥水时可与有机肥或无机肥混合后泼洒,调节水质时与吸附剂合剂使用效果较明显。
光合细菌宜掌握在水温20℃以上时使用。在水温28~36℃ ,pH偏碱(7.5~8.5)时,光合细菌生长较好。低温及阴雨天不宜使用。养殖户在使用光合细菌改善水质时,可选在晴天上午进行,光合细菌用沸石粉吸附后泼洒能提高使用效果。
在池塘使用时,每立方米水体2~5克光合细菌拌细碎的干肥泥土粉均匀撒入鱼池,以后每隔20天左右,每立方米水体用l~2克光合细菌对水后全池泼洒。虾池每立方米水体用5~10克光合细菌拌细碎的干肥泥土粉均匀撒入池,以后每隔20天左右,每立方米水体用2~10克光合细菌对水后全池泼洒。用于饲料添加投喂鱼虾时,按1%的比例拌入。用于疾病防治时,可连续使用,每立方米水体鱼池用1~2克、虾池用5~10克对水后全池泼洒。在池塘施用粪肥或化肥时,配2~5克光合细菌效果更为明显,可避免肥料用量过大、水质难以把握的缺点,并可防止藻类老化造成水质变坏。
水瘦时要先施肥再使用光合细菌,这样有利于保持光合细菌在水体中的活力和繁殖优势,降低使用成本。此外,酸性水体不利于光合细菌生长,应先泼洒适量生石灰乳,调节水体pH为7左右后再使用光合细菌。
药物对光合细菌制剂的活体细菌有杀灭作用,因此不能与消毒杀菌剂同时使用。水体消毒需经过1周后方可使用。
成品菌液应先逐渐降温而后存放在温度较低(15℃以下)并有一定光照的地方(每天2小时以上),然后逐渐减少光照,再置于阴凉避光处。菌液开始发黑并有恶臭味可能是活菌死亡腐败所致,使用效果不佳。
(2)硝化细菌。是一种好氧菌,在水体中是降解氮和亚硝酸盐的主要细菌之一。主要有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2个类群,目前产品的剂型有水剂和粉剂两种,通常水剂的活菌含量1×109个/毫升,而粉剂活菌含量为1×104个/克。水剂有效期为7~10天,而粉剂经特殊包装后有效期在6~12个月。生产上硝化细菌繁殖速度较慢,20多小时才能繁殖一代,一般情况需投放后4~5天才可见明显效果,因此要提前使用。
(3)芽孢杆菌。是一种化能异氧菌,目前用于水产养殖业主要是枯草芽孢杆菌,产品剂型为固体粉剂,通常活菌含量在1×109~2×109个/克,有效期12个月左右,使用前要活化培养,采用原池水加少量红糖或蜂蜜,浸泡4~5小时后全池泼洒,泼洒时同时开动增氧机。
(4)蛭弧菌。噬菌蛭弧菌简称蛭弧菌,是一种寄生于其他细菌细胞内并能使其裂解的一类细菌,生产上主要用来净化水体,减少水体致病微生物数量,降低鱼虾蟹染病率和控制病害的发生。生产上运用的品种为嗜水气单胞菌噬菌蛭弧菌,产品剂型为水剂,活菌含量为1×109个/毫升。
(5)乳酸菌。是一种厌氧或微缺氧菌,pH值3~4.5仍可生长繁殖,在养殖动物的肠道内定植,合成维生素,辅助食物消化,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克服腐败过程,生产上作为饲料添加剂。
(6)双歧杆菌。是一种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37~50℃,pH值>8.0不生长,具有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治疗肠道功能紊乱,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功能,在生产上可以用于鱼类、甲鱼等爬行类的饲料添加,增加免疫能力。
(7)放线菌。目前水产生产上运用的主要是嗜热性放线菌,对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降解及增加溶氧和稳定pH值有较好效果,尤其在甲鱼温室养殖运用更佳,与光合细菌合用效果更好。
(8)酵母菌。酵母细菌富含蛋白质、核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适口性好,可促进养殖对象摄食,提高消化吸收率,增强抗病力。泼洒外用能有效分解溶于池水中的糖类,迅速降低水体中生物耗氧量,改善水质。
(9)EM。主要由光合细菌、乳酸菌群、酵母菌群、放线菌群、丝状菌群等5科10属80余种有益菌种复合而成,目前水产上只有7~8个菌种组成,在效果上尚未达到EM菌的设计要求。产品剂型以水剂为主,有效活菌数标准为2×109个/毫升。在水质恶化池塘可全池泼洒EM菌,增加溶解氧,降低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改善水质。EM和一般生物制剂相比,它具有结构复杂、性能稳定、功能齐全的优势。使用方法主要如下两种,一是饵料搅拌投喂,二是加等量红糖后加20~100倍干净水混合后全池泼洒。具体用量等参照各品牌说明书。
2.影响微生态制剂使用效果的环境因子。
(1)温度。温度是控制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微生物的生长受低温限制,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很窄,温度太高也会影响生长,高温可以达到致死点。使用微生态制剂一般要求水温不低于15℃,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效果越明显,25~30℃使用效果最佳。
(2)溶解氧。泼洒型微生态制剂为好氧菌,其呼吸需要氧的持续供应。大气中氧不容易进入池塘底部,因而,投放时同时开启增氧机,或结合对氧要求不高的EM菌一起投放。
(3)pH值。每一种微生物的生长有其最合适的pH值。一般pH值7~8时细菌生长最旺盛,如池塘水质偏酸时可采用投放生石灰或降酸微生物来提高pH值。
(三)适宜区域
全省淡水池塘养殖区域
(四)注意事项
(1)长期使用。微生态制剂的预防效果好于治疗效果,其作用发挥较慢,长期使用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尽早使用。通过先入菌的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减少或阻碍病原菌的繁殖。
(3)禁止与抗生素、消毒杀菌药或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同时使用。
(4)施用时注意菌体活力及菌体数量,一般要求含3亿个/毫升以上的活菌体,且活力强,同时注意制剂的保存期,随着保持期的延长,活菌数量逐渐减少,故保存期不宜过长,并且打开包装后尽快使用。
(5)有的微生态制剂使用前要活化培养。活化能让微生物迅速“复活”,活菌数量成倍增加,也能使菌迅速适应池塘水质条件,如芽孢杆菌。
(6)注意不利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硝化细菌在pH值<7或pH值>8.5的水体中繁殖速度会受到一定影响,最适范围为7.8~8.2,所以要控制好水体中的pH值,以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生长。
(7)遇到水质败坏严重的发病池塘,水质处理时,先用大剂量活菌加维生素C、E等抗应激类的物质,把水质调控好后再施用药物效果好,而且稳妥。
(8)微生态制剂不是药物,一旦发生病害一定要用相关药物治疗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水产局推广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兴一路115号
邮政编码:610072
联系人:邓红兵、王艳、王俊
联系电话:028-87717299
2.四川省水产研究所
联系人:杜军
联系电话:028-87955508
3.技术依托单位:成都通威水产科技公司
联系地址:成都市成华区熊猫大道501号
联系电话:028-85188888
4.盐亭西部渔都农旅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杨小军
联系电话:13684015678
电子邮箱:543448856@qq.com
D.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鱼菜共生是一种涉及鱼类与植物的营养生理、环境、理化等学科的生态型可持续发展农业新技术,就是在鱼类养殖池塘种植蔬菜,利用鱼类与蔬菜的共生互补,池塘水面进行蔬菜无土栽培,将渔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进行池塘鱼菜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互惠互利。
池塘鱼菜共生生态养殖具有净水,降低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光合作用增氧;遮阴避暑;提高水产品质量;卖菜增收;减少水电药等成本投入;防盗;抑菌;景观工程等优势。
2.提质增效情况。池塘鱼菜共生养殖模式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平均亩产能提高10%左右,节约水电成本投入约30%,鱼药成本投入50%左右,病虫害显著减少,鱼类品质有一定程度改善,综合生产效益可提高30-80%。
(三)技术要点
1.池塘养殖技术要点。池塘养殖以池塘“一改五化”技术为核心,“一改”指改造池塘基础设施,“五化”包括水质环境洁净化、养殖品种良种化、饲料投喂精细化、病害防治无害化、生产管理现代化等。
(1)改造池塘基础设施。
小塘改大塘:将用于成鱼养殖不规范的小塘并成大塘,池塘以长方形东西向为佳(长宽约比为2.5:1),面积10-20亩为宜。
浅塘改深塘:通过塘坎加高、清除淤泥实现池塘由浅变深,使成鱼塘水深保持2.0~2.5米,鱼种池水深1.5米左右,鱼苗池水深在0.8~1.2米。
整修进排水系统:整修进排水、排洪沟渠等配套设施,要求每口池塘能独立进排水,并安装防逃设备。
(2)水质环境洁净化。
①池塘水质的一般要求。
悬浮物质:人为造成的悬浮物含量不得超过10毫克/升。
色、嗅、味:不得使鱼、虾、贝、藻类带有异色、异味。
漂浮物质:水面不得出现明显的油膜和浮沫。
PH值:淡水PH 6.5-8.5。
溶解氧: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氧气必须大于5毫克/升,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毫克/升,保持水质“活”、“嫩”、“爽”。
②池塘水质调控。
生物调控:鱼菜共生调控,以菜净水,以鱼长菜;微生物制剂调控,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有益细菌,实现净水。以鱼养水,适当增加滤食性鱼类和食腐屑性鱼类投放量,改善池塘的生态结构,实现生物修复。保持池水活、爽、嫩,透明度在35厘米以上。
物理调控:合理使用增氧机: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浮头早开;天气炎热开机时间长,天气凉爽开机时间短,半夜开机时间长,中午开机时间短,负荷面大开机时间长,负荷面小开机时间短等。实现其增氧、搅水、曝气的作用。
加注新水:根据池塘水体蒸发量适当补充新水,有条件的地方可每半月加注新水1次;
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在养殖的中后期,根据池塘底质、水质情况每月使用1-2次。生石灰20-30千克/亩;沸石粉30-50千克/亩。
(3)养殖品种良种化。
主养品种:选择以优质鱼类(如优质鲫鱼、草鱼、斑点叉尾鮰、团头鲂、泥鳅、翘嘴红鲌、黄颡鱼等)主养品种的选择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市场性(适销对路)、二是苗种可得性(有稳定的人工繁殖鱼苗供应)、三是养殖可行性(适应当地池塘生态系统)。
养殖模式:池塘80:20养殖模式。
鱼种质量:各种鱼种标准参照已有的标准和鱼种质量鉴定标准执行。要求品种纯正、来源一致、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伤病。
鱼种规格: 主养鱼类规格整齐,重量个体差异在“10%”以内,搭养鱼类个体大小一般不得大于主养鱼类个体大小。 
(4)饲料投喂精细化。
饲料的选择:饲料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适口性,饲料要求新鲜、不变质、物理性状良好、营养成份稳定;饲料加工均匀度、饲料原料的粒度符合饲料加工的质量要求。 
饲料投喂量的确定:限量投喂,根据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阶段营养需要量和配合饲料的质量水平确定每天的饲料投喂量。
日投饲量=鱼的平均重量×尾数×投饲率;全年投饲量=饲料系数×预计净产量。
(5)病害防治无害化。
①疾病的预防。优化池塘养殖环境:在养殖的中、后期根据养殖池塘底质、水质情况每月使用环境保护剂 1-2 次。合理放养和搭配养殖品种,保持养殖水体正常微生物丛的生态平衡,有效预防传染性暴发性疾病的流行。
②切断传播途径消灭病原体。严格检疫:加强流通环节的检疫及监督,防止水生动物疫病的流行与传播。
鱼种消毒:入塘前对鱼种消毒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食盐(浓度2%-4%,浸洗5-10分钟,主要防治白头白嘴病,烂鳃病,杀灭某些原生动物、三代虫、指环虫等)、漂白粉(浓度10克/米3-20克/米3,浸洗10分钟左右,能防治各类细菌性疾病)。 
饵料消毒:水草用6克/立方米水体漂白粉溶液浸泡20-30分钟,经清水冲净后投喂;陆生植物和鲜活动物性饵料用清水洗净后投喂。
工具消毒:网具用10克/米3硫酸铜溶液浸洗20分钟,晒干后再使用;木制工具用5%漂白粉液消毒后,在清水中洗净再使用。
食场消毒:及时捞出食场内残饵,每隔1-2周用漂白粉1克/米3,或强氯精0.5克/米3,在食场水面泼洒消毒,或在食场周围挂篓或挂袋消毒。 
③流行病季节的药物预防(3-9月)。
体外预防:食场挂袋挂篓。
全池遍洒:每隔半月用生石灰30克/米3等消毒。
体内预防:选用中草药(每100千克鱼用大黄30克、黄芩24克、黄柏16克、小苏打30克)粉碎后拌饲投喂。 
④增强鱼体抗病能力。放养优良品种:选择抗病力强、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来源一致的养殖品种放养,严禁放养近亲繁殖和回交种类。
投喂优质适口饲料:投喂营养全面、新鲜、不含有毒成分,并通过精细加工,在水中稳定性好、适口性强的饲料。
免疫接种:注射疫苗,使鱼类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⑤严禁乱用药物。使用水产养殖用药应当符合《兽药管理条例》和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药使用准则》(NY5071-2002)。 
(6)生产管理现代化。了解当年鱼价走势,分析明年市场;结合本地实情,设计出鱼计划;放养优质鱼种,合理使用饲料;落实生产计划,加强生产管理。
2.蔬菜栽培技术路线。
(1)浮架制作工艺。
①平面浮床。
a.PVC管浮床制作方法。通过PVC管(50-90管)制作浮床,上下两层各有疏、密两种聚乙烯网片分别隔断吃草性类鱼和控制茎叶生长方向,管径和长短依据浮床的大小而定,用PVC管弯头和粘胶将其首尾相连,形成密闭、具有一定浮力的框架。
综合考虑浮力、成本和浮床牢固性的原则,以75管为最好。
此种制作方法成功解决了草食性、杂食性鱼类与蔬菜共生的问题,适合于任何养鱼池塘。
b.竹子浮床制作方法。选用直径在5厘米以上的竹子,管径和长短依据浮床的大小而定,将竹管两端锯成槽状,相互上下卡在一起,首尾相连,用聚乙烯绳或其他不易锈蚀材料的绳索固定。具体形状可根据池塘条件、材料大小、操作方便灵活而定。


 
通过表1可以看出,PVC材料浮床(4m*1m)约需65.8元/个,按使用年限平均每个浮床年投入约需16.5元/个,在就地取材,无需运输购买的情况下,竹子材料浮床(4m*1m)制作,约需30.3元/个,按使用年限平均每个浮床年投入约需10.1元/个,竹子浮床较PVC管材浮床节约6.4元/个•年,成本相对较低,但规范性、美观性、牢固性方面稍差,且容易变形、进水,竹子较重,管理麻烦。
c.其他材料浮床。凡是能浮在水面的、无毒的材料都可以用来制作浮床如废旧轮胎、泡沫、塑料瓶等,可根据经济、取材方便的原则选择合适浮床。
d.立体式浮床。在PVC管浮床的基础上,在其长边和宽边的垂直方向分别留2个和1个以上中空接头,用PPR管或竹子等具有一定韧性的材料搭建成拱形的立体框架。
e.三角形浮床。在PVC管浮床的基础上,在其长边和宽边的45°方向分别留2个和1个以上中空接头,用PVC管或竹子等具有一定硬度的材料搭建成三角形立体框架。
(2)栽培蔬菜种类选择。栽培蔬菜种类应选择根系发达,处理能力强的蔬菜瓜果植株,利用根系发达与庞大的吸收表面积,进行水质的净化处理,我们开展鱼菜共生养殖主要选择品种为空心菜。
空心菜属蔓生植物,根系分布浅,为须根系,再生能力强,性喜高温多湿环境,蔓叶生长适温为25~30℃,温度越高,生长越旺盛,采摘间隔时间愈短;喜充足光照,对密植的适应性也较强,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其喜肥喜水,需肥量大,耐肥力强,对氮肥的需要量特大。
我国池塘养殖鱼类生长旺季主要在5-9月份,水温在22-30℃,生长迅速,代谢旺盛,每天消耗大量的饲料和产生较多的粪便,残饵和粪便经过一系列氨化分解反应转化为水体的氨氮,这也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而通过植物的固氮作用,可以将水体中得氨氮转化为无毒硝酸盐和氮气,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而空心菜生长旺季与鱼类同期,且生长迅速,喜肥喜水,尤其是对氮肥需求量特别大,池塘富营养化环境为其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而空心菜的快速生长,正好解决了夏季池塘水体富营养化,达到净水的目的,又可以增加收入,降低水质改善投入,一举多得,是池塘鱼菜共生理想种植品种。
养殖户也可以根据生产和市场需要,选择其他蔬菜,一般夏季种植绿叶菜类有空心菜等,藤蔓类蔬菜有丝瓜、苦瓜等;冬季种植蔬菜有西洋菜、生菜等。
(3)蔬菜栽培时间。空心菜、丝瓜、苦瓜等夏季蔬菜,4月下旬以后,水温高于15℃时开始种植;西洋菜等秋季蔬菜,10月下旬以后,温度15℃以上时,开始种植。其他蔬菜种植品种根据生长季节和适宜生长温度栽种。
(4)蔬菜种植比例。由于夏季池塘养殖鱼类生长迅速,代谢旺盛,每天消耗大量的饲料和产生较多的粪便,残饵和粪便经过一系列氨化分解反应转化为水体的氨氮和其他营养废弃物,氮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藻类和浮游动物大量繁殖,造成池塘淤泥富积,水色发黑或变绿,气味发臭,耗氧增加,池塘水质过肥,引起养殖鱼类病害多发。
池塘种植蔬菜就是消耗水体有效氮而达到净水的目的,较肥的池塘适合开展水上蔬菜种植,水质越肥,种植蔬菜比例越高。可以通过水色、气味、底泥深度和养殖年限来确定养殖池塘是否适合种植蔬菜,一般精养池塘,养殖周期3年以上,水色黄褐、褐绿、油绿、黄绿色的池塘水质较肥,适合开展蔬菜种植。
不同肥瘦程度池塘蔬菜种植面积参考比例,详见表2。


 
(5)蔬菜栽培技术方法。
主要采用移植的方式栽种。
如PVC标准浮床可采用扦插栽培、种苗泥团移植和营养钵移植等方法进行池塘蔬菜无土种植,后两种采用营养底泥作为肥料,成活率较高。
扦插栽培指直接将空心菜种苗按20厘米-30厘米株距插入下层较密网目,固定即可。
营养钵移植主要是将蔬菜种苗植入花草培育钵,将钵内置入泥土(塘泥),按20厘米-30厘米株距放入浮床。
泥团移植主要是指将蔬菜种苗植入做好的小泥团(塘泥即可),按20厘米-30厘米株距放入浮床。
营养钵和泥团移植方法成活率较扦插栽培方法高,而后者最省时省力。
(6)蔬菜收割技术方法。每次采摘的时候应做好记录,包括收获池塘编号、池塘面积、收获蔬菜面积以及产量、处理方式(销售或者投喂),销售收入以及投入量等。
空心菜等蔬菜采摘,当株高25厘米-30厘米时就可采收,采收周期根据菜的生长期而定,一般10-15天采收一次。
其他蔬菜根据生长状况适时采收。
(7)浮床清理及保存。在收获完蔬菜或者需要换季种植蔬菜时,应通过高压水枪或者刷子将架体上以及上、下两层网片上的青苔等杂物清理掉,阴凉处晾干;若冬天未进行冬季蔬菜种植应将浮床置于水中或者将其清理加固处理后,堆放于阴凉处,切不可在室外雨淋日晒。
(8)捕捞。一般使用抬网捕捞,捕捞位置固定,而鱼菜共生浮床对捕捞没有影响。如拉网式捕捞,可将浮床适当移动,对捕捞影响也不大。
3.水上蔬菜对池塘水质影响分析。通过对比试验得出,鱼菜共生试验池塘在氨氮含量、亚硝酸盐含量、高锰酸钾指数、总氮、总磷含量方面均较对照池塘有明显降低,而同一池塘中距离蔬菜种植区域越近各个指标检测含量越低,反之则高,充分说明了池塘开展蔬菜种植对水塘水质的重要改善作用。
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应本着操作方便和发挥蔬菜调控水质作用最大化的原则,按照带状对鱼菜浮架进行布局,间距3-5米,带状固定,可整体移动,根据需要灵活调控水体内富营养化区域。
(三)适宜区域
全省精养池塘,尤其是老旧池塘。
(四)注意事项
1.上下两层网片要绷紧,形成一定间距,控制蔬菜向上生长和避免倒伏。
2.蔬菜种植品种应多样化。
3.浮架应呈带状布局,可以整体移动,以便根据需要变换水域和采摘。
4.及时收割蔬菜,避免蔬菜水中腐烂和影响后续生长。
5.注意对水上蔬菜生产方式的宣传,实现卖菜增收。
6.加强对水质变化的观察和监测,了解实施效果。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水产局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兴一路115号
邮政编码:610072
联系人:邓红兵、王艳、王俊
联系电话:028-87717299
2.四川省水产研究所
联系人:杜军
联系电话:028-87955508
 
六十三、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我省是西部内陆养殖大省,但均以传统池塘养殖方式为主,设施装备落后,养殖风险高、环境效益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省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在水产养殖转型升级上下功夫。通过示范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对修复严重老化池塘养殖系统,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效双增的现代渔业有重大意义。
针对传统池塘养殖中存在废水排放、周期性藻类水华爆发、劳力需求大、饲料系数高、鱼肉土腥味重影响品质及装备化水平低下等一系列问题,通过集成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优化技术、养殖配套技术、投饲技术、净化区植物净化技术及不同主养品种生长、应激、品质调控及病害防控技术进行解决。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模式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各省站进行示范试点和推广,目前在全国至少14个省区进行了示范推广,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7年在我省建立工程化循化水养殖模式示范点2个,建设养殖水槽面积770㎡,辐射带动新建池塘循环流水养鱼槽32条,面积3680㎡,覆盖池塘面积295亩。
3.提质增效情况。以我省眉山仁寿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示范点为例:2016年建成循环水养殖槽4条,每条槽110㎡,配套池塘面积23亩,养殖鲤鱼、翘嘴红白。4条流水槽4个月的生长期总产量60150公斤,是传统池塘7个月生长期产量的2.7倍。养殖管理和捕鱼成本也大大降低。养殖期间,除养殖前期有一定流水应激外,鲤鱼仅发生了孢子虫病引起死亡;翘嘴红鮊只发生了1次锚头鳋病。养殖期间,没有换水,只有补充用水,水质仍保持良好。
(二)技术要点
1.养殖槽和池塘面积占比。集中养鱼区占池塘整体面积的1.5%-3%,池塘面积大小最好在25亩以上的水面。水面过小过浅水生物系统不丰富,整体水质净化效果差,进而制约产量。
2.养殖槽建设要点。
(1)操作平台。面积约10㎡,主要用于安装推水机、投料机以及日常投喂管理等。
(2)养殖区。每条水槽规格为长22m,宽5m,进水端深2m,槽底向出水端倾斜,比降为1/100。用标砖浆砌水槽池埂,C25砼浇铸槽底。用Φ6mm圆钢及角钢制作槽前、后两端的栏鱼栅。
(3)集污槽。面积约10-20㎡,集污区与水槽的后端相连接,宽度3m,底部为锅底形,最低处低于水槽后端0.3m,便于吸污机抽污。
3.配套设施设备。
(1)推水系统。在水槽前端设推水装置,采用微孔、气提推水,即用鼓风机送风管与微孔盘连通,鼓风机设为自动循环使用状态。
(2)底部增氧系统。在水槽前段底部,每侧设置1条长14m的微孔管,在水槽施外用药时或个别时段溶氧不足时增氧使用。
(3)自动发电系统。设置备用自动发电系统,确保正常输电停止时,系统自动报警且自动启动发电机。
(4)自动监测系统。在水槽后部设置水质在线监测水温和溶氧的装置,确保水槽中溶氧低于设计值时,自动报警,自动启动底增氧系统。
3.养殖槽和池塘放养品种。
(1)养殖槽养殖品种。养殖槽内比较成熟的养殖品种有:草鱼、鲤鱼、鲫鱼、斑点叉尾鮰鱼、加州鲈鱼、黄颡鱼等。但因此槽体空间有限不适合养殖过于凶猛的鱼类,比如黑鱼等;鱼种规格最好在1两以内,放养数量可根据槽体内计划产量100-150千克/立方米,预计存活率按85-90%,养殖品种以及上市规格来确定。
(2)池塘放养品种。可套养花白鲢鱼等用于初步净化水质;鱼种规格可分1-2两,3-5两两种规格,放养数量可按养殖槽内总产量的10-15%来规划成鱼产量,成活率按85%-90%来计算。
4.其他减排措施。
(1)鱼菜共生。可在池塘通过漂浮筏种植水生蔬菜,种植面积一般不超过池塘面积的20%。
(2)分级沉淀池。集污区吸出的残饵粪便排入沉淀池内进行沉淀,沉淀池的位置可因地制宜。池内一般分三级建造,以便使水中的残饵粪便物充分沉底后再进入池塘。沉淀物晒干后可作有机肥使用。
5.类似模式。陆基玻璃钢圆形池循环池养殖、高低位池塘循环水养殖、陆基集装箱式循环水养殖。
(三)适宜区域
全省养殖池塘
(四)注意事项
1.保证电力充足,配备备用电源或发电机。
2.根据不同品种生物学习性设计流速,节约能耗,减少应激。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四川省水产局推广站
联系地址:成都市武兴一路115号
邮政编码:610072
联系人:邓红兵、王艳、王俊
联系电话:028-87717299
2.四川省水产研究所
联系人:杜军
联系电话:028-87955508
3.东坡区水产站
联系人:张继业
联系电话:13909036236
 
六十四、高低位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近年来环境保护强化和集约化养殖发展逐步开始有机融合,推动水产养殖产业进一步发展。2017年3月,眉山市东坡区借鉴国内高位池养殖对虾技术,高位池塘养鱼和低位池塘净水集成在一起,实现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商品鱼取得了成功。此后,眉山市东坡区农业农村局、眉山伟继水产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农业大学对该技术进行进一步总结、提炼优化,在高位池塘养鱼中增加池塘水原位修复技术,低位净水池塘优化了净水鱼类种类、密度,优化了水生植物种类、密度,形成了较完善的异位修复技术,研究了高位池养殖产量设定与循环次数关系以及池塘建设、管理等配套技术体系,最终达到高产同时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效果。
该技术得到国内行业专家广泛认可,有很大的推广潜力。其特点如下:①适合四川养殖实际,养殖户(单位)池塘口数多,单口池塘面积小,改建即可。②管理方便,投饲、用药、捕捞方便。③产量高,1亩高位池产量相当于10亩以上池塘产量,养殖单产≤20kg/ m³。④节水,养殖水体循环利用。⑤环保,养殖尾水基本不外排。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成熟,在较大范围推广应用情况良好。2017年,眉山市东坡区养殖户改建1口高位池塘面积1000㎡,配套低位池塘1200㎡,放养约60尾/斤大口黑鲈鱼种,当年收获商品鱼13000kg。2018年4月前,眉山市东坡区新建9套高低位池塘,开展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和黄颡鱼,取得平均亩产12000kg,2019年仅眉山市东坡区养殖户自发新建高低位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32套,省内如内江等其他地方也逐步开展建设,运行效果良好,均达到了高产、养殖尾水循环利用的效果。
3.提质增效情况。通过近年来研究和示范,以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为例,达到相同产量可节约池塘面积近10倍,节约塘租可弥补电费增加,管理人员大幅度降低,养殖鱼类口感好,品质高,养殖效益提高20%以上。
(二)技术要点。包括高位池建设和养殖技术、给排水渠道及低位池建设和养殖技术等配套技术。
1.高位池建设和养殖技术。
高位池建设:
(1)形状。圆形、方形圆角。
(2)面积。200-400㎡。
(3)水深。1.5-2.5m。
(4)池底。锅底形,比降5-10%。
(5)增氧形式。
水车增氧:1台/口,设进水口对角,功率1-1.5KW/台;
底部增氧:2.2KW/2口;
(6)排水口。
位置:养殖池中心;
大小:φ160-φ315mm,结合水交换次数。
形状:圆形;
拦鱼设施:设在排水口上方,直径0.5-1m。
(7)进水口。
位置:高于养殖池正常水位。其中圆形池进水口与池内壁构成45°角进水;方形圆角池,从一个圆角处进水,与方形池壁平行。
(8)排污口。
位置:高位池排水口末端,排水进入低位池,排污进入专池;
大小:同排水口;
形状:圆形;
日排次数:24小时连续排污;每隔0.5-1小时排污1次,即日排污24-48次,投喂量大,日排污次数就多。
排污储备位置:专池。
污物处理方式:浓缩、发酵,用作植物肥料。
(9)进、排水渠(管)。
方式:采用生态沟渠、明渠或PPR管或PVC管。
规格:明渠宽0.2-0.3m,深0.2-0.3m或管道,可选用φ160-φ315mm管道。
高位池养殖技术要点:
(1)适合养殖品种。大口黑鲈、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翘嘴红鲌等吃食性鱼类。
(2)饲料选择。选用专用全价配合饲料。
(3)饲料投喂:日投喂2-3次。
(4)养殖单产:≤20kg/ m³。
(5)配备柴油发电机防止停电,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投资,建200-400㎡高位池需投资8-12万元。
(6)根据密度,水交换8-12次/天,其他同流水养殖技术。
2.低位池建设和养殖技术要点。
低位池建设:
(1)形状。均可。
(2)面积。>养殖池1倍。
(3)水深。1.5-2.5m。
(4)增氧方式。喷水式、底增氧。
(5)水泵。
位置:设在低位池末端,抽水进入高位池进水口;
运行方式:连续;
取水深度:水面下0.3-0.4m。
低位池养殖技术要点:
(1)养殖鱼类。
品种:白鲢、花鲢、胭脂鱼、匙吻鲟等滤食性鱼类。
养殖密度:120-200尾/亩。
(2)水生植物。种植面积为低位池面积10-20%。
(3)其他养殖技术同池塘养殖技术,但不投喂,同时控制水生植物种植面积。
(三)适宜区域
四川境内非冷水鱼养殖区域。
(四)注意事项
1.高位池塘与低位池塘水面高差影响排污效果和运行能耗,需要因地制宜进行确定;
2.循环次数与高位池养殖容量、密度有密切关系,循环次数多,产量高;
3.使用以上参数应根据实际情况、养殖品种特点等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4.该技术不适合鱼苗培育阶段。
(五)技术依托单位
1.眉山市东坡区农业农村局 
联系地址:眉山市东坡区环中巷44号
邮政编码:620010
联系人:王涵
联系电话15283742637
电子信箱:872973381@qq.com
2.眉山伟继水产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眉山市东坡区白马镇兴隆村5组
邮政编码:620031
联系人:张理刚
联系电话15182247289
电子信箱:254162261@qq.com
3.四川农业大学
联系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联系人:杜宗君
联系电话13981603562
电子信箱:756662181@qq.com
 
 
第四部分  资环技术
 
六十五、冬水稻田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
(一)技术概况
1.技术基本情况。冬水稻田即全年只种水稻,冬闲期田内蓄存一定水量的农田,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四川丘陵和盆周山地区约有近600万亩,约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1/5。这类稻田土壤冷浸,通气性差,土体结构不良,还原性强,常累积有毒有害物质,土壤水、肥、气、热的协调能力差,部分有效养分缺乏,常常诱发水稻坐蔸,导致水稻减产10%~20%,严重时高达50%以上,其大部分为中低产田。针对冬水稻田的土壤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改善稻田土壤不良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可使其转变为高产稳产田,并发展多种生产方式,其增产和发展潜力巨大。
该技术通过承担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003016)(201503118)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300907),开展冬水稻田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研究工作。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明确了冬水稻田土壤主要障碍因子,研究提出消除这些障碍因子的物理、化学和农艺等技术措施和配套水稻高产技术。形成针对冬水稻田障碍因子的耕作除障、物质消减、地力提升等单项技术,集成“厢式栽培+有机培肥+改良剂除障+合理秸秆还田”的耕作、培肥、改良配套技术模式。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自2016年以来,在泸县、隆昌市、翠屏区、富顺县开展冬水稻田抗逆品种筛选示范、土壤改良剂筛选示范、有机培肥示范、厢式栽培示范等,经过多年示范推广和不断改进,已形成较完备的综合技术措施,研制冬水稻田改良剂2个和水稻专用肥1个,筛选出了抗逆水稻品种6个,累计在示范区域开展技术培训20余次,培训3000余人次。针对冬水稻田障碍类型,应用抗逆水稻品种、厢式栽培、调酸改良、肥料优化和地力培肥等单项技术或集成技术,经改良后的冬水田稻田,可发展优质水稻和稻虾、稻渔、稻蟹等多种生产方式。2016年至今累计推广应用30万亩,年亩均节本增效316.72元。
3.提质增效情况。经改良后的冬水田稻田,可生产绿色优质中稻和再生稻,按照亩产600公斤稻谷,平均可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约30%,氮肥利用率提高5%-8%。对多年多点示范区应用成效加权平均,较非示范区亩均增产102.8公斤,年亩均节本增效316.72元。实现了冬水稻田农民增收、水稻增产稳产以及冬水稻田高效绿色利用。
4.技术获奖情况。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发表论文21篇,参编专著1部。该技术已列入《四川省2018-2020年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方案》(川农业函〔2017〕1034号)。《冬水稻田土壤改良技术规程》(DB51/T2498—2018)四川省地方标准于2018年5月31日发布实施。
(二)技术要点
综合性改良技术针对冬水稻田土壤冷浸,还原性强,有毒有害物质多,土壤有效养分缺乏,秸秆还田不合理等问题,提出厢式栽培、调酸改良、有机培肥和优化施肥等技术措施。
1.厢式免耕栽培技术。根据冬水稻田所处的潜育化程度确定开厢的宽度和开沟深度,潜育化程度较高的冲沟田,厢宽3.0m左右;潜育化程度较低的塝田,厢宽可在4.0-5.0m或更宽,长可根据田块形状而定。沟宽一般30cm左右,深度20-30cm,厢沟贯穿整个稻田。杂交中稻种植规格宜采用宽窄行种植,即窄行20-23cm,宽行45-50cm,窝距20cm,常规稻种植密度增加10%。
2.调酸补锌改良技术。使用碱性物质调节土壤酸性,补充养分,提高土壤肥力。熟石灰每667m2稻田施用量:土壤pH<5.0时40-60kg;pH 5.0-6.0时20-40kg;pH>6.0时不施用。石灰在整田前均匀撒施于田面,并混入耕层土壤;硅钙肥每667m2稻田施用量:40-60 kg,整田时均匀撒施于田面;钙镁磷肥每667m2稻田施用量:30-50kg,整田时均匀撒施于田面,不需再施用其它磷肥;锌肥每667m2稻田施用量:0.5-1.0kg,选用硫酸锌或氯化锌,与水稻底肥配合施用。
3.地力有机提升技术。根据土壤肥力水平施用50-200 kg,选择充分腐熟的有机物料如鸡粪、牛粪、猪粪或商品有机肥等。秸秆还田量应控制在本田稻草量的2/3以内,稻草还田要杜绝不均匀施用,特别是局部堆积的情况出现。土壤有机质>40 g/kg的田块不宜施用有机肥、稻草还田、翻压绿肥等。
4.优化施肥与养分管理技术。根据稻田土壤肥力状况和生产水平,每667m2施N 7-11kg,P2O5 3-5kg,K2O 4-8kg。氮肥选用普通尿素或控释尿素,如选用控释尿素氮肥用量可减少15%-20%;磷肥选用磷酸一铵、过磷酸钙或酸性土选用钙镁磷肥;钾肥选用氯化钾。如选择复合肥料(含水稻专用肥或配方肥),应选用含氯型复合肥料。60%氮肥作底肥施用,20%氮肥作分蘖肥施用,20%氮肥作穗肥施用。选用控释尿素时,把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以总氮60-70%:30-40%的比例混合后作底肥一次施入;磷肥、钾肥全作底肥一次性施用。不同区域可根据土壤性质和水稻需肥特性适当调整底追比例。底肥在栽前耕整田时均匀撒施,做到肥泥相融;分蘖肥在水稻移栽后7-10天撒施;穗肥在穗分化Ⅱ期(拔节期)施用。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合理的技术措施加以改良和治理,能消减还原物质,改善冬水稻田土壤耕层条件,有利于实现冬水稻田的高效利用和绿色生产。
(三)适宜区域
适宜于四川丘陵、山地冬水田稻区。
(四)注意事项
在冬水稻田有机培肥地力上,并非有机肥料施用越多越好,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施用适宜用量且腐熟的有机肥料,严禁施入未腐熟的有机肥和沼渣沼液等。在水稻收获时避免稻草残体随意丢在一堆,造成局部过量还田,从而诱发水稻坐蔸。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都土壤肥料测试中心
联系人:陈琨、何权
联系电话:028-84504919
电子信箱:chenkun410@163.com
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
邮政编码:610066
 
六十六、秸秆粉碎还田利用关键技术
(一)技术概况
1.技术基本情况。针对四川水稻-油菜、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产区秸秆产量大、分布广、收集较为困难、资源化利用低等问题。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生态环境与粮食安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经多年试验和实践,集成秸秆直接粉碎翻旋混埋相结合的还田技术,实现了作物秸秆的肥料化利用。该技术是将农作物秸秆通过机械化粉碎和翻旋机械作业相结合混埋还田。通过机械将作物秸秆粉碎,混埋入土壤,快速腐解秸秆,实现农作物秸秆全量就地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作物产量。
2.提质增效情况。经直接粉碎还田的农作物秸秆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料,还田腐解后,可以转化成有机质和速效养分,既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重减轻,防止土壤板结,促进微生物活力,同时可提供一定量的氮、磷、钾等养分,促进作物生长,平均可实现秸秆有机替代化肥约10%-15%,降低成本10%左右,增产5%-10%。
3.技术获奖情况。以“秸秆粉碎还田利用关键技术”为主要配套技术的成果《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获得了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流程包括机械化作业、秸秆粉碎、均匀抛洒、翻旋入土、增施氮肥等技术措施。
1.机械粉碎作业。联合收割机安装粉碎装置,农作物机械收获和秸秆粉碎抛撒一次完成作业。秸秆经收割机粉碎后应均匀抛洒,秸秆粉碎长度一般5-10cm,便于翻压后不裸露,严防漏切。稻秆、油秆、麦秆收获时粉碎,玉米秸秆最佳粉碎期是在玉米成熟后,秸秆呈绿色,此时秸秆本身含糖分、水分大,易被粉碎,对加快腐解,增加土壤养分大为有益。
2.机械翻旋作业。前茬作物小麦、油菜、水稻留茬高度不高于15cm,玉米留茬高度不高于10cm。用耕作机械进行翻压,将秸秆与表层土壤充分混匀,翻压深度在8-10cm即可,翻后及时整地,减少水分蒸发。秸秆还田总量以前茬收获后本田实际秸秆数量为宜。
3.增施氮肥。秸秆本身的碳、氮含量比例为50:1左右,腐解所需的比例为25:1左右,因此秸秆在腐解为有机肥的过程中前期需从土壤中吸收一定量的氮。生产上可结合旋耕整地每亩施用尿素5-8kg,同时在作物生长后期的减少氮肥追施量。
4.适时泡田。有灌溉排水条件的田块,农作物秸秆与土壤混匀后,可灌水浸泡田2~3天,加速秸秆在土壤中的充分吸水和初步分解。
5.田间种植管理。秸秆还田后整地应符合机械化播种要求,满足下茬作物种植要求。
(三)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宜于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区水稻-油菜、水稻-小麦、玉米等种植机械化程度较高地区。
(四)注意事项
当季作物病虫害较严重的田块建议秸秆不还田、离田妥善处置;同时对田间的杂草也要清除,可根据需要用除草剂除草。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
联系人: 秦鱼生  陈琨
联系电话:028-84504919
电子信箱:shengyuq@126.com、chenkun410@163.com
 
六十七、秸秆高温好氧发酵生产商品有机肥料技术
(一)技术概况
1.技术基本情况。针对四川水稻、小麦、油菜、玉米、高粱等秸秆产量大、分布广、茬口紧、机械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与省内部分有机肥料生产企业经多年试验,运用好氧微生物菌剂发酵技术,创新集成秸秆混配畜禽粪便高温好氧发酵腐熟生产商品有机肥料技术,实现了作物秸秆转化为有机肥料,并最终通过农户施用实现物质还田。该技术是将农作物秸秆通过机械粉碎后混拌一定比例的畜禽粪便、微生物发酵菌剂、发酵调理剂等物质后经工厂化设备好氧发酵成有机肥料,再经过筛分、计量、检测和包装等程序生产为商品有机肥料的一种利用技术。
2.提质增效情况。该项技术模式既可以打通种养循环通道,解决养殖业的畜禽粪便出路问题,也可为当前农业农村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实施提供大量的商品有机肥料产品,提升农产品品质。技术产品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作物产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等作用,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一种有效措施。该模式平均可实现秸秆有机替代化肥约15%-20%,降低成本10%~15%左右,增产1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
(二)技术要点
秸秆高温好氧发酵生产商品有机肥技术流程包括秸秆机械粉碎、物料配制、高温好氧发酵、陈化腐熟、筛分包装等技术环节。
1.秸秆机械粉碎。将作物秸秆收集后用秸秆专用粉碎机粉碎,一般长度以3-5厘米为宜,一般选水稻、油菜、玉米等秸秆为主,小麦秸秆由于木质素含量高,发酵周期相对较长。
2.物料配制。将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按一定的体积比例混合,通过调节物料比例控制混合料的C/N值在25:1-35:1范围内,然后,每立方米秸秆混合料加10-20公斤玉米粉或者麦麸、稻糠与1-2公斤秸秆发酵菌剂的混合物,最终调节混合物料水分控制在60%-70%,通过添加石灰等酸碱调理剂使混合物料的pH控制在5.5-8.5。
3.高温好氧发酵。采用条垛式的高温好氧发酵,将处理好的预混料通过铲车、布料机等机械堆积成宽1.5-2.5米、高1.2-1.5米的条垛,长度可依据生产场地而定;采用槽式高温好氧发酵,将处理好的预混料通过铲车、布料机等机械输送到发酵槽中。通常好氧发酵前3-5天为升温阶段,其后为高温好氧发酵阶段,结合外源氧气的输送,通过温度计观察发酵堆体温度达到65℃后,持续1-2天后,及时通过各式翻抛机翻堆,以此往复持续翻堆4-5次,大约10-20天可使物料的含水率达到35%左右,基本达到物料腐熟。如采用罐体式高温好氧发酵工艺,其发酵速度较条垛式和槽式发酵更快,时间更短,发酵过程控制也因罐体的设计方案不同而差异较大。
4.陈化腐熟。将高温好氧发酵后初次腐熟的物料转移至二次陈化腐熟车间,进一步发酵腐熟,散发多余水分。最终使物料含水量低于30%,颜色变成灰棕色或有白色菌丝生长即可。
5.筛分包装。将二次陈化腐熟后的有机肥料粗产品通过筛分机进行筛分,一般筛网孔经3mm,过筛的物料经抽样检测达到NY525-2012标准后即可进行计量、包装,成为商品有机肥料产品。未过筛的物料则再次进行高温发氧发酵程度,重新腐熟。
如需要生产颗粒有机肥料,则在过筛后通过造粒机造粒,再经风干设备风干后再次进行筛分,过筛后的物料经抽样检测达到NY525-2012标准后即可进行计量、包装。
6.科学施用。商品有机肥料用量视具体土壤、作物和种植目的而定,通常用量为300-500公斤/亩,撒施后立即进行旋耕整地,使其与土壤充分接触,施用该有机肥料后化肥用量应酌情减量10%-30%。
(三)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宜于全省作物秸秆便于收集运输,同时周边建有商品有机肥料生产厂或者拟建商品有机肥料生产厂的区域。
(四)注意事项
经该技术发酵生产的商品有机肥料不宜与碱性肥料和硝态氮肥混合施用。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
联系人: 秦鱼生  曾祥忠
联系电话:028-84504919
电子信箱:shengyuq@126.com、xzhzeng@163.com
 
六十八、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四川是农业大省,也是产生秸秆的大省,据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26.6万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49.1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3493.7万吨,油料产量362.6万吨,因此秸秆产出量巨大。农作物秸秆作为农业生产的副产物,一般含粗脂肪1%~2%、粗蛋白3%~7%、粗纤维30%~40%、无氮浸出物30%~50%,钙、磷等微量元素丰富。因此,通过建设青贮氨化窖池和秸秆饲料储备库,配备秸秆加工机械,实施农作物秸秆物理、化学及生物等技术处理,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程度,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秸秆因丢弃、焚烧等不当处理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为草食畜禽养殖提供大量的粗饲料,稳定畜产品供给,促进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全省秸秆资源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盆地丘陵区,攀西地区和川西高原区秸秆资源较少。成都平原地区秸秆资源年总量达1482万吨,约占秸秆资源总量31.9%,秸秆资源种类以玉米、水稻、小麦为主;川东北地区秸秆资源年总量达1720.57万吨,约占秸秆资源总量37.1%,秸秆种类以玉米、小麦、水稻、薯类、油菜、花生为主;川南地区秸秆资源年总量达1130.50万吨,约占秸秆资源总量24.4%,秸秆种类以玉米、小麦、水稻、其他谷物、油菜、薯类为主。上述区域秸秆资源均有不同程度的饲料化利用,通过本项技术的推广示范,可有效降低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成本,提高饲用品质,进而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程度。
3.提质增效情况。本技术示范推广中,采用粉碎、揉搓等物理方法,氨化、碱化等化学方法,青贮、发酵等微生物方法处理,利用配套窖池、储备库及秸秆加工机械等装备,扶持并组建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实行秸秆饲料产品的工厂化生产。通过“秸~饲~肥”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包括作物种植、秸秆收集、饲料加工、畜禽规模化养殖、有机肥生产等支撑环节,实现农作物秸秆饲料产品的商品化。
(二)技术要点
1.高水分秸秆饲料化利用。玉米、水稻等青秸秆,首先采用粉碎、切短、揉搓等方法预处理。粉碎、切短长度一般牛羊要求3~5cm,猪等则要求1~3cm,如有条件,尽可能切短至2cm以内,便于后续青贮利用。揉搓处理使用秸秆专用揉搓设备,要求秸秆丝化率达90%以上,破节率达95%以上。
含水量在65%~75%,含糖量大于1.0%~1.5%鲜重(含糖量不足需补充玉米面等淀粉)的玉米、水稻等青秸秆用于加工青贮饲料。秸秆经前述预处理后,压紧、压实,装填于青贮窖、青贮袋中,或者采用裹包设备裹包青贮。其中青贮窖贮存需在切碎的同时装填,装填原料要均匀,并与压实作业交替进行,一次装填厚度不得超过30cm,利用压窖机或其他大中型轮式机械压实,保证密度达到750kg/m3以上,原料装填压实后,料顶形成里高外低,且物料高出窖口30cm以便排水,一般使用厚塑料膜封闭窖顶,并压紧压实,密闭封窖。封闭1个月即可开窖饲喂,取料需根据养殖场日粮需求确定,随取随用,且取料后需立即封闭窖口。
含水量在55%~65%的玉米、水稻等秸秆用于加工黄贮饲料。秸秆经前述预处理后,装入窖中,装填过程中需加入0.5%~1%的玉米面等淀粉,且装填至距离窖口50~80cm时开始喷洒少量清水,其他贮藏及取用操作同青贮。
为了提高饲料品质,在青贮和黄贮装填的同时可加入微生物菌液。菌液一般选用乳酸菌、酵母菌、黑曲霉菌、芽孢杆菌、戊糖片球菌等商品化菌剂。青贮可直接稀释添加,黄贮则需与玉米面等制成复合菌液添加。菌剂一般要求每克干粉活菌数大于100亿,调制好的菌液以50~200mL每吨物料的比例投入,其他操作同青贮及黄贮。
2.低水分秸秆饲料化利用。含水量在15%~25%的小麦、水稻秸秆,经前述预处理后需进行氨化处理。氨化处理按每100kg干秸秆添加用尿素调制的含氮量6%-7%的水溶液20~40kg,物料与尿素溶液混合均匀,装填及保存操作同青贮,密闭保存5~10天进行氨化,物料颜色呈现褐黄色、发亮,有浓郁的糊香味,质地松散柔软即为氨化较好,敞开晾晒2~3天后即可饲喂。
(三)适宜区域
四川主要农作物生产区域。
(四)注意事项
无。
(五)技术依托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
邮政编码:610066
联系人:林超文、许文志、朱永群
联系电话:028-84790328
电子邮件:lcw-11@163.com、xuwenzhi_herb@126.com
 
 
 



版权所有: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 蜀ICP备17015227号

地址: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网站地址 | 网站地图 | 链接申请